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吴振华虽停留台湾不久,但服务获得的养分却深深滋润著他。)

吴振华是哲学系的交换陆生,虽然他在台湾停留的时间不长、服务次数不多,

但付出使他获得珍贵的回忆、交到了许多朋友,也对社会福利机构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郭依瑄   摄影│苏丽华

 

来自湖南长沙的吴振华,是师范大学的交换学生。

曾在长沙和香港参与偏乡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他,为什么来到伊甸会备感惊讶呢?

 

「伊甸组织庞大。它的创始经历、发展,与创办人刘侠女士,让我十分佩服。

当你想要帮助一个人,是不难办到的,但如果是像侠女士这样,帮助很多人,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伊甸专业性、跨世代的服务,再加上组织如此庞大,可以有这样的行动力,这些都让吴振华十分惊讶。

 

从组织介绍、成员认识、凝聚力建立到轮椅教学、协助进食体验、服务行前预备,除了替来自世界各地的志工设想,同时也是为一寿养护中心的住民著想。

吴振华笑著说:「其实伊甸同工圣恩给了我们很多专业的帮助,在行程前有详细的轮椅体验与协助进食体验的课程。」

 

轮椅体验不只是介绍轮椅的构造,更带领国际志工到外面去实际体验,俩俩一组,在操作、试坐时能发现许多一般人没注意到的细节,例如:下坡倒著下、起步前的煞车等等其他注意事项。

 

伊甸所安排的,除了能让志工付出关怀,还能让长者透过有趣的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志工交流,不聚焦老化与疾病带来的苦痛。

「我们刚到机构,我以为住民会比较自卑,或是比较排斥跟人交流,但他们很快就融入我们,主动跟我们交流。」

这些国际志工制作了精美的简报,佐以详尽、有趣的家乡介绍,

「法国来的Bertille因为不太会讲中文,上台前我还看到她纸上满满的注记,大家都很用心介绍,我的室友李士本还自己做视频呢!」

当天活动气氛轻松愉快,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个人风格,活动过程一点都不干扁,丰富有趣。

(图说:当天的互动场景。)

当天刚好有位上海志工有事无法参加活动,吴振华替他报告,仅仅上台前快速浏览了一下简报,即以轻松幽默的个人风格带住民们用「想像力」到上海玩了一番。

伊甸国际发展处的同工朱圣恩在一旁补充道:「振华真的很厉害,临场反应很好。我记得那天简报结束后,住民都很开心的去用餐。」

 

从住民脸上展现的开怀笑容,让人感受到他们付出的陪伴是非常真诚以及温暖,以及伊甸对每次志工服务的重视。

服务期间让吴振华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住民阿良(化名),他首先与阿良打招呼聊天,阿良报以友善回应,

「之后的票选活动他愿意跟著我一起到家乡湖南旅游呢!」

后来吴振华再次到机构拜访时,阿良在床上休息,

「我也不知道他那天为什么没有出来,也许是有些害羞吧?我就直接跑去找他。」

 

阿良一看到吴振华出现,眼神变得十分热切,在几面之缘下,两人缔结起了深刻连结,让他觉得十分感动。

吴振华拿出准备好的明信片,讲著图片上的风景名胜,一边试图让阿良记住他的名字。

 

「他就像小孩一样真诚的笑著,阿良是基督徒,他说我是他的弟兄!」吴振华眉飞色舞的说著,即使他是无神论者,但也欣然接受阿良表达友善、重视的方式。

分享服务后有什么感触,他说:「协助进食体验让我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正好服务的对象只能吃流质食物,每口都一样味道,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味觉的享受…」

(图说:协助住民进食。)

大啖美食,是一般人的纾压方式,但对某些人来说已经非常遥远,

对只能吃流质食物的住民来说,吃饭已经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我协助进食的对象吃到快睡著,我开始对我的日常生活有另外一种看法。」

 

服务所得到的养分,除了不时滋润著他的心,也让他对生活有了反思。

「如果一个人不反思人生,他就不会得到启发。」

吴振华注意到,这些日常生活里习以为常的小事,对这些老化、失去健康的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打算攻读研究所的吴振华,想要继续当志工、继续关心著弱势人群如何得到照顾以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等。

每一次服务里获得的温暖感悟,将是他反思生活,得到启发的珍贵宝藏。

(图说:借由付出,吴振华得到许多珍贵的宝藏。)

资料来源:《伊甸园月刊》377 2018.7月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