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論縱橫來強勢答一波,魏國吞併秦國後能不能統一天下,其實就看自己牙口好不好,如果能消化,自然是一統天下,如果消化不了,那自然不可能統一天下!

魏國有沒有吞併秦國的實力

很多人都認為,魏國四戰之地,根本不具備統一全國的必要條件,並且也認為魏國吞併不了秦國。

其實,魏國不是沒有滅秦的實力,而是沒有滅秦動力。

魏國經過魏文侯變法,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任何一個國家其實都是吊打的,魏文侯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深入的變法,從經濟到政治到軍事文化的綜合性質的改革,使魏國甚至超越以前的晉國。

在春秋時期也一直是晉國稱霸,春秋五霸四齣於晉,不是空穴來風,晉國作為中原大國,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到魏文侯變法後,實力更是進一步提升。

(這還不是魏國全盛時期,全盛的時候趙燕之間的中山國也被吞併)

在魏文侯的主持下,建立了堪稱中國最早的職業重裝甲兵——魏武卒,可以算作戰國時期的特種兵了,這支軍隊厲害到什麼程度,關於吳起伐秦打的秦軍什麼樣不清楚,但是秦國最肥沃的土地河西之地是搶來了。

如果不是魏文侯去世,魏國的擴張開始轉移到中原,或許早就沒有秦國了。

魏國吞併秦國後會遭來各國的共同抵制嗎?

很多人認為,戰國七雄,少一個都破壞了均衡,因此,各方會極力幫助秦國,或者聯手擊敗魏國。

戰國七雄並不是戰國時期的叫法,而是後期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總結並進行的定性,在戰國後很長一段時間,管這段歷史都叫「六國」,在蘇洵的文章《六國論》中,也是直接稱為六國,當時中原鄙秦,根本不當做大國看。

之所以,人們會認為秦國一直都很厲害,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六國的史書全燒了,人們看待歷史的視角基本只能從秦國的視角來看。

戰國稱為兼并戰爭,就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兼并他國來發展自己,兼并是常態,楚國和齊國在發展中大概各自兼并三四十個諸侯國,很多大國,包括稱為「春秋五霸」(多種說法)中的宋國和越國,都是在戰國時期被兼并的。魏國當時滅秦國,估計都不會有齊國滅宋國那樣有影響力。

所以,秦被滅了,其實就和梁國被滅一樣,梁國是哪個,其實我也不知道。

魏國吞併秦國會不會一統天下

(這個圖得點開看的仔細一點)

戰國趨向於統一是必然的,春秋時期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都被兼并了,到戰國中期,基本就剩十個八個了,因為文化同宗同源,都是由西周分封出去的,統一是必然,但是誰統一都有可能,不一定非是秦國。

其實,戰國初期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恰恰是魏國,然而,魏國滅了秦國依然沒有用,畢竟當然的秦國不止一提,只是能增加魏國的戰略縱深。

後來應該會形成齊、楚、魏、趙四國爭霸的局面吧!或者還會殺出一個黑馬也說不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那種遊戲,就是幾個國家,但是每個伺服器排名第一的國家都不固定,這就是戰國,一個充滿偶然與必然的時代。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大融合時期,統一也成必然趨勢。

魏國是戰國時期首先強大起來稱霸的國家

,如果在戰國時期魏國吞併了秦國,也許會一統天下。秦國統一六國是偶然中的必然,天下一定會統一這是必然的,統一的是秦國這是偶然的。

魏國具備了統一的條件,也擁有了統一的實力。魏國它是最先進行變法改革的國家,李悝變法是的魏國開始國富民強了起來,使魏國呈現出一種蒸蒸向上的發展趨勢。

魏國是可謂是人才型國家,並且魏國也任用了很多有作為的有才之士,如魏文侯時期就任用瞿璜為相改革弊政,任用李悝推行變法使魏有了物質基礎,任用樂羊為將衛國拓疆。這些都為魏國的強大稱霸奠定了基礎。魏國的作戰裝備在當時來說可是比其他國家先進精良的。

魏國在當時還四處征戰滅了不少國家,並且當時的秦國被魏國進攻的元氣大傷。魏文侯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勵精圖治,任用賢才,自己也有文韜武略。

統一是必然的,那麼統一者這個偶然可以是秦國也可以是魏國。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魏國就算吞併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也不會是魏國,只會是趙國。魏國與秦國百年世仇,秦人又悍不畏死,魏國就算形式上佔領了秦國,也只是多了一個火藥桶而已。君子之澤,三世而竭。魏國沒有統一天下的法治基礎與天命!

1、秦人好戰,魏國消化秦國的風險太大

秦人是華夏各部族中最善戰的一支,本身就是以武立國的一個善戰之邦。當年周平王東遷,華夏諸侯莫敢相救,畏戎人之威也!秦人則全族成兵,以五萬騎兵對抗八萬戎人騎兵,戰而勝之,殺的戎人只剩數萬人逃回。之後周王室把戎人佔領的西周故土分封給秦人,許其立國,秦人又在戎人的海洋中血戰到底,終於立國成功,且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魏國雖強,但根基不足,元氣未古,立國才四十餘年。魏國能擊敗大秦,也能滅了大秦,但是卻免不了長期跟秦人打游擊戰。秦國是老國大國,魏國是新國強國,二者相鬥,魏國要花大力氣消化秦國。如果魏國在滅秦化秦的過程中,楚國、韓國、趙國三國攻擊魏國本土,那麼魏國得不償失!

2、魏國法治鬆懈,人才流失

魏國第三代國君魏惠王是個花花公子,雖非昏君,但絕不是明君。如果魏惠王全力支持龐涓,傾魏國全力,滅秦不是難事!難在之後化秦入魏。

魏國儘管最先變法,但是在第三代國君時貪腐已經嚴重,階級固化已經形成,人才很難獲得重用。國政不修,吏治不嚴,雖強必衰;法治不固,人才不用,雖興必亡。因此魏國沒有統一天下的法治根基與人才基礎,化秦入魏可能會進一步削弱魏國實力!

3、姬姓以衰,嬴姓當興

魏國是姬姓魏氏,說起來算是周王室的旁系支脈。周朝國運衰微,從天命角度看,姬姓已經不得上天保佑,當興的是嬴姓。舜帝賜給伯益嬴姓的時候曾說「嬴姓後裔當大出於天下」。因此從冥冥天意中可知,如果魏滅秦,則趙國有統一天下的天命所在,因為趙國是嬴姓!

當然第三點是不科學的,有前兩點足以判定魏國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與實力?


如果魏國吞併了秦國,會不會統一天下?

魏國人(河南)挺漲本事,還想吞併秦國,不知道井蓋服不服?

魏國雖然文侯武侯兩代經營走向全盛,但從沒有在對秦戰爭中獲得絕對優勢。

出於《大秦帝國》小說和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認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前面臨亡國滅種危機,情況和甲午戰爭後的清廷一樣。

事實上,當時的魏國根本沒有滅亡秦國的實力,更沒有滅亡秦國的計劃!

秦魏之爭主要發生在河西之地,那丹水君給你介紹一五次河西之戰。

河西,指的是晉陝大峽谷以西的土地。

1,第一次河西之戰。魏軍主力穩紮穩打,吞併河西,建立西河郡。

當時的秦國,內亂不斷,而魏國的魏文侯任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人,成為中原強國。

強大的國力加正確的戰略,面對拉肚子的對手,魏國毫無懸念的碾壓秦國。

2,第二次河西之戰。秦國50萬大軍,面對魏國西河郡5萬兵,被殺得大敗。

秦國能聚集50萬大軍攻打魏國西河郡,可見春秋時期的四大強國不是吹出來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樣的秦國,始終是另六國側目的龐然大物。

魏國西河郡,就是秦國的河西故地,吳起幾年的治理,讓河西成了魏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確實名不虛傳。

3,第三次河西之戰。秦國三戰三捷,尤其是石門之戰,斬首八萬魏軍。而石門,距離魏國首都安邑,已經很近了。

秦孝公父親秦獻公,穩定秦國局勢,秦國國力上升,謀求東進,收復河西。名將章蛟,石門之戰青史留名。

石門之戰後,龐涓率領主力軍殺入秦國腹地,威脅秦都櫟陽,尤其是秦獻公突然死去,秦國只好歸還土地,罷兵求和。

《大秦帝國》以這樣的局面開頭,秦獻公被黑的太慘了。

魏國此時如果乘勝追擊,要滅亡秦國,也不難,只是魏國不可能承受齊楚等國的合理一擊。

4,第四次河西之戰。秦軍趁齊魏桂陵之戰之際,攻破魏都安邑,然而魏軍主力回歸後,秦軍再一次被揍得滿地找牙。

這一次發生在商鞅變法期間,秦軍主將是商鞅。《大秦帝國》第一部說商鞅一戰而收復河西,純屬意淫。

5,第五次河西之戰。馬陵之戰,魏國霸權隕落。商鞅假意議和,誘捕公子卬,然而沒什麼卵用。秦惠文王殺商鞅,重用公孫衍,用9年時間,終於收復河西之地。

商鞅在這一次戰爭中,表現乏善可陳,誘捕公子卬這種事,實在做的太噁心。難怪魏國人討厭他。

金邊銀角草地皮,魏國四戰之地,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先天條件,對上秦國這樣不死不休的對手,本來就是凶多吉少。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丹水秋風!


不請自來。首先,這是個假設性問題。正常情況下,魏國根本吞併不了秦國,沒有那個實力。但如果假設魏國吞併了秦國的情況下,想要一統天下,魏國需要具備這麼幾個條件。

第一,戰略縱深。這個可說是一統天下的先決條件。魏國,可以說是最可憐的國家,位於四戰之地,腹背受敵。但如果吞併秦國,魏國就有了地理優勢,西面為高山,有了依託和戰略縱深,有了周旋之地。

第二,政治穩定,法制完備。從歷史上的魏國來說,政治波動較大,賢明的君主不多。所以需要保證君主的強大,勵精圖治,這樣才會將統一條件優勢擴大。其次,法度要完備。有一套嚴格的系統管理國家,不至於生變生亂。

第三,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毅力。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國家和君主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向,談何強大。比較秦國和六國就可以發現。秦國歷代君王勵精圖治,為的就是一統天下。而六國只想著爭權奪利,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換句話說,當時的天下,統一已經在所難免,是大勢所趨。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具備這樣的條件,都有可能一統天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一些見解,大家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評論。


不會,那時候雖然是魏國獨大,但是楚國也不是吃素的。魏國如果吞併了秦國,必然會元氣大傷,那麼楚國肯定不能坐等魏國喘氣,畢竟當時魏國有龐涓,楚國還有孫臏呢,七國並存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接受的局面,任何一國忽然做大都會引起其他幾國的忌憚,秦國也不是在短時間內一統天下的,經歷了商鞅變法強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有了嬴政一統天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