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掀開門簾,投奔自然

  放個紙鳶,飛上半天

  全國各地校園內,孩子們紛紛走出課堂,走向操場,利用大課間在清明時節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碰上現代大課間,碰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

  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01

  經典吟誦

  千年前,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千年後,在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六藝課程”項目養正班的課堂上,特級教師劉宗順將詩歌的平仄之韻融入《清明》之中教給學生吟誦,朗朗讀書聲傳遍了整個校園。

  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六藝課程”項目養正班的課堂上,孩子們正在吟誦古詩《清明》。

  02

  武術、書法

  除了經典誦讀,“新六藝課程”項目還將武術、書法、民樂、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融入日常課程之中。

  03

  民族樂器

  傳承的力量

  青衣飄飄,琴聲嫋嫋,深圳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和孩子們堅守着傳承民族音樂的初心,在清明節之際選擇用民樂禮敬先賢,用文化親近自然。

  04

  音樂舞蹈史詩

  紅軍長徵期間的故事搬上舞臺

  遵義師範學院將音樂舞蹈史詩《遵義會議放光輝》作爲教學的重要部分。

  05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遺“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第六代傳承人嚴正易正在認真練習導引法。

  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的學生利用導引實踐課的時間,在老師帶領下完成實踐練習。

  “嘿!哈!”山東省萊陽市第二實驗中學的學生利用大課間的時間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螳螂拳。

  06

  茶藝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的孩子們正在學習傳統茶藝,通過這門優雅的藝術感受傳承的力量。

  這些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的一個縮影。

  清明節前夕,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之“禮敬先賢 親近自然——清明節全國大中小學體育藝術教育成果大型聯播”將要拉開序幕。

  據瞭解,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通知》提出的“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要求,教育部決定繼續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的活動。

  本次活動旨在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元旦、五四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現代節日爲契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和國家認同,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集中展示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

  展示活動形式爲戲曲、民樂、書法、剪紙、傳統體育等。本次活動將面向全國的大學、中學和小學,緊緊圍繞《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這一主題,精心遴選出數十個節目入選聯播節目單,這些節目既能體現我國中小學體育藝術教育成果,又能推動社會關注體育藝術教育、共同參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