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讀書人的目標是走仕途,當大官,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與抱負。只有自己達到某種地位時,才能施展拳腳,大顯身手,將自己滿腔的宏圖壯志逐一的落實。很多讀書人抑鬱不得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賞識,自己的目標很宏大,然而皇帝卻目光短淺,一腔熱血只能淪爲鏡中花。

  走仕途除了能夠實現理想與抱負之外,還能爲家族帶來榮耀,所謂的光耀門楣就是這個意思。在漢朝時有一位書生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通過自己的才幹得到皇帝的賞識,做了大官,位列三公,本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然後他的父親聽說之後卻勃然大怒,對他說道“你想把一家人都害死嗎?”說完之後便自殺了,留下兒子呆呆的站在那裏。

  這個兒子就是晁錯,西漢著名的學士。晁錯的名字可能對大家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因他而起的事情卻是非常有名,一個是“削藩令”,一個是“七王之亂”,這兩件事情都是西漢初年的大事。當初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分封一些諸侯,隨後他將異性諸侯除去,可是劉氏諸侯還在。隨着各國的發展,諸侯的勢力逐漸的壯大,這讓皇帝非常的恐慌。

  漢文帝時期,諸侯已經是蠢蠢欲動,晁錯向文帝進言削藩,但是文帝礙於諸侯勢大沒有削藩。漢景帝繼位的時候,晁錯向景帝進言削藩,景帝確實有削藩的意思,於是便重用了晁錯。削藩就是將諸侯的藩王之位削去,這直接觸動了藩王的利益。諸侯王肯定不願意削去王位,於是便領兵向漢景帝發難,他們打的旗號就是除掉奸臣晁錯。

  七國來勢洶洶,這讓漢景帝是非常的恐慌。晁錯向漢景帝進言,希望他可以御駕親征,這樣能夠平定七國之亂。然而漢景帝卻不是這樣想的,他想要借晁錯來解除這場災難。既然七國之打着誅殺晁錯來的,那麼晁錯一死,這場戰亂自然就是沒有了。隨後,漢景帝下令將晁錯處死,腰斬於東市。

  晁錯死了之後,七國依舊不願退兵,於是漢景帝下令討伐七國,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個多月,最終漢景帝消滅了七國,加強了中央集權,爲漢武帝全力討伐匈奴奠定了基礎。晁錯也成爲歷史上被人遺忘的一個人,但是一切的事情都是因他而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