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向曹操投降,是基於對當時自己所處的環境,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幾方面考慮後做出的合理選擇。下面細細說來。

1劉琮自己的能力不足

劉琮雖然很聰慧,但是劉表死時,他太年幼,他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鎮守荊州。他能接任荊州牧,完全是蔡夫人和蔡瑁一手操縱的結果。具體過程可以參考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以,曹操大軍壓境時,如果他選擇抵抗,最終肯定是荊州守不住,他自己也會死。

2劉琮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容許他抵抗。

劉表、劉琮作為漢室宗親,一直忠於漢朝。不論漢獻帝怎樣流落,劉表一直都按時納貢。劉表自己的使臣去了許昌之後,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加封他,把他收買,他就忠於曹操。使臣回到荊州以後,劉表也不加害,認為他忠於朝廷,做的沒有錯。

在荊州內部這種氛圍下,又加上曹操軍事能力出眾,還打著天子的旗號征討荊州,荊州士人多願意投降,而不想抵抗。劉琮身邊的一眾謀士都勸他投降。最重要的是,劉琮的舅舅蔡瑁掌管荊州幾乎全部的兵力,也力主投降曹操。如果劉琮執意要抵抗,不難想像,眾人肯定先殺了他,然後拿頭去獻給曹操。

3即使劉琮成功抵擋了曹操,也面臨著劉備、劉琦的巨大威脅。

劉琮如果要抵抗曹操,肯定要聯合劉備和劉琦。在抵抗曹操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的實力肯定獲得很大的增長。一旦打跑了曹操,他們就像袁氏兄弟一樣,內部開始鬥爭。

當初劉琮繼位,是因為蔡瑁將劉琦擋在了荊州城外,不讓他見到劉表。對於劉琮的地位,劉琦心裡肯定不服氣。劉琦必然要聯合劉備爭奪荊州。而劉備也有取荊州為家的想法。劉琦鎮守江夏,手下兵力不容忽視。劉備更是天下梟雄,手下還有關張趙和諸葛亮。因此,內鬥的結果必然是劉琮被搞掉,劉琦和劉備得到荊州。

綜上所述,劉琮無能力,也無人支持他去抵抗曹操。而且,即使打跑曹操,勝利果實也可能被劉備和劉琦摘走。所以,劉琮最合理的選擇就是舉眾投降,希望得到曹操的厚待。

根據史書記載,劉琮投降後,被封為青州刺史,後半生過得還不錯,這說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而按照三國演義里的說法,曹操將劉琮暗中殺害,沒讓他去青州。這是因為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羅貫中想表現曹操的陰狠毒辣,也為了暗示背叛劉備不得善終

真正的曹操當然不會殺劉琮。天下未定,殺了劉琮如何勸降孫權?


用指尖的力量書寫生活,歡迎關注「指尖的力量」

劉琮投降曹操,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1.曹操實力,當時的曹操已經平定北方,基本上已無後顧之憂,可謂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剩下的主要任務就是南下,統一南方,然後整個大中華就掌握在他的手上了。

2.劉琮實力,荊襄之地雖然豐足,但是畢竟地盤有限,無論是兵力,錢糧,軍事將領,謀士都是比不上曹操的。

3.兄弟不和,與劉琦只存在爭權奪利的份,不可能聯合起來,使得整體實力大打折扣。

4.不知道去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應該是因為劉琦的原因,有戒備,甚至想除掉劉備,不可能合作。

5.上面幾個原因只能讓他處於劣勢,有兵有糧其實是可以一戰的,曹操遠征,堅守極有可能讓曹操敗退。那麼主要原因就是內部問題,劉琮這個人,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軟弱害怕,只可惜手下庸才太多,勸降自保者比比皆是。最能說的一個貨色起了關鍵作用。他曾召開緊急會議說過:「今天與你們諸位據守荊州,守父親的基業,觀望天下轉變,不可以嗎?」。傅巽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我們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設的荊州去對抗中原,必定是危險事;以劉備抵抗曹操,是不適當。三項都顯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軍隊,是必定滅亡之道。將軍覺得自己與劉備相比如何?」劉琮答:「不如。」傅巽因而說:「若劉備不能抵抗曹操,那麼荊州就不能自存。若劉備能抵抗曹操,那麼劉備就不再是將軍的臣下了。希望將軍不要再疑惑。就這玩意,敗家,致使荊襄不戰而投降。偌大的家業直接就歸於曹操了。


荊州劉表死後,次子劉琮接替了劉表的位置。掌管荊州,但荊州大權實際在蔡家兄弟手裡。後來曹操帶大軍來功,就琮就向曹操投降了。

至於為什麼劉琮會向曹操投降呢?其實總得來說,就是打又打不過,不如投降!

第一,曹操是當世英雄,當時的袁紹,呂布等好多諸侯都被曹操打敗,北方几乎已經都在曹操手裡,實力是很大的。

而劉琮雖然天資聰明,卻能力不足,在加上年齡不大,荊州實力也不如曹操,就算不投降,最終還是被曹操打敗,那時不僅自己受難,就連荊州百姓也跟著受戰亂之苦。

第二,劉琮雖為荊州之主,但荊州權利卻在蔡氏兄弟手裡,而他們又是主張投降曹操的,就算劉琮不同意,也沒有辦法。

第三,劉綜是以次子身份而繼承劉表的荊州的,而他還有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劉皇叔,這些都是對他有很大的威脅。

如果不投降曹操,跟曹操打起來,還擔心他哥哥哥和劉備的的隱患。與其這樣,不如投降。

第四,荊州和江東的孫氏很近,而他們之間又有很大的仇恨。

孫權的父親孫堅在會盟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準備帶兵回到江東,只不過還沒有到達江東,就被劉表的手下殺了!

江東當然時刻想找荊州報仇,當然也想得到荊州。荊州要是在和曹操打起來,也會考慮江東的因素,那就是腹背受敵。

所以在這些因素的情況下,最終劉琮向曹操投降了。曹操得到荊州後,又想一鼓作氣,拿下江東,江東孫權可不像劉琮直接就投降了,於是聯合劉備,就發生了赤壁之戰,

只可惜赤壁之戰曹操敗了,這一戰也對三分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首先,劉琮是個大孩子。

208年,劉琮真實年齡大體在17—18歲。

這樣的年齡,雖與孫權接掌江東時差不多,但孫策給孫權留下的可是強大而忠心的團隊。同時也沒有這麼強大的外敵壓境。

二者完全不可比。

其次,曹操加持的威脅太大。

200年,曹操於官渡擊敗袁紹,207年最後平定袁家力量。此時曹軍兵鋒無可阻擋。

反觀荊州,雖然安定多年,生活富裕,軍隊也有十來萬人。但將領的能力普遍不足,士兵戰鬥力極差,抵抗曹操完全沒有可能。

再次,荊州世家不願抵抗。

荊州兩大家族,蒯蔡兩家都不願抵抗曹軍。原因很簡單,浪費家族實力抵抗曹操,未必有好結果,那就不如不抵抗,直接投降。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江東,很多世家也不願意抵抗曹操,畢竟戰爭是要損耗人力和財富,而世家將會承擔最大的份額,收益卻是孫權的。

最後,為啥不請有能力的劉備領導?

憑什麼啊?

曹操來了,世家還是世家。

請劉備帶領抵抗曹操,打贏了,劉備劉琦擴張勢力,說不得要了大家的命。

這是當時世家普遍的心態。

而對蔡瑁來說,女婿劉琮(劉琮並非蔡夫人所生的)投降也能得到優待。

所以,被投降派包圍,自我感覺難以獲得勝利的劉琮,選擇投降曹操是個不錯的辦法。如歷史所記錄,劉琮最終封侯,終老。


荊州牧劉表死後,其次子劉琮接管荊州。

劉琮是個紈絝子弟,扶不起來的阿斗,所以手下對他信心不足,認為他不足以成大事,很難和朝廷抗衡。

曹操率領軍南下進攻荊州,大軍壓境,劉琮本來也想抵抗一番,但明顯底氣不足,屬於瞎吵吵亂嚷嚷,手下也沒幾個人支持他。

在手下人蒯越、傅巽等人的慫恿之下,劉琮最終選擇投降,卻沒有把此事告知在樊城的劉備,他一直蒙在鼓裡。劉琮不戰而降,以宋忠代表自己向曹操上降表。

宋忠返回途中,路過新野,被關羽截獲。宋忠無奈之下,裝成使者的樣子,順水推舟,把投降的消息告訴了劉備。

劉備一看報信的人是宋忠,心裡咯噔一下——啊!

臭小子劉琮,你對我封鎖消息也就罷了,還派個宋忠見我,這分明是要給我「送終」啊!今天記下這筆賬,老子早晚把你給收拾了!

《資治通鑒》記載:「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

解釋一下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劉備聽到宋忠告訴他劉琮投降曹操的消息,驚恐萬分,就對宋忠說——你們這些人渣做的這叫啥事兒啊?為啥不在第一時間通知老子?大難臨頭才想起來找我,太特么過分了!

說著話,劉備拔刀放在宋忠的脖子上,惡狠狠說——今天老子砍了你的狗頭,也難解心頭之恨!

老子堂堂君子,恥於在臨別的時候殺爾等龜孫,趕緊給老子滾犢子,有多遠滾多遠!

劉備發了一通脾氣,轉身跨上戰馬,朝著江陵方向,一溜煙兒就跑沒影了。

宋忠何許人也?此人字仲子,南陽章陵(今屬湖北棗陽)人。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想在家鄉辦學,尋找一個學官,就找到了很有學問的宋忠。

宋忠與經學家綦毋闓等人撰寫、校注《五經章句》、《周易注》等典籍,為魏晉時期律學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宋忠的後事不見史書記載,不知道誰給他「送終」的,他的兒子在魏國做官,因魏諷謀反案受牽連被曹丕以砍頭形式「送終」了,沒有留下名字。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舉大軍三十萬南下攻打荊州,對外號稱八十萬大軍,名頭還是挺唬人的。而荊州內部,劉表剛死不久,蔡瑁和蔡氏一起擁戴劉琮繼位荊州刺使。曹操大軍剛到,劉琮劉帶領荊州投降了,為什麼劉琮會投降呢?

第一:劉琮當時剛繼位荊州刺使,年紀比較小,也沒有什麼實權在手,生性懦弱的劉琮只有投降這一條路可以走

第二:當時荊州的大權基本就在蔡瑁手中,而蔡瑁等人一直主張投降。

第三:曹操一統北方,戰無不勝,兵鋒所向,對外號稱八十萬大軍,劉琮聽到早就嚇尿了,還哪敢抵抗。


在劉表死後,劉琮只是掛名的主子,並不是真正說了算的。劉琮的母親蔡氏,是蔡瑁的姐姐,而蔡瑁掌握著荊州的大權,荊州當時是蔡氏家族說了算。

再有一點,劉表治理荊州,仁義且管理的不錯,可以說老百姓生活的不錯,但是,在亂世,光有管理沒有強大的軍隊是不行的,所以荊州軍隊可以說是比較菜的,雖然人多,但是根本惹不起曹操。

所以只有投降一條路可走,早投降獲得的賞賜會更多。即使劉琮不願意投降,但是他並不做主,所以他只能隨大流走了。

謝謝,以上僅是本人一點看法。如有不合適的地方,請留言評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