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谷七歌

  杜甫在戰亂中飄泊,在飢寒中煎熬。他聽說在甘肅的同谷謀生比較容易,便帶着全家人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來到同谷,其實這裏的生存環境更爲艱苦,這從杜甫所寫的著名的“同谷七歌”中可以看出:這裏白狐跳梁,蝮蛇出沒;他終日靠拾橡慄充飢;有時到山裏挖掘黃精,但雪盛無苗,空手回來,兒女餓得只是啼哭。在這樣極端貧困無助的境況下,杜甫覺得悲風爲他從天吹來,樹林中的猿猴也在爲他哀啼。

  成都草堂

  杜甫在同谷住了一個月,又輾轉來到成都。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在成都浣花溪旁建起了一座茅屋。從此這座樸素簡陋的茅屋便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杜甫結束了十年長安困頓、四年流徙的生活,暫時得到了休息,過上了一種“老妻畫紙爲棋盤,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平靜生活。他還這樣描寫他的住處: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長夜沾溼

  生活也不總是平靜的。一天狂風怒號,捲走了屋頂上的三重茅草,傍晚時分又大雨如注,下了整整一夜。在雨腳如麻的漫漫長夜裏,杜甫由自己的不幸聯想到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們,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吶喊!

  喜極而泣

  公元762年的七月,成都的軍閥發動叛亂,杜甫被迫再度流亡,來到川東的梓州。這年發動“安史之亂”的叛軍因內訌而嚴重分裂,唐軍取得攻克洛陽、收復河南河北的重大勝利。遠在梓州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喜極而泣,覺得從此可以不再異鄉流浪,有希望回到故鄉洛陽,他脫口唱出了一首驚心動魄的名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後世評價認爲這是杜甫一生中第一快詩。

  水上飄泊

  杜甫的興奮只是曇花一現,國內的混亂局面仍在漫延,回故鄉的希望依然十分渺茫。在這之後,杜甫又重回成都草堂居住一段時間,也曾在好友嚴武的幕府中擔任過職務。嚴武去世後,他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便帶上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上了流浪逃難的生活。57歲那年,他全家乘舟出三峽,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飄泊。他曾強扶病體登上岳陽城樓,寫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詩句,抒發自己的哀愁。

  詩星殞落

  長期的水上生活,使杜甫的病情加劇。在59歲時的冬天,他在飢餓、疾病和衰老的折磨下,病死在耒陽一帶的旅舟裏。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裏得到一個淒涼的結束。一顆光焰熠熠的詩星雖然殞落了,然而,詩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千多首不朽的詩篇。這些詩篇熱情地歌頌了祖國壯美的山河,強烈地抒發了自己喜怒哀愁的情懷,真實地記錄了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因而被稱之爲“史詩”,而傳誦不息,永世留存。人們尊稱他爲“詩聖”,對他表示永遠的紀念。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