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亦稱《還魂夢》,《牡丹亭夢》。明湯顯祖驚世之作,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一 《牡丹亭》超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寄理想與主人公,抒發反封建禮教的主題,藝術誇張的表現手法,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積極浪漫的表現形式,形成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高度統一。

二 《牡丹亭》大美的語言與曲調

抒情,描繪人物性格,刻畫內心世界極其細緻,表現出作者極高的語言成就。釆用宜黃腔(南曲四大聲腔海鹽腔衍化而來)為基礎,清新典雅別貝一格。

三 《牡丹亭》也是別劇種廣為移植的劇種之一,京劇,秦腔,越劇,川劇,黃梅戲諸劇種都有改編搬演。

四 《牡丹亭》己走出國門,為世界戲曲界所器重

在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是《牡丹亭》,列32位。也是被譯成外文最多的中國劇本,有英譯本,德文本,日文本等。

明雜劇家呂天成評:"驚心動魂,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是經典,終究是不朽的!!!


《斕房蛾術堂聞筆》載:「杭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藝稱,於《還魂記》尤擅場。嘗有所屬意,而勢不得通,遂鬱郁成疾。每作杜麗娘《尋夢》、《鬧殤》諸劇,真若身其事者,纏綿凄婉,淚痕盈目。一日,演《尋夢》,唱至『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盈盈界面,隨聲倚地。春香上視之,已氣絕矣。」從中不難看出當時受眾對《牡丹亭》的痴愛。

八十年代以來,《牡丹亭》更是在舞台上愈演愈熱。1962年6月,湖南省郴州專區湘崑劇團改編演出了《牡丹亭》,該版本在吸收明代馮夢龍改本《風流夢》的基礎上,融合了湘昆老藝人的演出本;1993年,上海崑劇團重排《牡丹亭》,融入了許多話劇元素,在表演、燈光、舞美、音樂等方面都有別於傳統的崑劇演出,也收到了不錯的市場反應。

在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之交,《牡丹亭》先後被三個國外導演搬演至國際舞台。1998年,美國導演彼得·謝勒(Peter.Sellars)導演了歌劇版《牡丹亭》;1999年,美裔華人陳士爭執導了傳奇版《牡丹亭》;2000年,美國導演Stephen.Kaplin和Kuang-yu聯合導演了玩偶劇場版《牡丹亭》。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自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的崑曲藝術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崑曲藝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白先勇先生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

從舞台演出情況足見《牡丹亭》的影響力。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牡丹亭》善於將女兒家心事寫得絲絲入扣,但對於寄情予景的景色描繪更是流光飛轉。善於把細節描述精緻的文章都給人以美感。這從優美的唐詩宋詞到逼格爆表的《紅樓夢》都可以看出來。好詩念起來就是一幅景,好字念起來就像書中場景栩栩如生展現面前。《牡丹亭》就是這樣,似幅畫,故事從畫中緩緩流出,不疾不徐,賞心悅目。於景,近在咫尺;於情,感同身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