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擁有逾千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承載着八閩兒女濃濃的鄉愁。

  目前,我省有5批492個村落已入列或擬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全國第六。其中,屏南縣、南靖縣、邵武市和平鎮、永泰縣嵩口鎮、泉州泉港區土坑村、永春縣岵山鎮茂霞村、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等地探索活化利用取得的實效,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充分肯定。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如何進一步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促進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動?我省各地正進行不斷探索。

  強化保障 提供保護髮展“源頭活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強調要科學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紅線,對於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歷史建築、農業遺蹟以及灌溉工程遺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全面加強保護。與此同時,我省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撐保障——

  制訂政策法規。2017年4月,省人大常委會頒佈《福建省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各地也根據實際編制各類保護條例,僅福州市就先後出臺《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傳統村落保護有規可循、有法可依。

  開展普查建檔。對前4批229個傳統村落建立“一村一檔”,利用大數據手段,對這些村落進行時時跟蹤。

  強化規劃技術指導。出版《福建省傳統民居類型全集》《中國傳統建築解析與傳承(福建卷)》;編制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髮展規劃》《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保護髮展“十三五”規劃》等;成立由38人組成的省級專家服務團,常年爲傳統村落把脈問診;成立福建傳統村落與歷史建築研究中心等。

  加大資金投入。2014年以來,省級財政每年投入5000萬元到1億元,重點扶持10至15個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目前已累計扶持75個。各市縣也加大投入力度,並帶動社會資本和村民投工投勞,累計投入保護髮展資金50億元以上。如永泰縣近年來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保護傳統村落;永春縣近年來累計投資2500萬元,用於傳統村落保護和閩南古厝修繕等項目;屏南縣近年來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傳統村落保護修繕。

  創新發展 激活業態各出招數

  在傳承中發展、在活化中利用、在探索中創新,我省傳統村落不斷煥發新生。

  如今,走進屏南的一些村落,就會被古宅石巷、廊橋水車喚起悠遠的記憶……而過去,這裏的古建築有些被拆除,有些因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爲了保護古村落,近年來,屏南縣開始對各村的古建築進行篩選、評估,建檔立冊,分期分批進行修復。針對古宅大多爲土木結構的特點,聘請老工匠藝人、老專家,採取傳統工藝進行修復。目前,全縣十幾個傳統村落的200多座殘破老宅得以修繕。

  永泰縣嵩口鎮有古民居160多座,大多爲明清建築。2014年來,嵩口鎮共投入資金8700多萬元,組織實施了32個關鍵節點改造和建設工程。與此同時,引入臺灣文創團隊,對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在一系列的努力下,該鎮張元幹祠堂、道南書院、德星樓等重點人文景觀修葺一新。閩臺合力探索的古鎮復興“嵩口模式”也成爲住建部、國家發改委關注的實驗案例。

  在省級傳統村落、白鶴拳的發祥地——永春縣五里街鎮大羽村,當地深入挖掘永春白鶴拳特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傳統村落保護中。比如,修建白鶴拳招式景觀牆,建成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

  活化利用是爲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爲了永續發展。如何進行“活化”?各地傳統村落結合本地特色,各有招數。

  在屏南縣,當地推動“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傳統村落文創發展模式,撥付專項資金,用於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聚集文創人才,引進企業資源,利用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歷史建築羣活態博物館。

  大羽村則開發出白鶴拳旅遊產品,同時整合農村閒置民房建設農家旅社、農家飯店,配備農耕展示區和娛樂區,將白鶴拳文化與山山水水相結合,逐步打響生態農家遊品牌。

  在活化傳統村落的過程中,各地也十分重視、突出文化的傳承。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把家訓編寫成鄉土教材,武夷山五夫鎮、古田縣杉洋鎮等地開辦國學班,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則弘揚“耕讀文化”。

  成果初顯“要我保護”變爲“我要保護”

  如今,經過活化利用的傳統村落不少成爲旅遊的好去處,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在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全村230戶人家都入股了村裏的合作社。該合作社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發展林下經濟和林木花卉種植等業務,2014年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爲6427元,現在則翻了一番。

  隨着傳統村落不斷地保護髮展,一些非遺產業也逐漸復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永春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漆籃技藝就迎來了春天。漆籃是閩南人婚嫁、祭祀、迎神拜佛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然而,隨着一些廉價代替品出現,漆籃銷路不暢,手工藝人因收入不高紛紛轉行,傳統手藝面臨流失。在永春仙夾鎮龍水村,當地大力發展漆籃產業,目前,漆籃產品已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村裏年生產值也從2012年的170萬元,上升到目前的1000多萬元。漆籃產業的復興,成爲龍水村富民強村的有力引擎。

  活化保護“紅利”逐步顯現。屏南縣龍潭村2017年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現在達到500人左右,有來自外省的,甚至來自外國的,一個曾經偏僻的、空殼的、凋敝的山村又熱鬧起來。人居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連城縣培田村、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龍巖新羅區洋畲村……村村設施佈局合理、配套齊全、環境整潔。美麗新村讓村民們的幸福生活指數越來越高。

  老屋重獲新生、村民重拾自信、民俗重煥光彩、村民收入增加,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讓村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從“要我保護”變爲“我要保護”。

  爲了不斷深化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下一步,我省擬出臺保護髮展行動計劃,努力建立保護與發展並重的長效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