這個明孝宗真是個可憐人。

有明一朝,凡是稍微好點的皇帝,都活不長。

明孝宗名叫朱祐樘,他的童年非常坎坷。

生母紀氏是廣西土司的女兒,被俘入宮中。被憲宗偶爾寵幸過一次,就懷了孕。當時後宮是由萬貴妃掌權,她就命令宮女來墮胎。宮人不忍下手,回報謊稱不是懷孕,是得了腫瘤。

紀氏被貶,就在冷宮中生下了朱祐樘,萬貴妃得知,派門監張敏去溺死嬰兒,但張敏不忍,冒險將嬰兒祕密藏起來哺養。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

可憐的朱祐樘就這樣偷偷摸摸地苟活著,直到六歲。

有一天,張敏伺候明憲宗梳頭,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憲宗。得知真情,憲宗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

看到瘦弱孤單的兒子,憲宗淚流滿面。當下就召集羣臣,頒詔天下,立為太子,封紀氏為淑妃。

但紀氏卻突然死亡,張敏也吞金自殺。也不知道這個可憐的女人,在她短暫而又悲苦的一生中,是否曾經在遠處偷偷地望過一眼自己的親生骨肉。

周太后擔心萬貴妃還會對太子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在自己的仁壽宮內,寸步不離地保護起來,才使太子活了下來。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和憲宗先後離世。

十八歲的朱祐樘繼位,改元「弘治」,即為明孝宗。

當時明朝已經走向下坡路,朝政紊亂,國庫空虛。明孝宗善良,寬容,而且勤奮,使國家的元氣有所恢復,這就是「弘治中興」。

孝宗體弱多病,卻很勤政,早朝必到,重開午朝和經筵侍講,廣諮善道。開文華殿議政,與內閣共商政事。

弘治一朝,國家的吏治還算清明,節約用度,與民休息,人民生活比較安定。

明孝宗只有一位張皇后,無任何其他嬪妃。他對張皇后非常寵愛。

「孝宗即位,立為後。篤愛,宮中同起居,無所別寵,有如民間伉儷然者。」

由於從小身體就不好,孝宗又很勤政,工作強度比較大,這就導致他的身體過早被摧垮了。 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駕崩,年僅三十六歲。走完了他短暫而坎坷的一生。

說他是千古一帝,主要指的是他是中國皇權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只有一個妻子的皇帝(不含那些未成年)。

在明朝各位皇帝中,他遭遇坎坷,性情寬厚,待人真誠,工作也很勤奮。只可惜,大明王朝也許是老祖宗殺戳太重,不知道犯了哪位煞星,稍微有點人性的皇帝,都死得特別快。

他的繼承人就是搗蛋鬼明武宗朱厚照。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最好且道德最高尚的皇帝不是朱元璋,而是明孝宗朱祐樘,他是古代帝王中唯一一個認為男女是平等的好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出生公元1470年,生母淑妃紀氏,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十七歲即位,他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廣納賢才,倚重剛正不阿的大臣,棄用奸臣,將父親留給自己的腐敗朝政經營得井井有條,扭轉腐敗的政治局面,他在位十幾年,百姓安居樂業,明朝恢復了昔日之輝煌,開創了「弘治中興」。

明孝宗幼年坎坷

眾所周知,明孝宗朱祐樘之父有戀母情結,獨寵比自己年長十九歲的奶媽萬貞兒,萬貞兒寵冠後宮,囂張跋扈。如果別的嬪妃懷孕,她會想盡一切辦法使其墮胎,當時賢妃之子朱祐極也慘遭萬貞兒毒手,朱祐極當時只有三歲,其實朱見深內心很清楚,但是嚴重的戀母情結矇蔽了他的眼睛,萬貞兒害死不少皇子,連朱祐樘差點也慘遭她的毒手。

朱祐樘的生母紀氏,瑤族,父母早亡,寄養在親戚家。明憲宗朱見深登基兩年後派兵討伐蠻族,紀氏被俘虜入宮。一次朱見深偶遇紀氏,被紀氏美貌所吸引,便寵幸了紀氏,紀氏知道自己懷孕後,非常害怕萬貞兒,自行服下打胎葯,但是卻沒有成功。萬貞兒知道後,派侍女為紀氏墮胎,侍女非常同情紀氏,便告知萬貞兒,說紀氏是得了一種腹脹的怪病,並沒有懷孕。萬貞兒得知後,便喫了顆定心丸,將紀氏安排到安樂堂居住,安樂堂是專門為無權無勢和重病垂危之人設立的。

  • 公元1470年,紀氏生下朱祐樘,紀氏懼怕萬貴妃,命宦官張敏把朱祐樘帶出宮溺死,張敏認為皇帝此時還沒有兒子,先前的皇子都夭折了,張敏勸紀氏不要放棄。張敏將皇三子朱祐樘偷偷藏起來,直到朱祐樘到六七歲都沒有剪過頭髮。

  • 公元1475年,此時朱見深快年近三十,他對張敏說:「我這把年紀了,還膝下無子」,張敏告知朱見深他有兒子,朱見深大喜,下令立刻去接兒子。朱祐樘臨走時,紀氏告訴兒子見到穿黃袍的就是他的父親,今日一別可能再也不能相見,她深知萬貴妃不會放過她。
  • 朱見深見到瘦弱而胎髮披地的兒子時,忍不住潸然淚下,次日冊封朱祐樘為太子,紀氏為淑妃。同年六月淑妃暴斃,張敏得知後,恐懼萬貞兒也吞金自殺,周太后怕萬貞兒對孫子下毒手,把朱祐樘養在自己的仁壽宮。
  • 公元1487年,萬貞兒去世,朱見深因思念過度而抑鬱成疾,同年八月便去世了,皇太子朱祐樘即位。

朱見深留給兒子的是一堆爛攤子,此時國力衰敗,政治腐敗,明朝江山千瘡百孔。明孝宗朱祐樘在惡劣的環境下長大,體弱多病,但是為了能夠挽救大明江山,他不顧身體安慰整日勤於政事,讓明朝由衰轉盛,明孝宗被世人譽為「千古一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寬厚仁慈、善於納諫、勤於政事。朱祐樘執政期間,對待羣臣仁愛有加,對朝中大小官員一視同仁,不濫用酷刑,視羣臣為一家人,在封建社會是非常罕見的。朱祐樘廢除了多項殘暴法律,下令慎用刑罰,朱祐樘也是個善於納諫的好皇帝,因此吸引不少賢才,讓剛正不阿之臣有施展才華的空間,讓大明王朝得以壯大。朱祐樘接納大臣們建議,設立經筵制度,顧名思義就是,除早朝之外,還要設立午朝,羣臣可自由發言,朱祐樘的勤政與父親的懶惰形成鮮明的對比。

  2. 重賢棄奸。朱祐樘非常器重賢德之才,他廣納賢才,整個朝中瀰漫著君子之氣。由於前朝宦官亂政,他更是對宦官嚴加看管,遏制宦官勢力。由於父親朱見深癡迷於佛道,讓許多奸詐小人掌權得勢,朱祐樘下令廢除法王、國師等封號,處死把宮中搞得烏煙瘴氣的妖僧繼曉。還將貪污受賄的奸臣李孜省流放,將萬貴妃之弟萬喜罷官免職,罷免貪污奸臣蒯鋼、梁芳等上千人,使文武百官刮目相看。

  3. 經濟上頗有成就。朱祐樘多次下令減免賦稅,還送給貧民麥種與牛種,禁止皇親國戚侵佔民田。朱祐樘不僅體恤百姓,對待民工也不薄。一次還專門派人送酒肉慰問治理黃河的工人。朱祐樘執政期間不大興土木工程,不濫用民力,減輕百姓負擔。朱祁鎮與朱見深執政期間賦稅沉重,各地農民起義紛紛爆發,而朱祐樘執政期間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的勤政愛民備受百姓愛戴。百姓安居樂業,朱祐樘在位十幾年,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增至6000千多萬,漲幅高達20%,不僅人口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比起朱見深執政期間增加5%左右,朱祐樘實施的仁政讓國家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4. 治理水患。朱祐樘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治黃河修水壩,治理蘇松河。從此以後,消除蘇松地區水災泛濫的情況,讓蘇松成為魚米之鄉。

  5. 朱祐樘道德高尚推行一夫一妻制。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三妻四妾乃常事,尤其是一國之君三宮六院妻妾成羣是最正常不過了。朱祐樘是唯一一個以身作則倡導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只有一位皇后,不封妃納妾,與皇后同喫同住,白頭偕老。

朱祐樘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品德被世人稱頌,他的寬厚仁慈是明朝別的帝王不可比擬的,他挽救了大明王朝衰敗的局面,不顧自己體弱多病的身體,認為國家大事乃重中之重,最後才三十六歲就駕崩了。


明孝宗「千古一帝」這個稱號有點過頭,縱觀史書考證,不見此稱號此處,這應該是明粉們的炒作之為,就跟清粉稱康熙是「千古一帝」一般。

講真論皇帝的功績,明孝宗連上榜都很難,不說千古,明朝他也未必排進前三,治理國家不是過家家之事,並不是道德楷模就有能力振興國家。

就簡論明孝宗時期的「弘治中興」短暫盛世,真的比起來,也不過漢武之後的「昭宣中興」,而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已是國運衰退,並不是一位君主能夠挽回頹勢。

如若明孝宗「千古一帝」這般能耐,就不可能有萬曆崇禎之事,這個稱號實屬謠傳罷了。

明孝宗即位的國家背景註定他無法有大作為,只能是治理弊政,重整朝綱,這些都是成化年間遺留的額問題,孝宗之前的憲宗完全敗壞了國家的風氣,奸佞當道,民不聊生。

《明史》所說,孝宗即位後隨即整肅庶政,罷逐佞臣,重用賢士等等,並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稍有作為,他的種種作為被當朝政宰評價頗高。

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明朝出現短暫的繁榮景象,他主政一朝也被後世史家稱為「弘治中興」,縱觀孝宗的所作所為,其實並沒有使明朝真正強大起來,如洪武永樂之際。

但是孝宗做了一個皇帝該做的,也力所能及的全部,真正為國家社稷著想,孝宗不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但是他是一位好皇帝。

可惜時局並非他所願,在他之後正德一朝,外患四起,韃靼進犯,這正如英宗之時,瓦刺給明朝的陰影幾代難消。

明孝宗20年間在位只能勉強振起國力,頗像漢初「文景之治」。孝宗在位前後,明朝都曾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唯弘治一朝,起義甚少,弘治年間難得有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然而客觀而言,在肯定孝宗「弘治中興」成就之餘,也必須承認,孝宗的種種政施是不徹底的,他沒能解決明中期以來的各種社會矛盾。

在弘治後期,孝宗的勤政也未能一以貫之,孝宗晚年衷於齋蘸燒煉,「視朝漸晏」,孝宗改革的侷限性也使得弘治中興的盛世沒能得到根本的保障。

孝宗之後各種隱患隨即爆發,從此明朝的衰勢再也無可挽回,即使萬曆年間張居正力挽狂瀾,種種改革也隨著他的去世而煙消雲散。

孝宗的改革亦是如此,自弘治之後明朝自此之後再無「中興」。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這就是明朝那些大臣們對明孝宗最直觀的評價。甚至到了清朝,那些漢人的官員、文人們都對孝宗也是極為的推崇,如清末名臣曾國藩就曾經這樣說過「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可以說在很多人的眼裡明朝皇帝成就最高的非太祖朱元璋,非成祖朱棣,也非宣宗朱瞻基,而是孝宗朱佑樘。所以孝宗皇帝不僅僅是在明朝被人稱為千古一帝,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明孝宗是整個歷史上少有的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那麼到底明孝宗做了什麼,讓他有如此大的好名聲呢?

受盡迫害,但始終都帶著一份寬容之心

熟悉明孝宗的歷史愛好者都應該知道孝宗在未登基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如履薄冰。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得從他父親明憲宗朱見深說起,當然這跟憲宗皇帝的本身是沒關係的,我們要怪的是他那奇葩的愛好。那這奇葩的愛好是什麼呢?就是憲宗皇帝專寵比他大17歲的保姆萬貞兒。

按理說皇帝專寵妃子沒多大關係,連明孝宗一生不都只是專寵張皇后嗎?對的如果萬貴妃的品格能像張皇后一樣,那倒沒關係。但是無奈的是萬貴妃乃是一個不安分,又陰險的主。當年的她為了不讓其他的妃子留下憲宗的子嗣,一旦妃子被他發現懷孕,她就會派人去為這位妃子墮胎。

而在當年孝宗皇帝的母親紀氏就因懷上了孝宗就差點被害,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孝宗才能被幸運的生了下來。但是到後來紀氏因偷偷生下孝宗被發現,她就暴卒在皇宮中,據說是被萬貴妃所害。而在當時孝宗皇帝不但因萬貴妃而失去了母親,同時還要時刻提防著萬貴妃的迫害,若不是最後他被自己的祖母周太后親自撫養,孝宗恐怕活不到成年。

但就是在這樣的深仇大恨,孝宗皇帝登基後並沒有去為難死後的萬貴妃和她的族人。雖然在那個時候不管孝宗皇帝如何對待她,官員和百姓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殺母之仇,又有迫害孝宗的嫌疑,怎麼對付萬貴妃都不為過。但是事實上此時的明孝宗皇帝卻什麼都沒做,他沒有剝脫萬貴妃死後所得到的封賞尊號,也沒有對萬貴妃的族人做出什麼。就這樣孝宗皇帝選擇性的忘記之前所遭受到的所有困難,他對萬貴妃淡然的選擇了寬容。

登基稱帝,治理出「弘治中興」

眾所周知明朝第一次衰落始於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後,在當年明朝經過這次大戰後,自朱棣時期所留下的全部精銳將士和名臣名將幾乎損失殆盡,如張輔、陳懷、李珍、鄺埜等,更甚者明朝最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也全部全軍覆沒,自此一役鼎盛的明朝自此一去不復返,明朝走上了衰落。而雖然在土木堡之變後,經過明代宗的力挽狂瀾,明朝慢慢減退了衰落的趨勢,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奪門之變」的爆發,明朝又經歷了一場內亂。

可以說在經過明英宗這位皇帝的反覆折騰,再加上繼任者憲宗皇帝晚年熱衷佛道,導致許多奸詐小人混入朝堂,弄的整個民間是怨聲載道,可以說此時明朝的衰落註定已不可避免。而這直到明孝宗時期,明朝中衰才被阻止,並進而走向了中興。

明孝宗一登基後就將憲宗一朝所有的阿諛奉承之徒全部清理出朝堂,或殺或貶或驅,比如他就將紙糊三閣老全部辭退,又比如他將妖僧繼曉處死。可以說正是因為孝宗皇帝登基後的雷厲風行,讓當時朝堂的政治環境頓時為之一震,之後他在清除一批無用的大臣後,就又選了一些賢良之臣來治理朝政,包括劉大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等。

就這樣在擁有一批賢良之臣來作為孝宗的執政班底後,孝宗開始了對明朝進行了較大的軍政改革。孝宗先是重開了被廢除已久的午朝制度,藉此大臣們和皇帝將能有更多的機會去一起討論如何治國,而後又嚴防宦官干政的行為,雖然孝宗並沒有將東廠、西廠等宦官機構廢除,但此時的宦官機構顯然已無法再胡作非為。

之後在完成對朝廷內部的改革後,孝宗開始對全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經濟上他輕徭薄賦,興建水利,並提倡節儉,而在這樣的治理下,孝宗朝的稅收增至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朝中期的最鼎盛時刻。軍事上,孝宗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並數次擊敗了韃靼小王子、火篩的數次入侵。也就是在這樣的治理下,明朝正式步入了中興的時代,史稱「弘治中興」。

善始善終,成為歷史少有的從始而終的明君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很多,漢文帝、唐太宗、隋文帝、宋仁宗等這些都算是明君,所以可以說中國任何的朝代都不缺明君。但是能做到從始而終都是明君的皇帝在歷史上卻是少有的,而恰恰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

明孝宗是少有的能做到從登基到去世都保持著明君的主,當年的孝宗皇帝從始至終都能理性治國,一生從不貪戀美色,也一直都能做到從諫如流,且寬厚待人,及勤於政務。當然孝宗曾有一段短暫的事情因身體原因導致他誤信佛教,然後對政務有些鬆懈,並讓奸臣乘機而入,但是孝宗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迅速的改正,之後重新回歸勤政的道路上。

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記得當年明月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他說「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這句話恐怕是對孝宗皇帝最好的詮釋。同樣在中國歷史上能被說成好皇帝的絕對有著數十位之多,但是能做到即是好皇帝又是好人的皇帝,我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少之又少,個人認為除了宋仁宗和明孝宗,恐怕幾乎很少有皇帝做到。

孝宗皇帝是好皇帝,我想毋庸置疑,創造出「弘治中興」的皇帝能不好嗎?那孝宗是好人又好在哪裡呢?對於百姓的治理,孝宗做到了以人為本,百姓遭災他就免賦稅,百姓被官員欺負他就免官,律法對百姓嚴苛他就改律法,百姓沒田地他就給田地,可以說就是在這樣的治理下,在明朝已是屢見不鮮的農民起義在孝宗一朝幾乎就從未發生過,而這就可以知道百姓對於孝宗的認可。

而對於官員,孝宗也基本保持著待臣寬厚的心態,同樣自朱元璋時期就實施的「廷仗」在孝宗朝就從未出現,他對官員的勸誡,不管是對還是錯,都能坦然受之,絕對不會給大庭廣眾之下讓官員難堪,而每當官員因上朝,亦或在皇宮處理公務太晚,孝宗皇帝都會派人鋪軍執燈傳送。而當自己因某些事情不能上朝的時候,孝宗皇帝還會派人去向文武百官告假,可以說整個朝廷就在孝宗皇帝的治理下呈現出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景象。

可以說孝宗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是絕對有它的理由存在的,他的仁義,他的寬厚,他的善始善終,他的品格等等這些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都不具備的優點就註定明孝宗會成為名留青史的千古聖君。


明孝宗朱佑樘其實是一個在歷史上都能排的上號的好皇帝,雖然個人覺得,對我們整個中華歷史上說他是千古一帝,有點不太合適,但和清朝能稱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樣,明朝稱朱佑樘為千古一帝,倒也說的過去。

憲宗死後,繼任的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將成化年間的弊政掃除的一乾二淨,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對明朝能罵皇帝罵的狗血噴頭的大臣們來說,這已經是極高的讚譽了。和滿清的只知道磕頭的大臣還是沒法比的。

而大臣們這樣稱讚他,也是有理由的 。

有一天,仁壽宮起火,人慌馬亂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沒合一會眼,因此他沒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眾大臣說明原因,向眾臣請假。

朱祐樘更正律制,對刑罰運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1502年,編成《大明會典》,刪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項殘暴的法令。這對於天下百姓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朱祐樘體恤民生,善待百姓,只要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稅糧之外,他還給貧民麥種、牛種 。禁止宗室、勛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孝宗力求節儉,詔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不大興土木,主張節約費用,緩解人民負擔。他屢次下詔,禁止宗室、勛戚侵佔民田,魚肉百姓;還多次下詔減免一些地方的夏稅、秋稅。這些都十分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正統、成化年間,農民起義不斷,有幾次聲勢還相當大,而弘治一朝卻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孝宗的治理之下,國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樂,明朝走上了「弘治中興」時代從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戶由9113630戶增至10100279戶,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戶,弘治十七年(1504年)達10508935戶,人口數則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朱祐樘在位期間,維護國家統一,對西域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當時羽奴思統治國吐魯番地區後,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 ,「給金印,冠服」,對新疆的實際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罕慎盟,執殺之,復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 。明朝識破其詭計,只得獻還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 ,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並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衛歸順,為患不已。1497年,明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衛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朱祐樘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並立即委派馬文升為元帥,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

朱祐樘此人品極佳,提倡一夫一妻制。(這在一夫多妻了幾千年的中國古代來說,可真是不容易的)他比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為民的善政。 也同樣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千古一帝,沒有那麼多自吹自擂的功績,但都是實實在在的對人民有用的,所以稱他為千古一帝也是不為過的。


明孝宗朱佑樘是大明的第九任皇帝。明孝宗為人寬厚仁慈,力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經過明孝宗的努力明朝又恢復了國力,史稱之為「弘治中興」。為什麼有人稱明孝宗為千古一帝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第一,政治方面。1、親賢臣遠小人。明孝宗登基之後,廢黜了明憲宗時期的一些於國不利的奸佞小人,處死不少妖言惑眾之人。比如明孝宗剷除了李孜省、梁芳,萬喜等人。鏟奸佞的同時,明孝宗重用一批有才華的賢能之士。比如劉吉、徐溥、劉健 、丘濬 、李東陽 、謝遷。除此之外,明孝宗將四品以上官員的名單都刻在文華殿內,平時熟記每位大臣的長處和短處。2、寬厚待人。明朝皇帝大多對官員比較嚴苛,但是明孝宗卻非常寬厚。明孝宗對待每一位大臣都能推心置腹,明孝宗和大臣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和諧。可以說明孝宗和大臣的關係,是中國曆朝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由於明孝宗親賢臣遠小人,加上對大臣們仁慈寬厚,所以明孝宗一朝朝堂上滿是賢能之士。這些賢能之士都有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明孝宗君臣為「弘治中興」的出現,做出了卓越貢獻。3、明孝宗嚴格控制太監。明孝宗嚴格管束東廠和錦衣衛,使得他們不敢隨便胡作非為。特務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明孝宗時期被降到最低。4、仁政愛民。明孝宗廢除《大明律》中的一些嚴刑峻法。5、勤政。明孝宗恢復了早就被廢除的晚朝制度,也就是說除了有早朝還有晚朝。此外明孝宗經常整夜整夜批閱奏章,無論當天有多少奏章,他從來不假手於人。如果有意外情況沒能趕上早朝,明孝宗還會向大臣們請假。

第二,經濟方面。1、輕徭薄賦。明孝宗經常減免老百姓的賦稅,還經常開倉賑濟老百姓。有時候,明孝宗還會免費給貧苦農民提供種子和耕牛。明孝宗禁止宗室和大臣們侵奪老百姓的資產。2、力行節儉。明孝宗絕對是明朝最勤儉節約的皇帝之一。明孝宗減免皇宮的開支,不興建土木工程,主張節省費用。3、興修水利。明孝宗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努力發展農業。明孝宗多次治理黃河以及江南的一些河道,讓江南的糧食產量有了保證。經過明孝宗不懈地努力,明朝國庫收入大大增加,國家實力大大增加。此外明朝的人口也大大增加,人口由弘治初年的5千萬增加到6千萬,為日後明朝人口增加奠定了基礎。

第三,軍事方面。1、明孝宗非常重視軍事力量。土木之變以後,明朝的軍事力量一直在走下坡路。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軍備鬆弛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明孝宗登基之後,立即著手提升明朝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明軍的戰鬥力。2、愛護武將。明孝宗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因此他格外重視武將的選拔,也注意保護武將。3、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積極發展了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安南、暹羅、占城、撒馬兒罕、火剌札、爪哇等國家不時到明朝朝貢。4、武力保衛國家。明孝宗除了積極發展和平外交之外,面對入侵之敵也給予堅決打擊,對分裂國家的情況也會堅決打擊。比如,明孝宗曾經派軍隊收復了哈密。

第四,生活方面。明孝宗在生活方面堪稱中國皇帝的典範。明孝宗一生奉行節儉,自己以身作則。不僅不建造華麗的宮殿,連華麗的衣服也不太穿。明孝宗對愛情也非常堅貞,明孝宗只有張皇后一個老婆。明孝宗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一夫一妻的皇帝。

由於明孝宗的種種行為,無論是當時人,還是後人都對明孝宗評價很高。《明史》:「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萬曆年間的朱國楨評價道:「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曾國藩評價道:「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如果非要說明孝宗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他沒能生個好兒子。

明孝宗勤於政事、大開言路、任用賢能、摒棄奸佞、重視司法、勵精圖治,努力發展明朝的政治經濟,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弘治中興」。明孝宗在位十八年間,堪稱是明朝最安定的十八年,也是明朝老百姓最幸福的十八年。明孝宗在明朝眾多奇葩皇帝中堪稱「異類」,他絕對配得上一代明君的稱號。但是,如果非要說明孝宗是千古一帝的話,多少有點過於捧高了。就算明孝宗不是千古一帝,也絕對是一代明君。


說起明孝宗,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是明孝宗的爺爺、父親和兒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明孝宗的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事變的主人公;明孝宗的父親,是明憲宗朱見深,也就是那位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的成化皇帝;至於明孝宗的兒子,就更不得了,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寵信劉瑾、修建豹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或許是因為明孝宗的爺爺、父親和兒子都行事太過高調,以至於明孝宗本人被顯得默默無聞,但其實呢,明孝宗功績和才能,其實遠遠超過他的爺爺、父親和兒子。甚至而言,就史書上的評價而言,明孝宗在明朝所有的皇帝中,都可以排到第三位,僅次於朱元璋和朱棣。

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清朝的曾國藩也曾說過:「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換句話說,在曾國藩心中,明孝宗是足以與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宋仁宗相提並論的偉大帝王。那麼,這位明孝宗究竟是何方神聖,究竟是憑什麼能夠當得起這樣的美譽?

明孝宗,原名朱祐樘,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管理皇帝私房錢。

一次明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懷孕,但這事很快被明憲宗寵信的萬貴妃知道,於是她就讓人將紀氏懷的這個孩子給打掉。

但好在紀氏的人緣很好,派來的宮人不忍下手,但紀氏卻因此被萬貴妃貶到冷宮居住,後來紀氏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然後由太監張敏偷偷幫忙撫養到六歲。

直到有一天,張敏為明憲宗梳頭時,憲宗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這才說出了實情。

當明憲宗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髮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兒子時,不禁淚流滿面。當天他便頒詔天下,立朱祐樘為皇太子,並封紀氏為淑妃。但隨後紀氏卻在宮中暴亡,張敏也吞金自殺,這顯然與萬貴妃有關係。

但是,等到朱祐樘登基成為皇帝,雖然當時萬貴妃已經去世,但她的家人都還在,然後朱祐樘並沒有想著要去報復萬貴妃的家人。

此後十八年,朱祐樘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在文治上他輕徭薄賦,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積極扭轉朝政腐敗狀況。

在武功上,朱祐樘先後三次收復新疆哈密地區,又多次擊敗韃靼小王子、火篩的入侵,致使安南、暹羅、烏斯藏、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每年都要來明朝入貢。

在他執政的18年裏,明朝沒有發生過一起農民起義,人口數量增加1000萬,達到6000萬人之多,明朝也由此迎來中興,史稱「弘治中興」。

更難能可貴的是,朱祐樘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一家人。在他當皇帝時,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鋪軍執燈傳送,這些事雖不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確屬相當不易。

並且,朱佑樘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只娶了一位妻子的皇帝,算得上是一夫一妻制的最早提倡者。所以客觀來說,朱佑樘這樣的皇帝雖然不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名聲遠揚,但他卻能夠讓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而作為他的臣子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這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的評價。

都說明朝皇帝多奇葩,有鍾情於煉丹的、有專心於木匠的,還有跟大臣們賭氣二十多年不上朝的。

明孝宗朱祐樘算是明朝歷任皇帝中比較正常的一個!

其在位十八年,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明朝首輔朱國楨將其和漢文帝、宋仁宗並列!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明孝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治國的方式是非常理性的,他為了更好的聽取羣臣的建議重開午朝,設立議政的地方,從不拘泥於舊政策,敢於推翻先帝的政策;

其次,他善於任用賢臣,在他父親在位時,曾信奉佛教,因此,很多奸佞小人進入朝堂,於是便下令朝中大臣不能信佛,並將那些叛亂之人處死,並且任用賢良;

接著,他在當時廢除了多項殘暴的法令,並且命令正直的官員負責執法;最後,他在位期間,對百姓非常好,經常減免賦稅,還有一項惠民政策就是興修水利,對於當地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至於他在位期間,沒有大的起義事件,他還主張節儉行事,減少宮內的開支,不大興土木,這樣就可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明孝宗勤於政務,關愛百姓,並樂於與良臣打交道,使得他收穫了臣心和民心,也是因為這樣,使得明孝宗被明朝的很多人稱讚,明孝宗是一代明君。

他雖然在36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當朝的這裡十幾年,明朝達到了一個非常的繁榮的時期,保住了先輩打下來的基業。

明孝宗受到當時明朝人極高的評價不僅是因為他出色的政治舉措,也因為他的為人。

不過,如此有作為的帝王,卻是有著一個坎坷的童年!

其父親明憲宗有著極強的戀母癖,使得年長他17歲的萬貴妃寵冠後宮。

當時他的母親紀氏並不是皇帝的妃子,而只是一個抓進宮中的俘虜,但是紀氏美貌非凡,被皇帝看中,然後有了孩子。當時宮中的得寵妃子萬貴妃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派人去殺掉紀氏肚子裏的孩子。

還好紀氏有一些人緣,被派去的宮女不忍心這樣做,便放了紀氏一馬,使得孩子順利降生,便是朱祐樘。

而在紀氏生下朱祐樘之後,萬貴妃又派人去殺死小皇子,那個執行命令的太監同樣冒死把他救了下來。此後朱祐樘一直被祕藏,以躲避萬貴妃的追殺。

就這樣,朱祐樘在這樣的環境中一直長到6歲,有一次明憲宗哀嘆自己沒有兒子,這時候那個救下朱祐樘的太監告訴皇帝其實他有兒子。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朱祐樘得以重見天日,被封為太子。

不過其母紀氏卻因此而亡,之後周太后害怕萬貴妃對下手,便將他養在自己宮中,才得以保全性命。

「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

儘管有著這樣悲慘的經歷,明孝宗依然養成了很好的性格,為人寬厚,生活中節儉,無奢侈之舉,並且不好女色和絲竹,也為以後他開創弘治中興提供了前提條件。


明孝宗朱祐樘被稱為千古一帝,肯定是過譽了,但作為皇帝這個特殊職業來說,朱祐樘又在皇帝這個行業內算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個兒子,他能活下來本就不容易,明憲宗朱見深本就是個命苦的娃,太子被廢過,蹲過深宮,好不容易登基當皇帝了,又有一個大他十九歲的萬貴妃像媽一樣管著。

朱祐樘的前兩個哥哥據說都是被萬貴妃給害死了的,誰讓萬貴妃生不了兒子了呢,又誰讓朱見深一生只愛萬貴妃呢。朱祐樘的出生本就是個偶然,他的母親本是廣西一土司的女兒,大明平亂廣西之亂的時候,朱祐樘的母親紀氏就入宮當了宮女,不想一日被朱見深遇到,就給幸了,這一次之幸就把朱祐樘給懷上了。

此時的憲宗時期,後宮基本是萬貴妃說了算,還有一個是朱見深的媽,也是太后也可以說了算。萬貴妃在百般幹擾下,朱祐樘纔在她媽肚子危機重重的呆到出生,在出生後的歲月裏,是宮裡有良知的宮女和太監們把他隱藏並撫養成人的。

知道朱祐樘六歲,明憲宗朱見深纔在無子的情況下知道了他還有那麼個兒子,於是立刻就了朱祐樘為太子,並在太后的親自照顧下才躲過了萬貴妃的魔爪,順利成長。

明憲宗朱見深死後,朱祐樘就登基了,史稱明孝宗。他是大明王朝比較少有的皇帝,為人仁孝,心地善良,廣開言路,善用百官,對內政治吏治,孝宗一朝少有權臣和宦官當政,善用能臣;對外是減免百姓賦稅,休養生息,積極發展農業和經濟。明孝宗一朝也被史學家稱為「弘治中興」。

如果非要說明孝宗朱祐樘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帝的話,我絕對無非是幾個方面:1、明孝宗時期為政清廉,不加賦於民;2、不濫殺,不嗜殺,為人仁慈,甚至對害死自己母親紀妃的萬貴妃的家人都網開一面(萬貴妃此時已經死了),不計較,不株連;3、勤政愛民,一改前朝皇帝惰政的風氣,積極處理政務;4、對愛情忠貞不一,一生只鍾愛自己的皇后,從無任何嬪妃。

明孝宗朱佑樘由於中年亡故,其實在位時間也不是很長,所以在政治方面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關鍵的是他的兒子朱厚照一折騰,把他留下的那點家底兒基本就鬧騰光了,也就影響了明孝宗朱佑樘在歷史上的地位。


我只想說,是誰給你的膽封了個千古一帝的稱號給明孝宗?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們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你造嗎。

沒有任何史料說過明孝宗是千古一帝,就算明孝宗本人,聽到有人這麼誇他,定會認為「你這是拐著彎罵人吶」。

萬曆朝的首輔朱國楨,曾說過這樣的話: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看清楚,是賢主,不是千古一帝。提問者請不要自行腦補OK?

而且朱國禎這個賢主也是有條件的,是三代以下,就是「富不過三代」的那個三代。意思是,三代以後的皇帝,賢能的很少,往往都是來喫老本敗江山的,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除外。

這是瘸子裡頭挑將軍的意思啊。

那麼,明孝宗真擔得起朱國楨這個表揚嗎?

呵呵。呵呵呵。

我只能說明朝的大臣真是太可憐了,沒見過好皇帝長什麼樣子,好不容易遇見個稍微正常點的皇帝,就要稱為賢主,大書特書。

比起明朝的其他皇帝,明孝宗有2個特點:

不殘暴:不胡亂殺人,包括萬貴妃殺了他媽,他也不清算。不像其他皇帝,動輒就人皮燈籠,當廷杖殺大臣。

不寵信太監:對於一個被太監禍禍慘了的朝代來說,這一點太值得表揚了,不過明孝宗後期也被一個太監(叫李廣)帶溝裏去,但是後來止損了。

可是,在其他朝代,這難道不是一個皇帝的基本素養嗎?

至於朱國楨將他與漢文帝、宋仁宗並列,大概是因為這兩位在位時都施仁政,減徭役,輕賦稅。明孝宗在位前期,也有過輕徭薄賦的政策,國家相對比較穩定,民亂較少。

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