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攝錄影實務」課程的期末作業,是我第一次較完整的製作一段影片。從劇情的發想、分鏡腳本到實際拍攝、後製,完整地「體驗」了一部MV的製作過程。

  這份分組作業,我們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時間」。因為大家的選修課程都不相同,共同的空堂時間已經不多,晚上各自又有不同的外務,如社團活動、打工……等,光是整理我們能夠聚在一起作業的時段就花了不少時間,在列表後討論作業進度。

  前置作業我們花了比較多時間在劇情方面。我們先決定歌曲再編寫劇情,為了跟歌詞的意境有所相符,又期望我們的劇情不流於俗套,於是一修再修,好幾個版本生成又毀滅。

  終於來到開拍的日子,為了這支MV我們還準備了一些道具,越來越覺得拍片不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還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想要畫面出現什麼就得真的「生出」什麼來,不像卡漫,用手畫畫就可佈置好場景與道具了。

  課堂上請老師看我們當時拍完第一個場景的剪輯片段,發現我們忽略了拍片的「三十度定律」。兩個分鏡的拍攝位置太過接近,呈現「跳接」的錯誤。於是我們決定回到這個場景重新拍攝。

  重拍前開會討論這個場景的分鏡腳本,這才發現細部的分鏡腳本有多麼重要。有了分鏡腳本就能避免許多拍攝時容易犯下的錯誤,因為那些錯誤的想法會在討論分鏡腳本的過程中發現,並得以及時修正,不必浪費拍攝的時間。

  想起老師上課時一再強調分鏡的重要。我們依劇情而想像每一個鏡頭的方向、遠近以及切換順序,用簡單的漫畫方式紀錄。

  第二次拍攝後的素材,在電腦上剪輯時就明顯發現差異了。「好剪多了!」、「順多了!」這是實際拍攝、犯過錯誤所學會的。

  在小組間,偶有不同的人在過程中犯下錯誤而造成其他夥伴的困擾。例如睡過頭沒借到器材、把道具弄丟、臨時更改拍攝時間……等。在開會及拍攝中也有意見分歧、小爭執的時候。有時我是道歉的那一個;偶爾我是包容的那一個。

  回想這次進行分組作業的過程,四人互相幫忙。共同相聚作業的時間太少,我們就輪流著在系館「交接」剪片,儘量地讓彼此在拍片期間仍能參與其他原先安排好的活動。這時也發現,在四人都到齊的狀況下作業,能夠顧慮到較多的細節、減少因思慮不夠縝密所造成的錯誤。

  還記得交片的前一天,我們在系館上歌詞字幕、細部修改,直到晚上十一點多試片,完成後一同歡呼,鬆了一口氣,總算完成了!

  這還不是一份很成熟的影片,但這是我們四個人一起的第一步。一如老師說的,將來再回頭看這份作業時,如果驚訝:「當時我們怎麼會這樣拍?」就代表我們進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