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關係比較複雜,複雜的原因是前者可能會但未必一定導致後者,後者發生未必是因為前者。

我們依據可能性倒是可以強行捋出一條線,放棄嚴謹的思維和說法,只談充分關係不談必要,倒是可以這麼說:高血脂單獨或者合併發生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當冠狀動脈血管腔狹窄到一定程度,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表現出胸悶或者心絞痛等癥狀,就是冠心病了。

1、簡單捋一捋高血脂與冠心病之間的關係

高血脂是我們平常的說法,指的是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這個兩高一低只要有一項出現就是平常意義上的高血脂,其實應該稱之為血脂異常更準確。

高血壓好理解,指的是動脈血壓增高,高壓超過140,低壓超過90。

動脈硬化是指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局部管腔狹窄。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種心臟病。冠狀動脈是為心臟自身供血的動脈。

高血脂可能會導致動脈硬化和高血壓。血脂異常之後,經常會發生血液粘稠,那麼導致血流速降低,就容易使血液裏的物質在血管壁沉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必然使血管彈性降低,心臟要將粘稠的血液泵入彈性下降的血管裏,必然導致血壓升高。

高血壓未必是高血脂導致的,高血壓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容易導致血管內膜損傷,使血脂更容易沉積,更容易招致巨噬細胞,導致纖維化,也就是說更容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高血脂和高血壓合併發生的時候,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動脈硬化發生地點是冠狀動脈的時候,就容易發生冠心病了。當冠狀動脈血管腔狹窄到一定程度,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表現出胸悶或者心絞痛等癥狀,就是冠心病了。

2、日常生活習慣飲食應該注意的問題

未必所有的高血脂和高血壓都是因飲食因素而起,只能說,許多高血脂和高血壓與飲食有關。日常飲食可以控制高血脂和高血壓,降低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發病率。

首先應該均衡飲食,適當控制攝入的熱量和肥胖,這對血脂異常有好處。

其次低鈉飲食,降低食鹽攝入量,尤其要注意隱形鹽,這對高血壓有好處。如果已經判定為高血壓,最好高鉀低鈉,有利於控制血壓。

再次,健康飲食,戒煙限酒,煙酒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有人平時血壓正常,喝酒飆升。

最後,保持心情愉悅。心情與血壓以及心腦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如果已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務必保持舒緩的心情。

趙偉,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歡迎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張嵐主任醫師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老年人羣中,血管疾病癥狀是非常常見的。50歲以上的人羣,在健康體檢的過程中經常會被檢測出血壓高、血脂高和血糖高,俗稱「三高」,這些因素都很容易引發管疾病,尤其是動脈硬化疾病,它可能會在腦部和心臟血管率先表現出缺血的癥狀。而動脈系統本身是全身血液循環貫通的體系,動脈硬化會引起血管閉塞,下肢動脈和內臟動脈也會表現出相應的臨牀癥狀。所以對於三高人羣來說,更應該注重保護動脈血管,延緩其老化、硬化的發生。這其中,藥物的使用和內科疾病的治療都非常重要,因為內科疾病基本都是慢性病,需要進行長期的藥物治療,必須要定期去專科門診進行診斷。因此血管疾病,包括下肢硬化疾病,真正需要的是從預防開始做起。


謝謝邀請。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和冠心病互相之間有密切關係,都屬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可以獨立存在,也可能同時發生在部分患者身上(動脈硬化一般和這三種疾病其中一種同時共存),共同特徵是冠狀動脈血流儲備下降。在一些醫學報道中認為高脂血症是脂質代謝功能問題,高血壓是鹽代謝功能問題,(糖尿病是糖代謝功能問題),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一、概念和因素

冠心病一般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吸煙、炎症、栓塞等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也是冠心病發病因素,這裡不細陳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特徵,冠心病是最危險的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壓、高血脂是心血管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的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肥胖、糖尿病及家族史是主要的病因。冠狀動脈直徑狹窄≧50%將會影響冠狀動脈最大擴展能力,≧85%狹窄將會影響靜息冠狀動脈血流即缺血性狹窄。心主血脈,動脈硬化直接導致心臟供血不足,血管舒張反應受損和心肌缺血引起局部異質性可能誘發局部心肌去極化和復極化異常,這是誘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基礎。

高脂血症也稱高膽固醇血癥,是指血脂水平過高,可能直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高血脂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為主要特徵,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臨牀綜合徵。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與這些因素有密切關係:1.遺傳因素(家族高血壓基因)2.精神和環境因素(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等)3.年齡因素(40歲以上者高發病率)4.生活習慣因素(口味過重、吸煙、酗酒、缺乏運動等)5.藥物的影響(濫用激素藥物等)6.其他疾病的影響(過於肥胖等)。

二、特徵表現

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5種臨牀類型。臨牀中常常分為穩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

臨牀癥狀表現:

1、胸口痛或鬱悶

因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頻繁熬夜工作等誘發,突感心前區疼痛,多為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也可為憋悶感,一般持續10分鐘。疼痛從胸骨後或心前區開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無名指。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頸部、下頜、牙齒、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現在熟睡安靜狀態下或凌晨、早上5-7點,由冠脈痙攣所致,疼痛逐漸加劇、變頻,持續時間延長至30分鐘以上,並可有噁心、嘔吐、出汗、發熱,個別體有血壓下降,休克可能。

2、小腹突然連續幾天疼痛,飯後胃酸增加,有嘔吐感但非胃潰瘍。

3、平時體徵

3.1 心絞痛患者未發作時無特殊。患者可出現心音減弱,心包摩擦音。並發室間隔穿孔、乳頭肌功能不全者,可於相應部位聽到雜音。心律失常時聽診心律不規則。

3.2 患者舌底靜脈又粗又黑像樹根向舌尖伸展,表明心臟有瘀血堵塞,或者耳朵的耳垂有對摺線,或者患者嘴脣發紫,心臟供血不足,心悸,氣喘,可以初步判斷為冠心病。

3.3 脈壓差大於63mmHg,表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動脈硬化發生和發展是一種緩慢漸進的過程,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對於早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幾乎無任何臨牀癥狀。對於中期的動脈硬化患者,大多數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悶、頭痛、頭暈、四肢涼麻、視力降低、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臨牀癥狀。如果沒有積極治療,隨著時間推移,最後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動脈硬化一般具有不可逆的特質,當主要器官動脈硬化時,大多數患者一般已步入晚年,但這不代表動脈硬化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社會競爭壓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可能引起部分年輕人動脈硬化過早發生,猝死也可常見發生在一些早期動脈硬化的年輕人身上。

高脂血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與先天性和遺傳有關,是由於單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參與脂蛋白轉運和代謝的受體、酶或載脂蛋白異常所致,或由於環境因素(飲食、營養、藥物)和通過未知的機制而致。繼發性多發生於代謝性紊亂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黏液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腎疾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與其他因素飲酒、吸煙、飲食等有關。

高脂血症的臨牀表現主要是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和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硬化。通常情況下,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癥狀和異常體徵。不少人是由於其他原因進行血液生化檢驗時才發現有血漿脂蛋白水平升高。在冠狀動脈造影正常患者中,已證實高膽固醇血癥可使血管內皮細胞介導的冠狀動脈舒張功能受損,但內皮功能障礙是由於一氧化氮稀放減少或者血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導致超陰離子自由基產生增加所致,而不是由於總膽固醇的增加引起。既往研究顯示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和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呈顯著的負相關,也提示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遺傳因素可能引起內皮功能障礙或平滑肌細胞功能障礙,其機制與脂質代謝無關。事實證明,在人體中把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分離可改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牀表現而病因尚未明確的獨立疾病,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90%以上。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為癥狀性高血壓,血壓可暫時性或持久性升高。

高血圧症與其他病症不同,高血圧症會不知不覺地侵入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也逐步發展加重,經常會頭痛、眩暈的現象,並可能導致記憶和智力的顯著下降。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那麼疾病將會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引起視力惡化和給身體重要器官帶來嚴重的不可修復的損傷。比如:大腦、腎臟、血管等。

高血圧症發展的同時某些身體器官可能會出現如下癥狀:

1、大腦和眼睛:頭痛、眩暈、視力下降、頭部感覺脈動、反應遲鈍。

2、心臟:心跳過快、胸腔疼痛、氣喘和浮腫。

3、腎臟:口渴、尿頻、夜尿頻多。

4、血管(動脈):肢體寒冷、間歇性抽筋。

高血壓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並發左心室肥厚將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一些研究顯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儘管其冠狀動脈造影正常,但乃存在冠狀動脈血流儲備的異常,這常歸因於繼發於高血壓的左心室肥厚,包括血管外壓力增加、收縮或舒張期血管壁的張力升高、舒張功能受損和結構的改變(如心肌細胞肥大、間質纖維化、冠狀動脈微血管減少)等。然而,高血壓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損害與左心室肥厚程度不一定有關,至少部分是由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過度激活導致心肌內微小血管重構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是調節血壓和血容量的激素系統,在高血壓的發病與治療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腎素也被稱為血管緊張素原酶,是腎小球旁器(也稱球旁複合體)的球旁細胞釋放的一種蛋白水解酶,在循環中可將肝臟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原水解為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Ⅰ流經肺循環時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的作用下,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可使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功能加強,小動脈平滑肌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刺激腎上腺內分泌器官的特定部位(皮質球狀帶),使醛固酮分泌增加,直接促進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能力加強,排鉀增加,導致體內水與鈉瀦留,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

ACEI類藥物能夠逆轉皮下小動脈血管重構和微血管功能障礙改善,通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這也與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改善有關。

三、共同發病機制

1、結構性

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和冠心病可能並存發生包括血管重構、血管減少、血管周圍纖維化、管腔阻塞、管壁通透性變化、心內膜增殖和退化等。高血壓和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結構變化特點是微小冠狀動脈腔內負性重構,包括血管平滑肌肥大導致的管壁增厚和中膜膠原沉積,伴有不同程度的內膜增厚,管腔變窄,微小冠狀動脈阻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儲備下降。冠狀動脈循環結構異常往往直接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

2、功能性

前小動脈和微小動脈共同構成冠狀動脈的微循環,冠狀動脈血液大部分存於微循環中。冠狀動脈微血管舒張受損以及血管收縮增加等多重機制導致功能性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內皮細胞在冠狀動脈微循環的血流調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前小動脈水平。內皮依賴性的血管舒張改變可能損害靜息或心臟負荷增加狀態下的冠狀動脈血流;而冠狀動脈非內皮依賴性的平滑肌細胞鬆弛性改變可能導致其對舒血管物質的反應降低,具有自主調節和反應性充血的功能,使血流介導的擴張受損。另外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碎屑導致血管內阻塞引起心肌梗死。藥物治療加血運重建(PCI)和單純優化藥物治療相比較,藥物治療加血運重建短時間內可以明顯改善癥狀,但許多患者心絞痛2-3年再次複發,兩種方式並且不能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和其死亡率,治療效果五年後無明顯差異。這說明血運重建能消除動脈粥樣硬化阻塞性病變,但不能治癒潛在疾病。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通過影響血管張力、血小板活性、白細胞黏附和血栓形成,在動脈血栓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發現長時間堅持科學體能訓練可以改善微血管內皮功能,這可能是側支循環開放的原因。

心動週期中冠狀動脈血流的節律與其生理過程變化相一致,這種變化受收縮期和舒張期心肌內和心室內壓力變化影響。冠狀動脈血流主要在舒張期,所以舒張期異常對心肌灌注的影響更為重要。然而,收縮期心肌內和心室壓力增加可能對心肌灌注造成不利影響,這通常見於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收縮期微血管壓力增加使心內膜下血管在舒張期時不能恢復到基礎狀態,影響心內膜下微血管的舒張期冠狀動脈血流。所有增加舒張期心室內壓力的因素都能夠損害舒張期冠狀動脈血流,這種情況常見於高血壓左心室心肌肥厚以及心肌組織膠原蛋白含量增加引起的舒張功能障礙。另外,冠狀動脈微血管收縮和縮張時間縮短可引起心肌灌註明顯減少,導致心肌缺血。

四、生活習慣、飲食注意

血壓的高低不僅與心臟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神經、體液等因素的影響,年齡、季節、氣候和職業的不同,血壓值也會有所不同,運動、喫飯、情緒變化、大便等均會導致血壓的升高,而休息、睡眠則會使血壓下降。

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居住環境應以寬敞、明亮、溫暖和空氣清新為宜,最好遠離鬧市、公路。陰暗、潮濕和缺氧的環境,可使人產生沉悶、壓抑和煩躁的情緒;噪音、擁擠的空間環境易使人感到煩躁、壓抑、焦慮和緊張。這種住所會導致患者並發官能症,沒有充足睡眠,心臟不能分泌特殊荷爾蒙殺死病毒細胞,過濾血液,心肌不能恢復健康。患者盡量保持充足睡眠,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定時早上排便,勞逸結合,避免緊張,情緒激動,盡量少參加社交活動和長途旅行,適當節制性生活。

除了先天患有心肌疾病外,絕大多數冠心病患者病因源於缺少運動鍛煉,「邁不開腿」。冠心病患者要注意鍛煉方式和時間。

1、體弱者要甩開胳膊大步跨,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才能促進新陳代謝;肥胖者要走遠點,長距離疾步走,步行速度快些,可使血液內的遊離脂肪酸充分燃燒,從而減輕體重。

2、早晨7-10點鐘是冠心病患者的「魔鬼時間」。在這個時段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的幾率高於其他時段。早晨內分泌系統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不穩定,由其支配的冠狀動脈、竇房結及傳導系統和心電都是不穩定的。

3、冠心病患者要在餐後1小時步行,以免過飽行走誘發心絞痛,因為喫的過飽後擴張的胃可以直接壓迫心臟,加重心臟負擔;另外大量血液到胃腸道,從而心臟供血明顯減少,導致心血管痙攣,甚至發生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不過患者只要長期堅持步行一定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是特殊羣體,飲食要注意:

1、控制總熱量,防止肥胖,控制體重,少糖、巧克力、奶油蛋糕等零食。

2、限制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的攝人,盡量少食或忌食的食物:全脂乳、奶油、蛋黃、肥豬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內臟、魚子、黃油、豬油、牛油、羊油。

3、多食五穀雜糧,增加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如:小米、高粱、大豆、小麥。

4、多喫水果、蔬菜,因其豐富的食物纖維能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比如:蘋果、柚子、芭蕉、橙子等水果;洋蔥、大蒜、油菜、金花菜、冬瓜、南瓜、西紅柿、芹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

5、少食多餐,忌喫過膩、過鹹的食物,比如:醃菜、臘腸、醃肉等。

6、忌煙、烈性白酒、濃茶、咖啡、少辛辣的食品。比如:麻辣火鍋。

7、禁忌冷飲。進食冷飲,腸道突遭刺激,會引起全身血管收縮,血壓突然升高,容易突發意外。

無論是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還是冠心病,患者都要有正確、積極態度對待。遵醫囑服藥治療是首要態度。堅持慢跑或步行是治療這些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三高這個詞,三高是指血壓高、血脂高和血糖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羣十分容易患上三高這類的疾病,而三高都是屬於心血管類的疾病。當然,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和冠心病都是跟心血管類的疾病有關,它們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雖然它們並不是互相導致,也就是未必前者就是引起後者的原因或者因素,再者這四種疾病可以同時出現在人體身上,也可以只是出現其中一種疾病。

首先,高血壓十分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是指動脈血壓增高,這就容易造成血脂沉積,這樣一來就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其次,高血脂也會導致動脈硬化的出現。高血脂是指人體內的血脂過高,血脂過高就會導致血流速度緩慢,容易滯留物質,進而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還有,高血脂可能會引起高血壓,但是高血壓並不是完全由高血脂引起的。高血脂使得血液的循環流動速度降低,這樣一來就容易引起血壓升高。而且如果高血脂和高血壓同時發生的話,動脈硬化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最後,動脈硬化是導致冠心病的因素之一,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而冠狀動脈是為心臟自身供血的動脈,這時候心臟就會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就容易出現冠心病,容易導致胸悶和心絞痛。

指導專家:汪磊,主治醫師,聊城市人民醫院心內科。

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10年,對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

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或推薦給朋友,並關注【醫聯媒體】。


這個問題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就像是一個家譜,樹狀結構,一目瞭然。

動脈硬化在家譜的最上方,是祖宗,動脈硬化家族中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硬化和動脈中層硬化。引起動脈硬化的原因很多,是多病因的疾病,最常見的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此外還有肥胖,吸煙,糖尿病等其他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大,起家族傳承作用,也最重要。它也有很多的孩子,老大就是冠狀動脈硬化,其他的動脈硬包括主動脈,腦動脈,四肢動脈等等。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思維導圖會更清晰。

動脈粥樣硬化也好,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好,都離不開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尤其是高血壓,不僅可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還是小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血壓升高對動脈管壁造成高壓,引發內皮損傷,低密度脂蛋白就趁機進入動脈壁,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引發動脈硬化。

雖然血脂異常不像高血壓一樣是獨立的疾病,但脂質代謝異常也同樣可以誘發動脈粥樣硬化,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如何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呢?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1)保持健康體重。除了BMI要在正常範圍內(18.5~23.9),腰圍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女性不能大於80cm,男性不能大於85cm。很多體質指數正常,但腰圍超標,也就是腹型肥胖,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感人羣。

(2)合理膳食。低鹽低脂低糖,戒煙限酒控油。高鹽飲食是高血壓發病的明確誘因,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羣每天鹽的攝入量要控制在6g以內,還要防止很多隱形鹽的攝入;雖然膽固醇大多是體內合成,但飽和脂肪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動物性脂肪攝入不易超過總能量的10%,椰子油和棕櫚油也同樣富含飽和脂肪酸,建議少喫或不喫;同樣糖攝入過多,就會能量超標,多餘熱量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堆積,造成脂代謝異常,肥胖等動脈粥樣硬化的誘發因素,所以需要控制遊離糖的攝入,每天不超過總熱量的10%。吸煙是很多疾病的誘發因素,不只是動脈粥樣硬化,很多癌症的發生都與吸煙有關;少量飲酒對身體有益,但長期大量飲酒對心臟就是負擔,還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發生。

(3)適量運動。運動對於預防肥胖,脂類代謝都非常有益,每週3到5次的有氧運動,每天30分鐘的抗阻運動,既鍛煉心肺功能,又增加肌肉含量,改善體脂的構成。

最後總結下四者的關係就是高血壓,血脂異常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引發的心臟疾病,預防的根源就是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王芳,主管護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健康管理師,好食營養工作室創始人,王興國營養特訓班5期學員)


關係之緊密,似孿生兄弟。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關係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這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還會導致一些其他器官的併發症。心腦血管疾病不在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向年輕人發展的趨勢。

其中高血壓可以損傷動脈內皮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血壓水平越高,動脈硬化程度越重,死於冠心病的危險性就越高。當存在冠脈病變時,血壓升高可能觸發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脈,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良好地控制高血壓可以預防冠心病,減少冠心病發作並可阻止意外事件發生。


「三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類人比較容易患冠心病,為什麼呢?

比如高血壓,長時間血壓高的話,它對血管內膜是有損害的,血管內膜相當於衣服的裏子,應該是很光滑,光滑的這種內皮,髒東西是不大容易在上面附著的。長期血壓高的話,很容易把血管的內膜損害,一損害的話就相當於雞蛋破了蒼蠅就來叮,蒼蠅要叮有縫的蛋,髒東西就往這個內膜損害的地方附著,時間長了以後,血管硬化,沒有彈性。所以說高血壓引起冠心病主要是兩個機制,一個是內膜損壞,再就是血管硬化。

高血脂的病人,有很多表現。有的長期喫紅燒肉,天天喫的那種,一個是胖,再一個我們看他面部發紅,油光發亮,油脂分泌特別多,還有的在眼角內側部位長了些黃色瘤,淡黃色的那種,那是膽固醇增高的表現。這是我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呢,血管裏有膽固醇沉著,就形成斑塊,高血壓把內膜損壞了,脂肪就沉著,越來越大就成了斑塊,斑塊一大管腔堵住了,就是冠心病。

高血糖就是,長期高血糖,微血管變細,功能有損害,如果說合併高血壓,再合併高血脂,就是雪上加霜,它們互為加重,導致冠心病的發病率大大增加。


您好

高血壓、高血脂是冠心病患病的危險因子。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形成的根本原因。

具體原因如下:

1.高血壓

2.高血脂

高血脂會加快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形成冠心病。

3.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它是形成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則可加重心臟負擔,加重冠心病的病情。

在生活中該怎麼注意呢?高血壓,要堅持藥物治療,配合飲食治療,口味清淡,不要重口味,尤其是食用鹽,炒菜做飯不要放太多了,成人一天標準食用鹽為6g,還有食用油,也要控制哦。

高血脂,也要飲食控制加藥物降脂治療,低鹽低脂飲食,這句話說的輕鬆,做起來很難,少喫肥甘厚膩之品,比如,肥肉,紅燒肉等等。

冠心病,要注意不要勞累,勞逸結合,隨身準備急救藥品,包括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等,以防突發心絞痛等癥狀。還有就是,日常保持心情開朗,不要鬱鬱寡歡。


首先,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繫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動脈血管壁增厚並失去彈性,進而管腔縮小的血管病變。其中累計心臟血管的稱為冠心病。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脂類代謝異常。

總膽固醇水平與AS的發生密切相關。總膽固醇240mg/dL人羣患冠心病風險是200mg/dL的兩倍。幹擾或調解脂質異常,可有效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

2、高血壓

各種類型的血壓升高,在任何年齡和性別,都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收縮壓每增加20mmHg或舒張壓增高10mmHg,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病死率均會增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性隨著血壓升高而增加,但沒有準確的可界定的心血管死亡率增加的閾值。

血壓升高使血流的剪切力對血管EC的刺激和損傷增大,同時促進血脂向血管壁滲入。高血壓時產生的活性氧通過氧化應激加速AS的發展。

3、吸煙

無論男女,被動吸煙與主動吸煙都呈劑量依賴性地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吸煙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AS發生的危險性遠遠大於數個危險因素單獨之和。而戒煙是最有效的預防冠心病的方法。

4、糖尿病

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報道: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高級別的危險因素,75%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心源性猝死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是非糖尿病的2-8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