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體驗:


放假了,你想在家裏休息,女朋友卻想一起去看藝術展,兩個人誰也說不服誰,最後大吵一架;


畢業了,你想留在大城市,爸媽更希望你回老家考個公務員,雙方爭論不休;


一個團隊,因爲對具體工作的看法有分歧,無法形成共識,陷入內耗……


這些場景往往讓我們心力交瘁:


堅持己見,就會遭到對方的反駁,爭端由此升級;屈從於對方的要求,我們自己就會利益受損,心有不甘。


這種兩難的局面,到底怎麼化解?


今天,書單君要和大家分享的這本《不妥協的談判》,或許能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它的作者,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佛國際談判項目創始人丹尼爾·夏皮羅,他有着30多年化解衝突的經驗,曾擔任北愛爾蘭和平協議談判顧問、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戰爭調解培訓負責人。


他在書中總結了一種全新的談判技巧,幫我們無需退讓妥協就能實現共贏,真正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溝通中,你能發現對方的需求和情緒變化嗎?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瞭解自己的共情能力。]



談判中想發現對方的需求

爲啥不起作用?


可能你已經聽很多人說過,想談判成功,雙方就要善於發現對方的需求,然後找到大家的共同利益點。


這話聽起來沒錯,但做起來卻未必發能沒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就拿週末是在家休息還是出去看展舉例,你和女朋友之間可能會有這樣的對話:


“都忙一週了,我想在家歇着。”

“你天天加班,難得週末,陪我看個展都不願意。”

“你找小麗一起去嘛,晚上回來我陪你喫飯還不行麼?”

“不行,我就要你陪我去。”

“可我真的不想出門。你最近也挺忙,在家休息不好嗎?”

“呵,我看你是想在家打遊戲吧,我現在都沒遊戲重要了。”

……


發現了嗎,儘管你在努力尋找和女友之間的共同利益點,比如情感陪伴、休息,但她似乎根本聽不進去。


夏皮羅教授說,那些建議你在談判時尋找對方需求的人,其實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發生衝突時,雙方往往是高度情緒化的——人在氣極時得恨不得把對方撕碎,哪還有心情感受他的需求?


人是控制不了情感的,哪怕理智要求你和配偶或者上司修補好關係,情感的衝動也會刺激你繼續鬥下去。



除此之外,你看到的需求,可能不一定是真實需求。


有這麼一則故事:


一對姐妹因爲一個橘子吵了起來,媽媽跑過來問兩個孩子:“孩子們,你們要橘子做什麼啊?”


大女兒說:“我想要喫橘子,補充維生素。”


小女兒說:“我想要橘子皮,放在廁所香香的。”


於是姐妹倆一個喫橘子肉,一個拿橘子皮,看起來皆大歡喜。


然而,問題解決了嗎?


如果您家裏有兩個孩子,一定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哪怕倆孩子不再因爲橘子吵架了,可消停一會之後,又會因爲一個玩具、一塊餅乾吵起來。


因爲他們真正的需求,壓根不是要一個橘子,而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證明自己更厲害……


而這樣的真實需求,往往不那麼容易發現。



有個朋友和別人合夥創業,業務發展不錯,但最近的一次融資機會,這個朋友卻拒絕了。


合夥人覺得機會難得,努力想說服他,比如現在錢難找,這個投資人資源很多,能幫助公司發展,等等。


這個朋友也有自己的理由:現在公司根本不缺錢,發展前景也好,多一個投資人只是引狼入室,這個投資人的信譽也不好……


雙方互不相讓,弄得挺不愉快。


後來有一次喝酒,朋友才說出了心裏話:“我還不知道融資對公司有利嗎?但是再融資,我的股權要被稀釋得不成樣了,所以我絕對不能答應。”


我說,爲啥不直接告訴合夥人呢,朋友苦笑一聲:“這種事情,換你說得出口嗎?”


可見,所謂的發現對方需求,聽起來並沒錯,但在實際操作中,總會面臨一系列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另闢蹊徑,去和對方達成一致。



不破除“身份認同”,衝突就不可能停止


俗話說對症下藥,想在衝突中和對方達成一致,關鍵是知道衝突是如何發生的。


夏皮羅教授認爲,兩方發生衝突的源頭,既不是缺乏理智,也不是情感衝動,而是一個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因素:身份認同


他把這一點稱爲“部落效應”——兩個人發生衝突時,總會潛意識把自己的身份認同設定成另一方的對立面,雙方各爲其主、勢不兩立,一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夏皮羅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在達沃斯年會上,他把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者聚集在一起,把他們分成6組,也就是6個“部落”。


他要求每一個部落回答幾個挑戰性的問題,部落裏的人一致需要對這些問題達成共識,以此來界定這個部落的標誌性特點。



這些問題包括:


你的部落是否贊成死刑?

是否贊成墮胎?

部落最重要的3個價值取向是什麼?


經過50分鐘的激烈爭執,每個部落的人都討論出了自己部落的標誌性特點——有的反對死刑、有的支持死刑;有的反對墮胎,有的則支持墮胎……


這時候,夏皮羅又說:


“假設現在有一個外星人,要求你們在這6個部落中選出一個能代表所有人的部落,所有人都必須接受這個部落的價值觀,你們只能進行三輪談判,如果最後達不成一致,地球將毀滅。”


談判一開始,大家還算和諧,但到了最後,大家針對某一個核心價值取向爭論不休,哪怕時間快到了也沒法達成一致——最後,地球“爆炸”了。


參加實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每個人都是談判高手,處理過很多次極具挑戰性的衝突。


但就是這樣一羣人,爲捍衛自己短短50分鐘內形成的身份認同,哪怕地球毀滅也毫不在意。


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爲拯救地球而合作,而是把對方視爲必須要戰勝的敵人。他們要的,就是要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捍衛自己的身份。



這個實驗,讓夏皮羅教授證明瞭自己的觀點——“身份認同”,其實是世界上所有衝突的根源。


試想一下,你所經歷的每一次衝突,是不是都很相似:


雙方捍衛各自的信仰和價值觀,誰也不肯妥協,因爲一旦妥協就等於跪地投降,放棄自己,所以哪怕衝突不斷加劇、兩方利益受損也不理會。


就像夏皮羅教授說的:


“他們把自己鎖死在身份的狹隘定義裏,任由整個世界淪爲一片火海。”



四步走,讓談判實現利益共贏


所以,想要解決雙方的衝突,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對立身份”的迷思,把雙方從身份認同中拉出來,一起爲達成一致而努力。


舉個例子,假如你和丈夫在爭論過年應該回誰的家,雙方吵了很久都達不成一致,你覺得心力交瘁,想講和,怎麼辦?


夏皮羅教授建議,在常規的衝突中,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實現“化敵爲友”,達成共贏:


Q1:你會如何描述你和對方的關係?


我們是夫妻,本來應該相互扶持、相互體諒,但他總是不考慮我的感受,只想着自己,我真的受夠了。


Q2:你爲什麼會感覺到痛苦?你想要的是什麼?


我覺得老公不夠重視自己,而是考慮他自己和他那邊的家人,我希望他能更多的傾聽我的內心。


Q3:對方的感受如何,會不會覺得痛苦?他想要的是什麼?


可能會吧,因爲我不聽他的還和他吵,他心裏可能也會不舒服,他要的或許想要我和他的家人都滿意。


Q4:除了爭吵和逃避,你們還能做點什麼改善目前的局面?



關於“怎麼做”的問題,夏皮羅教授也給了我們3個選擇:隔離、同化和融合。


隔離:彼此分開,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就此爲止。(大家過年各回各家,不再吵這個問題。)


同化:有條件地遵守對方的規則,但不是妥協。(看誰出的條件更豐厚,然後決定去誰家。)


融合:開闢新路,讓彼此接受對方的新身份認同。(一起想辦法,如何讓所有人都滿意。)


如果是夫妻,畢竟是生活在一起的人,應該站在一起想辦法,所以最好的選擇還是“融合”,即給予你們一個新身份——


“我們不僅是夫妻,更是夥伴,是搭檔,我們要攜手面對種種困難,而不是在這裏互相內耗。”


“我們現在,就像一家公司的兩個老闆在吵個不停,對誰都沒好處。”


“我們以後,還要一起生活,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現在我們就來一起面對吧。”


這樣一來,能夠打破互相的身份認同,把彼此從對立的身份中拉出來,一起去面對困難。



正如推特上一句點贊過萬的話所言:


“兩個人在一起要記住,不是你和他要對抗,而是你們要攜手去對抗這個世界。”


一滴水落在地面上,瞬間乾涸,不見蹤影。可是,無數滴水就會組成浩瀚的汪洋大海,能夠掀起滔天的巨浪,摧毀船隻,打碎礁石,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這,就是合作的力量。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通力合作,衝突、矛盾往往是主流,我們總是把對方當成最大的敵人,殊不知我們要面對的敵人根本不是對方。


拋開身份認同,想辦法和對方達成一致,這纔是化解衝突的唯一辦法,這也是夏皮羅教授在《不妥協的談判》反覆強調的。


人作爲社會性動物,合作是人的天性,只有掌握化解衝突的核心能力,才能實現自己和羣體利益的最大化。


會談判的人,才叫真的會溝通。



作者 | 唐一  編輯 | 黑羊

圖源 | 《信號》、《明天和你》、《未生》


這裏有一個測評

可以瞭解自己對情緒的敏感程度

並給出個性化的建議和溝通技巧

幫助你提升溝通能力


書單測試:溝通能力綜合評估


每個人的溝通能力有高低之分,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溝通風格。


書單邀請了專業心理團隊,開發了一套專業測試,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溝通能力——我們會分析你的溝通優勢和劣勢,幫助你評估自己的溝通能力,瞭解自己的溝通風格,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點擊下圖,馬上測試

👇👇👇


推薦閱讀📖:情侶、夫妻、親人…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只有一個


上一篇文章🔗:豆瓣評分9.0:如何將空談轉化成行動,這個技巧絕了




會談判才叫會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