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蘋果發佈了新款iPad mini,2999元的價格,A12高性能處理器,讓人頗爲心動。

長期以來,關於移動處理器有多強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熱點。因爲蘋果喜歡使用的測試軟件Geekbench裏面,蘋果的得分秒天秒地秒i7,那麼手機處理器到底有多強,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手機處理器與桌面處理器的性能差距呢?

一、跨平臺處理器性能如何對比

其實,不同指令集,不同操作系統之間怎麼比性能並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個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問題 。

這個問題遠比智能手機的歷史古老,在服務器百花齊放的年代。x86只是服務器市場的小角色,大型it企業一家一個指令集,一家開發一種CPU,一家一個有特色的操作系統。IBM有自家的PowerPC,DEC有Alpha系列,SUN有sparc,怎麼比較各家服務器性能呢?

於是就有了SPEC CPU2000,這是是由標準性能評價機構“The 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rporation (SPEC)”開發的用於評測CPU性能的基準程序測試組。測試思路是一套當時流行的任務,各家自己編譯,用當時的主流算法,跑一些當時流行的任務。然後找一臺Sun工作站當參考,你比這臺工作站快多少得分多少,這就好比較了。

和一般的測試軟件跑理論性能不同,這個測試是針對實際工作任務的,在這個測試中跑出高分,意味着處理當時的實際任務有高性能。

因爲這個辦法比較科學,所以開發CPU的都認這個。這個標準有2000,2006,2017版本,對應着這些年代服務器的主要工作任務。

移動處理器,或者一些後發產品,都是用這個測試作爲基準的。龍芯2代用類MIPS指令集,用SPEC CPU2000來衡量自己的性能,手機處理器用ARM指令集,也用SPEC CPU2000和SPEC CPU2006衡量性能。

這個測試的成績,能夠代表,手機處理器與桌面處理器,在跑2000年,或者2006年,2017年主流服務器任務時的真實表現。

二、手機處理器有多強

智能手機處理器用SPEC CPU測試,大約有十年曆史。在iPhone之前,手機處理器普遍比較弱,即使跑SPEC CPU2000成績也很低。

大約在2011年,在iPhone4S的年代,雙核A9出現,大約是奔騰2,奔騰3的水平(龍芯2也是這個水平。)

到了A72時代,已經可以用SPEC CPU2006測試了,大約有酷睿入門水平。現在麒麟980,驍龍855的A76核心,大約是酷睿後期的水平(低頻)。而蘋果A12x的大核,有i5-8250U的水平了(不睿頻)。

因爲手機功率限制,CPU不能拉高頻,所以主流處理器頻率都在2Ghz多一些,所以單核心性能不能與桌面處理器睿頻相比。

但是比正常同頻率性能,像蘋果A12X這種優秀處理器,已經可以媲美桌面處理器了。

當然,蘋果A12X的面積成本一點不比桌面處理器小,壓低頻率可以取得更好的功耗。

從歷史看,手機處理器這幾年的發展速度遠超桌面處理器。

2011年,手機處理器只有奔騰二,奔騰三水平,而桌面處理器已經有了第二代i7,性能有數量級的差距。

而到了2019年,手機處理器已經達到桌面中檔處理器不超頻的水平。

三、爲何桌面處理器會被追上

這些年ARM處理器性能進步速度是驚人的,而Intel牙膏擠的太久了。

i7現在是第九代了,而今天把i7第二代拿出來超超頻用,性能也沒差到哪去。

Intel的進步是加法,每年加一點,蘋果進步是指數級別,前些年每年翻倍,後來幅度也至少20%。

2011年的時候,Intel都是i7了,雙核A9的手機處理器還停留在奔騰2到奔騰3的水平,大約是1999年的桌面水平。

Intel從奔騰3發展到i7,大約是9年。蘋果作爲後來者,從2011年雙核A9,到2019年A12X,8年性能達到第一代i7的水平並不奇怪。

如果Intel在i7 2600K之後,保持當年從P3進化到i7的速度,那麼現在的i9 9900k,性能至少得是今天的十倍吧。

不是蘋果發展太快,而是Intel牙膏擠的太久了。在i7用了8代產品,同頻進步30%,40%,而ARM一代產品就性能翻倍,這種龜兔賽跑,桌面處理器被追上就不足爲怪了。

有些人有誤解,認爲ARM指令集不可能追上X86,實際上這是沒有道理的。處理器指令集和性能架構關係沒有那麼大。

前幾年中國最快的ARM處理器不是海思,而是天河超級計算機團隊的“火星”,這個團隊前一代產品是Sun 的指令集,下一代說做ARM 就做了。一做就比當時的ARM 公版好,接近當時的蘋果。

如果英特爾拉下臉重做ARM,水平也不會低。

蘋果收購的處理器研發團隊,有DEC alpha 的人,這是做高性能服務器的。

DEC 的EV7總線AMD 用了,超線程技術英特爾用了,這是X86指令集對DEC技術的移植。

DEC自己的核心和指令集,賣給中國,這是後來神威系列的祖宗。

指令集只是皮,英特爾說換一套就搞了IA 64,處理器架構和設計水平,算法纔是根本。

蘋果強,在於其設計團隊,用ARM 只是移動市場的生態是ARM 的,不能用別的。

另外,晶體管數量和性能沒有直接關係晶體管數量的謬論是一個半吊子手機評測人說的,當年給蘋果解釋,這屬於小白誤導更多小白。

不是晶體管用的多,性能就好,架構不行,算法不行,用再多也是浪費。

同等設計水平,纔有大核心比小核心性能高。

有人說,既然A12X那麼強,爲什麼蘋果不用自己的處理器做筆記本電腦呢?

原因也很簡單,ARM 不能上桌面,不是性能不行,是生態不行

ARM 上桌面的問題是桌面的X86和windows 生態,所以蘋果用iPad Pro 搞生產力工具沒戲,幾十年的軟件積累沒法追。

從蘋果歷史看,用了Intel處理器,可以裝雙系統的MAC是銷售最好的MAC,爲了生態,蘋果的ARM處理器性能再好,做成筆記本電腦也不好賣。

特別聲明:本文爲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