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不可常理,應該說與眾不同。

小說的女主人公白流蘇出身於沒落的大戶人家,結婚之後,和丈夫關係很不好,她決定離婚。婚是離了,但是離婚之後她往何處去?按照當時的情況,她不能出去工作,因為當時職業女性社會地位地下,會影響家庭的名聲。

她只能回到孃家,和哥哥們生活在一起。哥哥們騙取了她離婚時分到的財產,開始嫌棄她在家裡喫閑飯,這可能是當時很多女性不敢離婚的緣故,在舊時代裏,女人的財產身份存在價值,只能在丈夫家裡獲得,一旦離婚,就成了多餘的人,無處存身。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她認識了一個名叫範柳原的男子,範柳原單身,而且有錢,並且對白流蘇很感興趣,白流蘇就想要嫁給他,讓他成為自己的長期飯票。

可是範柳原並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他很清楚白流蘇不愛自己,不想娶一個不愛自己的女人回家,做一個冤大頭。同時他又很喜歡她,他想到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把白流蘇發展成自己的情人。這樣,他既可以在感情上獲得滿足感,又不比付出婚姻的承諾。

白流蘇非常清楚這一點,知道一旦成為他的情人,在保守的中國社會,自己將身敗名裂,但她沒有其他出路,因此不能放棄這個機會,她只能跟範柳原周旋,一方面拒絕與他有肢體上的接觸,另一方面,又通過姿態、語音等誘惑他,讓他陷入情網不能自拔,最終只有通過結婚這種方式得到自己。

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傾城之戀》是富有顛覆性的,之前的愛情小說,男女相愛之後,都會變成一條心,甚至具有一種俠義精神,中國古詩裏有這樣的句子「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這是一句女人說給男人的情話,因為在中國古代,女人一旦跟婚姻之外的男人發生性關係,不管是婚前婚後,都會名聲掃地,這一輩子都完了。所以這個女人說,我拼著這輩子被毀掉,也要和你一日歡喜。

《傾城之戀》卻不同,在小說中,張愛玲用了很大篇幅描寫這對自私的男女如何互相算計,範柳原讓人們以為,他們已經同居了,試圖切斷白流蘇的退路。白流蘇雖然無奈,卻也知道,只要自己沒有和範柳原發生關係,手中就還有資本,但是,她還是不得不做出讓步,因為她感覺到了年齡的壓迫,擔心隨著自己的老去,這籌碼逐漸消失,最後不得不委身於範柳原。

眼看著白流蘇功虧一簣,但是太平洋戰爭發生了,白流蘇和範柳原在轟炸中相依為命互相牽掛,感覺到了自己對於對方的愛,張愛玲說:「這個世界上也許容不下一對自私的男女,但容得下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轟炸結束後,範柳原將白流蘇娶回了家。

張愛玲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雖然「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這個說法非常的諷刺,也暗示了,離開舊時代的家,女性想要獲得容身之地,不但要有美貌、智商、穩定的情緒,還要看命,這種大團圓式的結局,更體現了女性的處境艱難。


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大多沒有原作的靈魂高度,即便是陳數、黃覺主演的《傾城之戀》也是一樣。不可否認《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是戲骨極品。但唯一缺憾且不可避免的就是男女主角比小說中的他們要純良且忠於愛情,而張愛玲筆下的範柳原與白流蘇可不是這樣具有高潔品格的人。而《傾城之戀》展現的卻是一個字:俗!

表面上看,白流蘇與範柳原都很風雅不接地氣,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找到的俗人。大齡離異剩女何止千千萬,她們都有著和白流蘇一樣的煩惱。只是民國時期的白流蘇因社會影響使之比現在的同樣狀況的女性不幸地多,因為那個年代的女性婚姻之外多數沒有生活來源,有工作的新女性也是薪水微薄,或者是象徵性的勞動報酬而已。所以那唐家大少爺再一萬個不好,白家對流蘇小姐的離異也是不情願的。極為可悲的社會觀念: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就是客人,而她們在婆家卻是外人。哪兒也沒有她們的容身之地。

為了凸顯白流蘇的悲劇性,電視劇裏她的原配丈夫被冠以各種各樣、令人厭惡的墮落行徑。抽鴉片、勾搭女戲子,最令人感到震驚的莫過於妻子白流蘇流產當日最需要安慰的時候他迎娶飛揚跋扈的女戲子做二房。但凡有點頭腦的女人都不會容忍得,哪怕回到不待見自己的孃家也受不得這個氣了。而白家尤其是流蘇的兩個哥哥和嫂子,實在是俗氣到了極致。

爺們兒沒出息到出門請徐太太喫飯還得讓徐太太買單的可悲地步,而兩位嫂子這般庸俗婦人更是淋漓盡致。把個千百年來中國家庭的妯娌矛盾演繹地活靈活現,斤斤計較到了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最為諷刺的是眼看著白寶絡要相看多金王老五範柳原,四嫂先想到的是推銷自己的小丫頭。事後見白流蘇莫名其妙得了青睞,立刻翻臉大罵小姑子不要臉,旋即忘了自己纔是最想跟寶絡爭貴婿的頭陣。市井之氣不費多少筆墨便躍然紙上。再說俗氣的白流蘇和範柳原。

其實不難看出,白流蘇不愛範柳原,範柳原也不愛白流蘇。他們只是愛自己。白流蘇的窘境迫使她急於嫁個新男人以此擺脫處處給她臉色、嫌她喫白食的兄嫂家,再加上人人都覺得白流蘇嫁個帶五個孩子的鰥夫都是高攀的大環境,想嫁個更加體面的男人揚眉吐氣一把促使流蘇不得不對範柳原動動心思。這一切都來自於生活所迫,而不是範柳原有什麼自身魅力贏得了白流蘇的芳心。

而範柳原呢?他的私生子出身註定他對家庭生活充滿了抵觸與距離感,範柳原也是個聰明人,看得出周圍鶯歌燕舞的女性多是圖他的錢。因此徜徉於風月中的範柳原本就無心組建家庭,與白寶絡的相親無非是逢場作戲給徐先生徐太太面子而已。而在範柳原眼裡,相親對象白寶絡帶這一家子來簡直個個俗不可耐,唯獨白流蘇是道風景。因為除了流蘇,其他人都是來巴結他的。

範柳原若說從未想過娶流蘇為妻恐怕也不是真的,但他花了很長時間來試探。所有相親時公子哥使的手段他都重演了一遍,如果白流蘇真的狗顛兒地圖他財貌甘做他的情婦,結局恐怕也就是如此了。現實中絕大部分男女,也都不外如是了。戲劇性就在戰爭打響,「傾城」了。

世界上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就是生死與共、同甘共苦的戀人,沒有什麼比戰火中的愛情更令人激動了。命運給了白流蘇和範柳原這樣一個機會。他倆都是俗人,因此也不能免俗地在這俗套的愛情故事中淪陷了。比起以前整日西餐大菜、電影娛樂的通俗約會,在斷壁殘垣中用範柳原親自打來的山泉水、以白流蘇生疏的手藝熬製的蠔湯更能激發普通人對淳樸愛情和居家生活的嚮往。或許這纔是浪子範柳原真正渴望的幸福。美其名曰傾城之戀,也不過是對平凡夫妻。俗得真實,俗得動人。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歡迎點贊和評論

這樣的愛情在現實中也算是令人嚮往的吧,怎麼能說是不合乎常理呢?

白流蘇絕對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女人,她的一低頭,如同徐志摩筆下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和林徽因相比,她也絕不會略輸一籌。

林徽因沒有選擇徐志摩,是因為她清楚地認識到徐志摩太過於浪漫,如登徒浪子,不能給她安全感。可是林徽因的家庭背景和身處環境給了她選擇的權利;

而白流蘇不一樣,她雖然清楚範柳原有一顆漂泊的心,但是她是一個六親無靠的人,她雖然有著傾國傾城的貌,但是一次失敗的婚姻,完全足以讓她失去對自己的自信。而範柳原是她擺脫命運的最後一顆稻草,她別無選擇。無依無靠使她變得防範自私,她想要的是婚姻,而範柳原確實社會的叛逆者,他輾轉於世界各地。

實質上,白流蘇又未嘗不想得到愛情呢,只是她必須變被動為主動,拿自己的一生來下賭注。正如文中所說:「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而又痛苦的事,並且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在小說裏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依附關係,但是這何嘗不是現實生活呢?沒有物質的婚姻怎麼能長久呢?愛情只是調味劑,白麪饃饃纔是活下去的必需品啊!

陳數飾演的白流蘇,絕對是一個經典角色。溫婉、優雅、知性。我也是因為這個電視劇才結緣於這本小說的。超級好看的。


我覺得合乎常理,只是他們之間不是愛情。白流蘇住在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由於前夫實在不爭氣,爛賭爛嫖,還動手打人,她毅然帶著錢財回到孃家。

然而孃家並不是一片凈土,七、八年之後,她的前夫病死,她的哥哥把她的錢敗光,非逼著她走,讓她回前夫那裡守寡。

白流蘇此時的處境艱難,孃家待不下去,自己沒有掙錢的本事,介紹對象的牽線搭橋,介紹的都是有五個孩子的喪偶的窮公務員,急等著續弦。去見範柳原簡直是她唯一的生路,贏了,她嫁給眾人眼中的鑽石王老五,輸了,正好不當五個孩子的繼母。

範柳原呢,是一個花花公子。他見慣了淑女,也見慣了交際花,見識了各種女人,唯有流蘇這種,是他沒見過的。又會跳舞,又傳統矜持。她是兩種類型女人的結合體,偏偏對他的情話不屑一顧,他當然起了興趣。

這樣的一對男女,在互相試探、互相勾引中走近。這個時候,老天也在幫助他們,香港忽然陷落,在戰爭的催化下,他們走到了一起。

所以,他們是必然會相愛的,因為範柳原簡直是白流蘇唯一的希望,在白流蘇的積極爭取下,範遲早是她的獵物。但是他們只是彼此需要,這樣的關係不應該稱為愛情,因為愛情是不應該講究條件的。


所謂的「不合常理」是他們太世俗了嗎?

白流蘇離婚回到孃家住,遭到了哥哥嫂子們的一律嫌棄,她離婚分的錢也讓哥哥花光了,嫂子天天說話夾槍帶棒,聲聲入耳,句句扎心。白流蘇到母親跟前哭訴,母親把頭偏向牆的一邊,年紀大的人裝糊塗是維持生活秩序的唯一良策。白流蘇心裡亂了方寸:這屋子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然而沒有人聽她的哭聲,那是亂世,人人都忙著醉生夢死。

胡琴咿咿呀呀地拉著,道不盡的傷心事,不說也罷!

轉天來有媒人上門,一來為白流蘇找到老頭,二來為三哥的女兒介紹出國留洋回來的範柳原。大家把三哥的女兒打扮的漂漂亮亮,簇擁著去陪同相親,沒想到被白流蘇不聲不響地就挖了牆角,範柳原看上了她。

一場意外的相遇拯救了白流蘇的困境,然而範柳原對她的感情若有若無、若深弱淺,白流蘇和範柳原相互試探,步步為營。然而愛情的遊戲他們還沒有玩夠,香港就陷落了,濃重的末世情緒把兩個人的鎧甲全部瓦解,終於彼此坦誠相待,成全了佳話。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們的愛情,所以這是—

《傾城之戀》。


電視劇版的《傾城之戀》太臉譜化了,當然可能是為了迎合大眾審美,大眾喜歡簡單的非黑即白 ,喜歡好人壞人俗人雅人的絕對人設。

而張愛玲的原著並非刻意寫愛情,更多寫的是人世的無奈,身不由己 ,心底的蒼涼孑然,相逢的忐忑偶然 ,相愛的瑣碎心事,男女在關係發展中的進退考量。

那個傾城,是說在脆弱的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漂泊在外的兩個人才真的決心就此相依為命下去,多少有點亂世取暖的意味, 而非愛的刻骨銘心。

所謂真情,也是漸漸的在相處中小心翼翼培育的真情,經不經得起雨打風吹都難講。可是那樣的情形下,也無法再細細考量,匆忙決定,就是這個人了,在一起吧。像兩片風中的羽毛,貼合一處,零落於塵。


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人們對於他們的愛情並不看好,甚至是嘲笑。但是也就是那時人們的嘲笑才使得白流蘇一氣之下去尋找範柳原。

正是白流蘇的義無反顧,範柳原的真情流露,他們才能走到一起。就當時的環境,他們兩個也是差一點沒有能在一起,正所謂《傾城之戀》他們是在城市毀滅的時候才彼此走到了一起。

毀了一座城,才成了一段情。


這裡要用原著的最後一段來回答。

「香港的陷落成就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事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香吟吟的站起身來......傳奇裏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簡單有這麼圓滿的收場。」

按照張小姐的說法,故事而已,如有雷同,請諸位看官一笑置之吧。


張愛玲的小說巜傾城之戀》寫的比較簡單,世俗,電視劇則反之把白流蘇範柳原的愛情寫的像是兩個高手之間的較量,我喜歡電視劇版的,最後兩人因為愛而在一起也算是圓滿的結局。皆大歡喜!


電視劇男女主角表演的也傾城,值的點贊,值的觀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