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在ta生命的前7年,應該有過的經歷——

  體驗過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聽別人說過“你要是在場該有多好啊”“我們上次聚會就是少了你”等稱讚的話語。

  既有贏的意願,也能承受輸的結果。至少有一次輸給別人之後很平靜的經歷。

  體驗過壓抑的心情。不會把飢餓誤認爲是憤怒,把勞累誤認爲是悲傷。懂得一些心理因素之間的基本聯繫與影響,比如情緒波動有可能導致尿牀等。

  原諒過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懲罰。

  會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波動。

  能觀察到自已做的某件事和別人情緒之間的關聯。比如把玩具分享給正在哭鬧的小朋友後,他變得開心了。

  有過旅遊的體驗。在和家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中感受自己和父母的變化;能理解舒適方便與將就湊合的反差,體驗過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別;能粗淺地領會一些概念:思鄉、遷移、借宿、無家可歸。

  曾在別人家裏過夜,接觸過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識到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

  能記住報警電話號碼、醫院急救或火警電話號碼。

  能爲自己或他人保守一個祕密,並理解下面兩句話的意思: “這事只有你我知道。”“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

  有把自己打扮漂亮的願望。能感覺到哪些“服裝風格”適合自己或不適合自己,比如會說:“這件毛衣不適合我。”

  ……

  以上清單來自今天我要推薦的書籍——德國作家多納塔·艾申波茜的《童年清單》

  我看到這份清單後,不怕麻煩地數了一下,一共69件事兒!頓時感覺:對7歲孩子也太苛刻了吧!

  但細細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份清單其實並不是對孩子的苛求,而是對父母的要求。它也不是用來檢驗孩子是否已經具備某種經歷或能力,相反,它是爲成年人提供的參照表,參照它檢驗自己教育時的情況,而且可以從中清楚地察覺,在教育孩子時,自己還有哪些欠缺,還有哪些方面的教育尚未提供。

  那……這對父母也太苛刻了吧?

  其實也不是,這份清單中,有很多經歷都不用父母刻意去完成讓孩子體驗,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會有的經歷,在認知世界方面,孩子纔是天生的專家

  孩子的一生將面臨許多選擇,父母做不到一直幫孩子做選擇,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父母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孩子學會駕馭自己的內在動力

  ——讓ta有機會接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真實互動;

  ——讓ta能準確地感受自己的心聲,並與環境相匹配;

  ——讓ta能構建起屬於自己的認知世界。

  -END-

  策劃:有養

  撰文:王機智

  編輯:王機智

  視覺:王黑龍

  圖片來源:網絡、有養有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