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太原,一路北上,便進入忻州的五臺山地區。五臺山很早就是我國的佛教聖地,北魏孝文帝最早在此大規模建寺,到了唐代則被高宗和武則天正式定為文殊菩薩的道場,而後也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大多數遊客去五臺山都是去的五臺之中的臺懷鎮,那兒佛寺林立,但要說歷史悠久,它們都遠比不上臺外(五臺之外的山區)的兩座國寶級的唐構:佛光寺東大殿和南禪寺大殿。雖說知名度比不上臺懷那些香火旺盛的寺院,但就建築藝術和歷史價值來說,絕對值得一看。

五臺山兩座唐構位置圖

我們驅車來到南禪寺,到達的時候已是下午,寺院建在不太高的山崖上,門口種著幾株松樹,非常清幽。和許多山野裏的古寺一樣,南禪寺很好地保留了周邊的歷史環境,清靜的古意讓人非常舒服。平日裏這兒也沒什麼遊客,來的都是古建愛好者。南禪寺在歷史上沒有什麼記載,只是一座鄉村型的小廟,遠離了熱鬧的人羣,倒給人一絲親切之感。根據重建年代推測,南禪寺名字裏的「南」指代的應是方位,而不是禪宗南宗的意思。

寺外的松影與國保碑

1953 年全國文物普查時,考察人員行至此處,看大殿構件形制便推測其為唐代遺物,隨後在大殿西側平梁下發現了墨書題記:「因舊名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據此判斷大殿的重建時間不晚於唐建中三年(782 年),距盛唐相去不遠,比佛光寺東大殿足足早了 75 年,屹立至今已有 1200 多年。大概得益於地偏廟小,這座小小的佛寺逃過了唐武宗的會昌滅法,經歷了歷代戰亂與變故,一直留存至今,算得上十分幸運了。

寺院附近的村莊與山地,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進門後穿過東跨院進入到主體院落,正北的大殿便是南禪寺的正殿:大佛殿,三開間的體量並不大,但能感覺到唐風撲面而來。兩邊的東西配殿則為後世所修,龍王殿為明隆慶元年所建,菩薩殿為清代遺物。最南邊的山門(觀音殿)也為清代所重建。

南禪寺大殿正面
南禪寺大殿結構(李乾朗:《穿牆透壁》)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立於臺基之上,前面的月臺為新近復原,氣勢還是很足的。十二根檐柱圍成最外一圈,殿內無金柱,留有較大的禮佛空間。斗栱簡單大氣,檐柱間無補間鋪作,整體做法很古樸。從大殿正面看去,側腳(檐柱向中間傾斜)、生起(兩側的檐柱比中間的檐柱稍高)都很明顯,結構甚為穩固。宋元祐元年大殿因地震進行過修繕,但沒有更換較大的構件。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斗栱、梁枋、柱子,基本都是唐代的原構。

柱頭斗栱為五鋪作,雙杪偷心造,栱可見五瓣卷殺之制。明間正中有隱刻的駝峯。
轉角鋪作雙杪偷心造,闌額不出頭,不施普拍枋,為典型的唐代建築特徵

我們現在看到的屋頂和門窗大都是在 1974 - 1975 年間的修繕中所替換的新構件,這次修繕主要為了恢復唐代的原貌(當然原貌也只能是推測,關於 1970 年代的修繕,可參考:《南禪寺大殿改變了什麼》)。最早發現南禪寺的時候,大殿長這樣(門窗皆為拱券形制):

上世紀 50 年代的南禪寺大殿舊影之一
上世紀 50 年代的南禪寺大殿舊影之二
上世紀 50 年代的南禪寺大殿正立面圖(祁英濤、杜仙洲、陳明達:《兩年來山西省新發現的古建築》)

屋頂為單檐歇山頂,屋檐曲線相當平緩,出檐深遠,整體看還是很漂亮的。當然,現在看到的都是 1970 年代復原的樣子(包括典型的唐代鴟尾)。

復原的屋檐伸長了許多,更接近唐代的樣貌
南禪寺大殿修繕後的立面圖(柴澤俊:《南禪寺大殿修復》)

走進殿門,佛壇上十多尊泥塑造像排布在眼前,這些塑像全都是唐代原物,其中部分塑像在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進行過妝繪,但保留了唐代的風格。雖然只是個山村小廟,但塑像的功夫還是不差的,也反映出唐代雕塑技藝的高超。可惜在 1999 年南禪寺遭了賊,三尊造像被盜走,至今下落不明。2012 年,南禪寺再次失竊,寺內原藏有的一個小石塔(年代可能早於唐代)被盜走,令人痛心不已。

南禪寺大殿修繕後的斷面圖(柴澤俊:《南禪寺大殿修復》)

佛壇中央為釋迦像,兩側是弟子迦葉與阿難,前面蓮臺上原有供養菩薩,後被盜
騎象的普賢菩薩與旁邊的脅侍菩薩
前面的童子形象生動,文殊菩薩所騎的獅子本有牽獅人,也被盜走,只留下兩個被鋸斷的腳跟遺跡

殿內結構很簡單,不施天花,為徹上明造(屋內樑架結構完全暴露),我們得以盡覽唐代樑架的簡潔設計。

殿內樑架:四椽栿、平梁、叉手
修繕後的內部樑架圖(柴澤俊:《南禪寺大殿修復》)

兩根四椽栿架在前後檐柱上,袱上增加復梁一道,即「繳背」,上有駝峯、斗栱,承托起平梁和平槫。平梁兩端施託腳斜撐,平樑上安大叉手,不用駝峯和侏儒柱,全靠叉手承託脊槫,這是我國唐代及以前建築上的明顯特徵,五代以後便不再見到。細看可以發現,殿內各種梁袱的形式,均為「月梁造」,頗為優美。

夕陽的餘暉籠罩著布滿裂紋的木柱,斑駁的紅牆、板門和破子欞窗,無論是歷經千年的舊物還是不足百年的新作,此刻都沉澱著厚重的時光,散發出迷人的氣息。我們靜靜地感受著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又彷彿回到了過去。這小小的廟宇,想來蔭庇不了幾處村莊,但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大概也給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不少安慰罷。

不多時,日影西斜,我們頗為不捨地告別了南禪寺,駛向不遠處的五臺縣縣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