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封國稱「齊」的原因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

《說文》曰: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從亝。

也就是說,大量(三表多數)的農作物種子同時萌芽叫「齊」。

從周室的角度,師尚父以元戎貴戚的身份處在鎮服東方的第一線,激烈的戰鬥彈壓,目的無外乎穩定地獲取這一大片富饒的土地——這塊土地上大量種子同步萌芽生長的節奏象徵著其是財富的沃土。

周公旦封國稱「魯」的原因則稍許複雜一點。

《說文》又曰:

魯。鈍詞也。從白魚聲。《論語》曰:「參也魯。」段註:「《釋名》曰:『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鈍。」

這與魯之本意已經想去甚遠。

於省吾釋甲骨文「魯」指出《說文》之誤:

從魚從口,口為器型,本象魚在器皿之中,《說文》訛從白。

徐中舒釋甲骨文「魯」:

從魚從口,口象坎。澤中水竭,魚乃露於坎。故魯之本義為露,後通旅、臚。

但兩先生此論依然有不盡到位之處,魯或與食物用魚、祭祀用魚有關,這可能是一個商人或東夷人的舊地名,地望也可能更南一些——根據《山海經·海內東經》的記載「泗水出魯東北」,則魯應該在泗水西南——之後,可能因為遷徙,故而名曲阜一帶為魯——曲阜之魯類似City of New York或者New Orleans, LA。

而周初封建則沿用了魯作為國名。

從問題的角度,齊國之齊和魯國之魯都是根據原有地名,而這個地名則帶有討個吉祥的意義。


關於這方面當真不太容易找資料,比如黃帝長居姬水之濱,以姬為姓,但是姬水為什麼叫姬水。

下面是我也不知道真假的解釋。

1、魯國

魯國為什麼叫「魯」,是周武王賜的。實際上魯國名字由來可能還真不是因為地名。

魯國立國都曲阜,傳為少昊之墟,而在商炒,曲阜為奄國國都。

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不咋地,但是在西周初期分封時,是周王室經營東方的重點。

所以武王賜名「魯」的意思是"(魯國要)像魚兒那樣生活在東夷之海中,用擺尾的方式掃蕩敵對勢力。"

2、齊國

可能是因為姜太公的功勞很大,所以賜名為「齊」?

這很有可能,畢竟周武王時,就尊姜子牙為「尚父」,賜國號為齊也是有可能的。


謝謝邀請,遲答為歉:

周文王姬昌在位五十年,臨終前傳位於長子姬發(周武王)。

商紂王無道,天下怨聲鼎沸,武王抓住紂王東伐機會,聯合眾多小部落,以仁義作號召,以現在陝西省岐山縣東北之周原為基地,大舉伐紂,紂王失敗,自焚而死。

周武王的思想中無疑受其父親所著《周易》之深刻影響,以九鼎為最高權力向征,王為天之尊。

決定改變商代"母係社會"的部落現象,決定分封王室成員和有功之臣、原有諸侯佔地為"國"。變公產為私產。

根據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原則,杜絕了母係社會的無序血統繼承,這一划時代的血緣傳承序列,一直延續了封建社會三千年。也可以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吧。

周武王分封如下:

其子分別封於晉國,現在山西省翼城市西、??商稱唐國。

鷹國(河南平頂山市)唐朝詩人元結,大鬧藕塘關的牛臯乃此地人。

周公(文王)子分別封於魯國國都(現山東曲阜)因為山東簡稱"魯",故名。

凡國(河南輝縣西南)蔣國(河南固始西北),邢國(河北邢台)茅國(今山東金鄉縣)姞姓國(今河南延津縣北部)。祭國(河南鄭州東北)。

(曲阜孔府)

異姓封國有兩種情況:

一,有功之臣。

二,原有地盤諸侯。

姜子牙是周朝第一功臣,分到齊國(現臨淄),各位且莫怪周武王偏心,怠慢,要

知道,此臨淄非彼臨淄,三千年前的臨淄是東方第一大國際大都市,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東京,姜子牙在當時的國際舞台可是舉足輕重,咳嗽一聲巴西可能要地震一下。

周姓王室大約封了五十多國,其餘二十餘國為上述兩股力量分配,但有一個原則,所有國家聽命於周朝。周天子是所有國家大哥。

從此,母係社會的部落為"封建國家"代替,炎黃子孫由此大大前進!


先秦諸侯的名字,一般是來自古地名的。古地名的來源又有兩種,一種是本土所有的,一種是外來帶入的。因為資料不足的緣故,很多地名也無從考證是本土所有還是外來帶入。而且含義也往往只能連蒙帶猜,不清楚其具體的意思。

齊、魯這兩個封國,齊國很可能是本土就有的,郭沫若先生髮現在商朝卜辭中有「齊」這個字,認為齊就是齊國的前身,大概是殷商時期的方國,後來被周人所滅,所以繼承了這個名字。不過在文獻中,只是齊國之前有逢伯陵、季荝、薄姑等政權,倒沒有這個古齊國,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何關係。另外就是濟水的「濟」,齊地得名可能來源於此。「齊」在甲骨文像三顆種子,可能和古齊族種植的作物有關。

至於「魯」,傅斯年先生認為魯國初封當在今河南魯山一帶,那麼「魯」國名是從河南帶到山東去的。不過魯山和魯國是否有關係,目前還沒有更多證據。「魯」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條魚和一個口,像是用口吃魚的樣子。可能古魯族喜歡吃魚,所以才得到這個名號。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因為那些地方就是地名,他們正好封地在那,就像山東省的省長為什麼叫山東省省長,濟南市市長為什麼叫濟南市市長一個意思。是他們的封國正好在那個地方,過度解讀可以解讀到原始社會的象形文字,扯不清的。

魯可能跟魚有關,齊可能跟平等有關。

就說到這裡,謝謝邀請,特別是大白天邀請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太極雲飛揚,有粉必回,有問必答。


首先,問題本身有些瑕疵。魯國並不是周公的封國,而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其次,周人滅商的過程中,是有兩次分封,而不是一次。

周人第一次分封,就是武王在滅紂之後。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周武王時期的分封,其目的則迥然不同。在那時,周人首次東征,擊倒龐大的商帝國,天下局勢還遠未穩固。所以,為穩固政權,周王室第一要務並不是要賞功罰罪,而是先「統戰」天下。因而,那時周武王分封對象的選擇,首先是為了滿足「統戰」工作需要:古時歷代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禹等等的後裔。這是為了向天下人展示周人仁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周武王分封的對象之二,就是跟隨周人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是鑒於天下尚未完全被周人征服,分封功臣的範圍也較小,僅限於管叔、蔡叔、霍叔、周公姬旦、姜尚等少數幾個造反集團的核心成員。

其中,魯國首次分封的地點就在河南魯山附近。春秋時代,魯國有塊湯沐邑,叫做許田(今河南許昌附近),也許就是魯國首次分封的遺存,許田在春秋時還保存有周公之廟,就是因為如此。而魯國國號「魯」,也就是因此而來。

後來,周公二次東征,先後滅了東夷人在山東的兩個大國:奄國與薄姑。奄國舊地正式封給了周公之後伯禽,但是魯國的國號再也沒有變過。
齊國所在地,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東夷古國薄姑。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齊國國號的由來,傳統上有多種說法。

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說:「齊所以為齊,與天齊也。」這種說法過於簡略,後世多有爭議。東漢許慎《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也讓齊國國名的由來頻添爭議。

總結下來,後世有關齊國國名由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1)天齊淵說;2)禾麥吐穗說;3)箭束說;4)「齊」、「已」通假說;5)「齊」、「齋」通假說;6)「齊」、「臍」通假說;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國簡史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可見齊國由來已久,殷商之前就存在了。其地名由來,也許很難再切實考證了。


謝邀。關於周公封魯,姜太公封齊的事,皆源於《史記》。還是讓我們直接去看一看《史記》上是怎麼說的吧。

《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記載,周公旦,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殺紂……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

這裡是說,周武王把周公旦封在曲阜那個地方,為魯國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太公呂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因功,被封於呂,姓姜氏,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望。……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齊為大國,都營丘。

這段話,表明周武王在滅商以後,把姜太公封在了齊國的營丘那個地方,後來齊國發展成了一個大國。

也許有其他野史或傳說有其他說法。但我不知也不便妄言。

歡迎點評。


1046年武王滅商紂,建立周,都鎬京。為鞏固空前遼闊的國土,周初統治者實行分封制。把宗室,功臣,商貴族,先賢后裔建立諸候國。周初封國有七十多個,同姓的五十多個。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封姜子牙為齊國,周公為魯國。武王弟曹叔振鐸為曹國。齊地為東夷人生活的地方,姜子牙因其俗,從其禮國家大治。魯國秉承周禮儀,為禮儀之邦。其實齊地和魯地沒有什麼特別的涵義。就是東夷人故地的名稱。姜子牙封齊國的原因是,他的功勞最大,封地也最大,當然也是最東邊的國家。有代表周王討伐不臣的權力。


周武王封諸侯國,是以爵位高低和功勞大小封諸侯國的,周公爵位高,功勞大所以周公的封地是魯,姜太公也是因為立的功勞太多,姜太公的封地才封為齊,周公和姜太公封地都不小,權力也非常大,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


這個本身是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是根據地名來分的,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大部分的稱呼的前提條件都是以地名為主的。

比如軒轅黃帝,是因為他居於軒轅之丘。夏禹,成湯,殷商,夏、成、殷、商都是地名。史書中說太公封於齊,都營丘。則齊本來就是一個區域名,同樣周公封於魯,魯也是一個區域名。沒什麼其他深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