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多公里外的廈門到北京長城腳下的小村莊,趙秋月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四川姑娘偶然從友人口中聽說,長城腳下有一個叫北溝村的小村莊很特別,便一頭紮了過來,留在這兒不想走了。

  位於慕田峪長城腳下的渤海鎮北溝村,只有150戶居民。15年前,全村連條水泥路都沒有,姑娘們出嫁都要遠離這兒。

  從2004年開始,村裏積極調整產業發展方向、改善村容村貌,一場圍繞鄉村振興而展開的“戰鬥”在這裏打響。

  從種板栗到開民宿,人均收入增加了六倍

  村裏的變化始於一名外國人的到訪。

  1986年春天,美國人薩洋到慕田峪長城遊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與北溝村相鄰的慕田峪村,在那裏住了10多年。

  2005年,薩洋在北溝村閒逛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廢棄的琉璃瓦廠。

  憑藉他的設計天分和商業眼光,薩洋將瓦廠進行了改造。在維持原有外觀的基礎上,對其內部進行了改建,用瓦廠到處都有的磚石、琉璃瓦碎片等材料,因地制宜地建造出一家高端精品民宿。

  這是北溝村的第一家民宿,於2010年正式開業。瓦廠原來燒瓦的窯洞,變成了一間間休閒室、洗手間,面積更大的瓦舍改造成了帶着天窗的精品客房。

  “別人家的民宿躺在牀上可以看星星,北溝村不僅能看星星,還能看到長城。”北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全告訴記者,重新設計改造過的瓦廠保留原名,老舊的物品和土磚牆沒有拉低這裏的品位,反而給沾着鄉土氣的民宿增加了質感。

  許多外國人到北京旅遊時特地來這裏住宿,後來這裏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好多國內的設計師前來改造民宿。這裏的民宿住一晚要上千元,比周圍的農家樂貴很多,即便如此,今年的清明節假期,村裏的房子都被早早訂滿。

  如今,村裏有外來人口30戶,其中15戶是外國人。每年從四面八方湧到北溝村旅遊、參觀的人成千上萬。

  村民都覺得不可思議,那些早已不入眼的舊房子,被這麼折騰一番,竟然能吸引那麼多人前來。

  趙秋月就是被“瓦廠”吸引來的。在這家民宿裏,她可以直接和外國人交流,“他們的理念很多元化,在一個小村莊裏能接觸到這些很難得”。閒時她喜歡感受這裏的自然風光,在這裏工作讓她感覺很開心。

  北溝村地處半山區,面積不大,只有3.22平方公里。山裏資源豐富,靠着500年種板栗樹的傳統,養活了一代代人。民宿的出現讓村裏的產業發展上了新臺階。村委會漸漸明白,“不能讓閒置的房屋躺在那裏睡大覺”。

  如今,以民宿帶動的旅遊產業早就超越了種植業,成爲許多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2004年,村裏年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到了2018年,已經增加了6倍。

  外來人租用農民閒置房屋,爲農民帶來15萬元到90萬元不等的租金收入。從2005年的30年租金15萬元,到如今50年租金320萬元,北溝村的土地和房子在不斷升值。

  “這只是一方面”,王全覺得最難得的是,民宿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地解決了許多村民的就業問題,“幫助村子裏50個勞動力捧起了飯碗”。

  當地的一些村民被聘爲打掃、管理民宿的員工,有的村民看民宿業發展勢頭好,自己也開起了民宿。

  走出北溝村,來到背靠慕田峪長城的渤海鎮,這裏四周羣山環繞,風景秀美,整個鎮都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過去,板栗是渤海鎮的支柱產業,但傳統的採青、打藥等管理方式導致板栗品質不高、慄農增產不增收,還對水資源造成一定的污染。

  後來,渤海鎮堅持“生態立鎮、文化興鎮、旅遊富民、產業強鎮”的發展思路,瞄準“長城國際旅遊休閒度假小鎮”建設目標,美環境、提質量、優產業,高標準精細化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全面提升鎮域發展的整體水平。

  這幾年,鎮上陸續出現了一批批精品民宿。目前全鎮建成了以老木匠、岑舍、明明山居、逸靜等爲代表的精品民宿數十家,約佔北京市民宿總量的30%。

  鄉村振興,要讓村民活出精氣神兒

  民宿改造也是一次思想轉變的過程,王全由此對鄉村發展振興有了新的認識。

  瓦廠改造時,王全看見外國設計師沒有在民宿裏鋪上厚厚的石板路,而是用砂石和泥土混雜做民宿的路面,一下雨,水能直接滲到地下,“很講求自然環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就是要守住綠水青山。”在王全看來,鄉村振興要“補短板”,先有產業發展、還要保證生態宜居、加強鄉村治理,“但歸根結底老百姓要有幸福感”。一些地方幹部認爲,真正的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還要讓老百姓活出個精氣神兒,有新面貌。

  北溝村開始緊抓村容村貌。“讓村子裏的死角也看不到垃圾”,村子公路兩旁和村內花壇,栽種了花花草草。每家每戶門口放上垃圾分類箱,由專人每天收,統一拉到村裏環衛站處理。

  村裏投入1000萬餘元,組織全體村民興建村級公路,解決交通問題;修建深水井,讓村民喝上衛生達標的飲用水;建設汲水池60個,爲果園林地提供澆灌水源。“把村子變乾淨,不是爲了讓別人來參觀,而是讓自己住得舒服。”

  村裏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制定了涉及村子管理方方面面事務的村規民約,帶動全體村民以戶爲單位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實施“柴草進院”、旱廁改造、修建步道和治理河道等。

  儘管村子發展好了,但這裏和其他村子一樣,“空巢老人”居多。爲了讓上年紀的老人“老有所養”,村裏出資建了公共食堂,除了春節那個月之外,7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可以在這裏免費喫兩餐飯。每個月5號,村裏還免費爲老人測量血壓、免費理髮。

  解決了溫飽問題,村民們開始有更多的精神追求。王全看到村民自發組織去外地旅遊,想要開開眼界,“這在過去想都想不到”。每年,到了年底健步走活動開展時,以前只有100人來參加,現在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從外地到這裏的王大叔和老伴幫女兒在村裏經營民宿,老兩口和當地村民相處得十分融洽。

  通過15年的努力,北溝村這個小村莊還和全國類的獎項掛上鉤,“首都生態文明村”“北京最美的鄉村”“北京市民俗旅遊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北溝村還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王全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村子發展好了,也起到了一些輻射帶動作用,北京城裏其他村的村幹部來學習經驗時,王全和村幹部會給出主意。村裏還和臨近的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村莊開展黨建共建、幫忙出資修路。有的村子爲了發展,不太顧及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發展思想意識落後,北溝村的村幹部還分享鄉村建設的發展理念。

  鄉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年輕人

  除了北溝村,這些年,整個北京都在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出重拳、下力氣。

  密雲區河南寨鎮團結村,曾經,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隨處可見柴禾、木板等各種生活雜物。後來,村委會動員全村人進行環境整改,數月後,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門頭溝區雁翅鎮太子墓村依山鄰路而建,村內的環境治理各方面都不錯,可是公路旁的住戶將污水直接排放在109國道上,形成幾百米長污濁的“水泥”路面。一到夏天,污水的氣味難聞、蚊蠅滋生,冬季污水結冰,路滑難走。

  隨着密雲區啓動環境整治行動,拖了幾年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如今的太子墓村,夏天環境清新,冬天的109國道也不存在污水結冰的安全隱患。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後,北京市委市政府於2017年年底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對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進行部署。

  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下發,推進了新一輪美麗鄉村的建設。

  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建立了由該市各相關部門參加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先後組織召開6次推進會,推進具體工作。

  此外,北京市還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導則、意見和標準等配套文件,如《村莊規劃導則(試行)》《美麗鄉村建設導則(試行)》《綠化美化技術導則(試行)》《提升公廁服務品質方案》《戶廁革命指導意見》《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項目實施暫行辦法》《美麗鄉村建設市級引導資金管理辦法》等,初步完善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體系。

  今年2月,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準確把握“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和鄉村發展規律,探索走好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按照“清髒、治亂、增綠、控污”要求,實施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打造集中連片、點線面結合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對於北溝村的未來,王全認爲,同樣要向着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王全發現,北京城裏的居民在一番打拼後,有的想跑到村裏找一處僻靜的地方發發呆,擁抱一下大自然。“以前那種農家院似的民俗戶這邊已經很多了,很多遊客想要品質更高的住宿,我們今後要做的就是繼續提供有品質的住宿環境和高品質的服務。”

  北溝村的發展已經走在了許多村子前面,但和其他村的幹部一樣,快退休的王全期盼村裏的年輕人“回巢”,接手老一輩的工作。

  北溝村300多口人裏,年輕人僅佔不到十分之一,“我們幹部結構太老齡化了,特別想培養更多優秀的年輕人,讓他們帶着村子繼續發展”。王全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