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星的誕生》可以算是IP電影的鼻祖,從1937年的第一版到今年的第四版,對於美國人來說他是跨越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對於國人,這部電影最大的關注點是女主角Lady Gaga,但在電影中其實她的角色並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因為電影雖然叫《一個明星的誕生》,但故事的內核其實是「一個明星的隕落」,核心人物是「火箭熊」布萊德利·庫珀飾演的鄉村搖滾明星。電影用一個瑪麗蘇式的愛情線索,講了一個流行歌手崛起,搖滾明星消亡的故事。

而這部好萊塢傳奇IP一直延續的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一個明星的誕生》,有自己的才子佳人和藝術人生。搖滾明星不會缺女友,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現實中搖滾明星在隕落的同時,完整了他們悲喜人生的愛情故事,是他們在鬱鬱寡歡時仍堅持寫下的搖滾「情書」。

1

初識

電影中二人的初識,是一個紅得發紫的搖滾明星與在酒吧駐唱的素人歌手一見鍾情的故事。剛剛開完演唱會的搖滾明星傑克遜·緬因(Bradley Cooper飾)在酒吧欣賞了駐唱歌手艾麗(Lady Gaga飾)的表演,心生好感。

現實世界藝術圈有太多的一見鍾情,其中一個跟電影很像。

1966年9月,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在倫敦表演行為藝術作品《切片》。當時,觀眾席上坐著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而小野洋子筆挺地坐在台上,說:「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裡;每個人剪下的面積不要大於一張明信片。

觀眾陸續登台,在緘默中剪割下洋子的衣服,直到她一絲不掛為止。這是列儂第一次見到洋子,並對她一見鍾情。「記得那天,我看著台上她讓不同的人用剪刀將把她衣服剪成碎片,我的心裡不禁地喊了一聲『WTF』。她尖銳、她異於常人,她古怪的五官融合在一起卻卻異常吸引。她就像一杯異域風情的怪味雞尾酒,讓我徹底淪陷了。」

列儂與洋子結婚不久,披頭士就解散了。洋子不被披頭士的粉絲所喜歡,被稱為「女巫」,人們都說洋子會毀了列儂。洋子所遭受過的爭議與誹謗是作為一個女人所能遇到的最大壓力。她是幸運的,因為約翰·列儂在生前將事實都說了出來。

1970年《滾石》雜誌記者揚·溫納採訪約翰·列儂,列儂自己言辭犀利地指出外界對洋子是披頭士樂隊解散的罪魁禍首是完全莫須有的污衊。洋子幫助列儂拓寬了他的視界、思想,之後的列儂開始進行實驗音樂創作,創作了《Imagine》《Love》等,一系列世界級歌曲。

後來,他們有了孩子肖恩,列儂退出樂壇五年,專心在家裡照顧妻兒,漸漸變得溫順。正當他準備帶著全新專輯重回樂壇時,不幸發生了。1980年12月8日,狂熱粉絲連擊5槍,列儂在自己的公寓前被殺害,搖滾世界最明亮的那顆星就此隕落。

2003年,70歲的小野洋子在巴黎再一次表演了《切片》。不同於之前作品表達的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惡意,這次她說:請將你剪下來的碎片送給你最愛的人。她用藝術祭奠了與約翰?列儂的傳奇愛情。

2

起落

電影中,傑克遜·緬因一手挖掘了艾麗並娶她為妻。在婚姻的進行中,兩個人的事業軌跡截然相反:受酒精、耳疾困擾的搖滾巨星日漸衰落,聲型俱佳的艾麗在經紀公司的包裝下成了格萊美最佳新人。

相似的故事離我們很近,近到我們現在只喜歡戲謔他們的現狀,忽略了他們過去的輝煌——竇唯和王菲。

90年代初的竇唯在「黑豹」樂隊做主唱。在那個中國搖滾遍地開花的年代,「黑豹」為中國搖滾樂普及起到了崔健沒有起到的作用。1991年初,同名專輯《黑豹》一經推出引起巨大轟動,成為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華人搖滾專輯,突破150萬張,算上盜版專輯銷量超過2000萬張。竇唯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搖滾明星。

90年代初的王菲剛剛離開北京到香港定居,簽約香港娛樂公司,出了幾首暢銷的商業歌曲,和其他歌手無異。從《執迷不悔》到《胡思亂想》,王菲的影響是有限的,人們對她的認知是「從內地過去的歌手」。

1994年是對竇唯和王菲都非常重要的一年。竇唯加入魔岩唱片,成為「魔岩三傑」中的一員。12月,「魔岩三傑」和「唐朝」樂隊在紅磡體育館開了一場叫「搖滾中國樂勢力」的演唱會。在這場演唱會之前,「魔岩三傑」之一的何勇曾在香港口出狂言,說:「香港只有娛樂,沒有音樂,四大天王除了張學友還算是個唱歌的,其他都是小丑,不服氣的話,大家可以出來比試比試。」

這場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演唱會,讓觀眾全程陷入了不可思議的癲狂狀態。紅館素來的規矩是只准坐著觀看演出,可是這天所有的觀眾都無法抑制地站了起來,全身心被征服。嘶吼、哭泣、跳躍、舞動,有的甚至站在椅子上,據稱現場超過一半數量的椅子被砸壞。

那天王菲也在現場,當被主持人梁兆輝問到竇唯演出怎樣時,她尷尬地說了一句「不錯」。

這場演唱會也讓王菲意識到,香港這個只能做藝人不能做歌手的地方,唯一能帶給她的是錄音技術,而不是音樂。在《執迷不悔》《十萬個為什麼》《迷》《胡思亂想》的鋪墊之下,王菲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音樂方向,1994年與第一次與竇唯合作的《天空》讓台灣、香港、內地同時看到了一個在眾多歌星中脫穎而出的王菲。

90年代中期之後,王菲與竇唯、張亞東、林夕開始了鐵三角式的合作,《浮躁》《Di-Dar》《王菲97》等專輯都誕生於這個時期。此時「四大天王」已是強弩之末,台灣流行音樂也慢慢缺少新意,而內地流行音樂圈撐得住的歌手也都是在吃老本,新人大多羽翼未豐,能與王菲抗衡的歌手幾乎沒有。

1998年王菲的環球演唱會的時候,竇唯全家出動,被外界稱為家族演唱會,在演唱會現場:王菲是主唱,竇唯擔任鼓手而竇唯妹妹竇穎擔任和聲,妹夫張亞東彈吉他。

這場演唱會之後沒多久二人就離婚了。千禧年之後,王菲做了兩張專輯《王菲01》和《將愛》,演了幾部電影。沒有了音樂才子的相伴,HIP-HOP或其他新音樂無法讓她從中找到靈感,周杰倫、蔡依林為代表的歌手改變了新生代歌迷的欣賞口味,天后王菲退出歌壇。偶爾回歸上個春晚,受關注度跟趙本山差不多。

而之後的竇唯,身材發福,偶爾被偷拍,人群中走過泯然眾人。

3

消逝

《一個明星的誕生》中,傑克遜·緬因帶著醉意參加格萊美頒獎典禮而大出洋相,毀了妻子艾麗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在與妻子經紀人的交談中認識到自己是阻礙妻子前行的最大障礙,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電影的理想世界裡,沒有人怪罪艾麗。緬因的哥哥對她說:「你知道整件事情是誰的錯么?是傑克遜自己,這僅僅是他一個人的錯。」但在現實中,很多人會因為偶像的隕落怪罪其身邊人。「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遺孀科特妮·洛芙就是一個例子。

搖滾歌手其實是世界上最容易遭遇不測的危險行業,抑鬱症像職業病一樣籠罩著他們。跟電影中的鄉村搖滾明星傑克遜緬因一樣,科特·柯本一樣將妻子視為自己的拯救者,但最終還是沒有避免悲劇的發生。

「涅槃」樂隊曾經讓世界震驚,他們用被稱為垃圾樂的粗糙朋克音樂把大眾的焦點聚集到Grunge 音樂上來,使Grunge音樂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歐美廣播和音樂電視的播放率上佔據了統治性的地位。放置今日,如果收音機里一直傳出的是男人憤怒的嘶吼或者強烈叛逆的歌詞,你能想像么?

但在當年,這就是人們真實的視聽生態。1992年發行的《Nevermind》專輯,擊敗了邁克爾·傑克遜的《Dangerous》,奪得了當年的美國公告牌專輯榜冠軍,這也是搖滾專輯的最後一個巔峰。

在「涅槃」火爆的日子,人們過度地解讀他們的音樂,把每一句歌詞拆開剖析,這完全曲解了科特·柯本的本意。對於他來說,音樂第一,歌詞不過是靈光一閃的結果,或許剛好和聽眾產生共鳴,但不代表他想表達什麼深奧的哲學問題。與此同時,支氣管炎和胃痛也在折磨著他。

在遭受著精神和身體健康的雙重摺磨下,科特·柯本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的最後一段電話打給了妻子科特妮·洛芙:「不管發生什麼,我想讓你知道你錄了張非常好的唱片(妻子科特妮?洛芙是「HOLE」樂隊的主唱),記住,我愛你。」

科特妮?洛芙在1998年被捲入了一場的訴訟中,英國的出版商在沒有經過同意的情況下,出版了《Kurt and Courtney》一書,將科特的死歸咎於她。在書中通過採訪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展現了科特妮·洛芙身上的種種缺點。

直到現在,科特妮·洛芙一直生活在爭議之中,但她也帶著名望成為了一名好萊塢製片人。所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科特·柯本的回憶日漸模糊,科特妮·洛芙似乎不再是眾矢之的。

4

另一種結局

沉醉於Ladygaga最後一段歌唱《Ill Never Love Again》,帶著悲傷的情緒影片結束。看罷電影,也許我們會希望電影有一個更美好的結局,也許搖滾歌星最後選擇用一種大眾更喜歡的方式繼續歌唱,也許他可以僅僅選擇離婚而不是離去。

在搖滾世界中,這種更健康的選擇一直存在。汪峰在離開了「鮑家街43號」之後,簽約華納,寫下了《我愛你中國》《怒放的生命》等流行而又正能量的作品。雖然被指責「失去了搖滾精神」,但其實用另一種方式續寫了搖滾樂,事業成功的他也迎娶了章子怡。

「Coldplay」樂隊主唱克里斯·馬汀被稱為搖滾詩人,他們的音樂也被稱為「田園搖滾」。顧名思義,音樂風格平易近人,旋律好聽,歌詞健康。他們喜歡跟各類流行明星合作——碧昂絲、章子怡;也喜歡結合R&B、Disco甚至電音。這種做法當然不被老搖滾迷認同,聲稱自己有多討厭「Coldplay」幾乎已經成了一些人驗證自己音樂品味不俗的標準。克里斯·馬汀也在自己最火的時候迎娶了《鋼鐵俠》中「小辣椒」的扮演者格溫妮斯?帕特洛。

甚至在今天被大陸歌迷們神話的「Beyond」,當年也是靠著朗朗上口的旋律,表達著一些悲天憫人、大而無當的想法。靠著「搖滾不死」「理想萬歲」這樣的符號存活於高度商業化的香港。

事實上,當年黃家駒的意外離世的新聞效應,根本沒有今天媒體報道熱門事件那樣鋪天蓋地。「Beyond」被放大,完全是來自他們的歌迷,黃家駒去世後,"Beyond」的神話才剛剛開始。

90年代前,「振興中華」的理想主義是當時最主流的價值觀,這也是60、70後成長的核心精神追求之一。90年代之後,隨著市場經濟推行,理想主義漸漸虛無,拜金主義來襲。「Beyond」搖滾所表達的理想主義精神慢慢變成了那一代人的心靈雞湯,可以從歌曲中找到逐漸失去的精神追求。

黃貫中雖迎娶了朱茵,但跟電影男主角一樣漸漸失聰,將疏遠音樂。他可以驕傲地說:失聰是搖滾樂手的徽章。但現在的環境也許不太需要「Beyond」,因為對於年輕的音樂聽眾,生長在富裕的年代,不再經歷迷失和尋找,也就無所謂雞湯,有甜味就行。

-END-

作者丨甩三千

編輯丨甩三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