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極力推薦諸葛亮和龐統,說「孔明卧龍,士元雛鳳也」。徐庶更是說這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那麼,為什麼司馬徽沒有推薦另一個與諸葛亮、龐統齊名的狠角色司馬懿呢?雖然有諸葛亮是「卧龍」,龐統是「鳳雛」,司馬懿是「冢虎」,姜維是「幼麟」這樣的說法。但這不過是現在人加上去的罷了。

(司馬徽劇照)

司馬徽沒有提到司馬懿,是因為他不認識司馬懿嗎?

顯然不是的。司馬徽是潁川人,司馬懿是河內人,兩人都同屬於現在的河南。而且,兩人都姓「司馬」,也就是說,是同一個家族的人。同一個家族,又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司馬徽不可能不認識司馬懿。

而且司馬懿的祖上非常有名。他的高祖父是漢安帝的征西將軍,他的曾祖父是豫章太守,他的祖父是潁川太守,他的父親是京兆尹,顯然是名門貴族。

名門貴族都容易被大家所注意,何況,司馬徽生活的潁川,還是司馬懿祖父當太守的地方。而且司馬懿的父親生了字里有「達」的八個兒子,被稱為「司馬八達」。由此可見,司馬懿家裡的事情,在潁川一代應該是家喻戶曉的。

那麼,是司馬懿沒有想像葛亮、龐統一樣,年輕的時候就表露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華嗎?

也不是。司馬懿從小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而且是一個很有理想很有擔當的青年,史料說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見過他一面,就「以為非常之器」,也就是說他是非同一般的人。尚書崔琰本來和司馬懿哥哥司馬朗的關係非常好,但是他卻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直截了當地說司馬朗比不上司馬懿。

由此可見,司馬懿確實很早就出了名。

(司馬懿劇照)

那麼,司馬徽為什麼就沒有提到過司馬懿呢?

東漢末年及三國初期,當時推薦人才的方式是採用察舉制。也就是推薦那些孝道正直,品德高尚的人當官。但是實際情況是,由於門閥把持國家,最後人才的推薦,變成了門閥子弟的世襲。

但當時天下大亂,那種門閥子弟都沒什麼本事,不能救國救民。因此,在社會上就自動地產生了一種推薦人才的機制,就是名人舉薦。

名人舉薦,也就是一些很有名望的人站出來,向諸侯們推薦人才。比如曹操的很多人才,包括郭嘉、荀攸、陳群、鍾繇、杜襲、戲志才等人,都是荀彧為曹操推薦的。而諸葛亮、龐統等人,也是得益於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向劉備推薦。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被人推薦就變得非常重要。龐統為了獲得別人推薦,可謂做足了功夫。比如,他經常大膽地表揚別人,把別人說得非常厲害。但當有人去考證的時候,發現那人並沒有龐統說的那麼厲害。於是就問龐統,為什麼要這麼說。龐統回答,因為當今天下需要人才,所以我是有意拔高的。

(龐統劇照)

龐統這話很怪,就算有意拔高,也不能推薦庸才啊。很顯然,龐統這樣做,目的是通過表揚別人,獲得別人的表揚。也就是「交換表揚」。

就拿司馬徽來說,龐統曾經跋山涉水,走了一千多里去見司馬徽,和司馬徽徹夜長談。也就是這次長談後,司馬徽極力推薦龐統。

諸葛亮顯然也是這樣的方式。他和司馬徽、龐德公、徐庶交往,又「自比於管仲、樂毅」,都是這樣操作的。

但是司馬懿不需要這樣操作。因為他本身就是官宦之後,門閥世家。他要想當官,被人重用,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他的名聲早已在外,因此不需要找人抬高名聲。他要做的,只是選擇什麼主子而已。在他22歲的時候,曹操就徵召過他,但他不想選擇曹操這樣的主子,不去。後來沒選到,到29歲時,曹操當了丞相,還對他念念不忘,又一次徵召。

作為高潔之士,司馬徽也不會主動去推薦司馬懿這樣的門閥子弟。那樣的話,感覺在攀龍附鳳。所以司馬懿沒有得到司馬徽的推薦,也沒有得到司馬徽的評價。

(參考資料:《三國志》)


在三國演義里,這個司馬徽先生是一位奇士,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出山,呃,結果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個命喪落鳳坡!

於是卧龍、鳳雛、冢虎三人中,司馬懿笑到了最後,甚至天下都被司馬家拿了!何為卧龍?字面上的意思是盤踞的龍,並不是騰飛的龍。鳳雛也是未成年的神禽!包括幼麟姜維,也是一樣,均是不得天時地利人和的英雄!

在看司馬懿,姓司馬,與司馬徽同姓!二者會不會有什麼親屬關係?司馬先生能掐會算,心中也許早已經明白,考卧龍、鳳雛等人跟曹操、孫權去三分天下,最後自己司馬家橫空出世,建立自己的王國!這樣想來,司馬先生才是看的最透的那位啊!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娛樂,不構成指導作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水鏡先生願意成人之美,卧龍鳳雛兩人在草根出身算是英雄豪傑。兩人不如懿地位名聲顯赫。因此與劉備得見,自當推薦,以使二人得以遂願。而兩人才幹也確為世所罕見。倘若劉備得以善用二人,天下人得利,其更是功莫大焉。

他深隱於鄉村,自耕於鄉間,不求富貴,實是看破世態,與懿並未太多交集,也不以為許,自然不會推薦自己都不認為性格品行太好的人,更何況,懿自己有自己的主意,即使推薦了他,也不一定會為劉備所用,如此,更顯自己無能。所以,懿肯定不會在他的推薦之列,即使懿才能過人。

水鏡先生學識淵博,對待名利如流水般,很有隱士風骨。孔明16歲時,常以古代聖賢比擬自己,一副身懷絕技的牌面,同時他又結交當時的襄陽名士水鏡先生,黃承彥等,把自己的隱居中的民間地位提升到社會精英的層次。

水鏡先生與孔明的交情絕非是一面之情,他們之間應該就是互相了解並相互欣賞的關係。他對於孔明的才能是知道的,對於孔明的抱負更是一清二楚。君子成人之美。徐庶當時應該與同他們在同一個朋友圈,因此,徐庶推薦之後,水鏡先生的推薦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懿的心胸更開闊,連曹操都多次多次告訴兒子要小心他。懿的志向並不簡單的是輔佐誰,最終的志向是自己成就大業。這是他與孔明和龐士元的不同之處。而他的狡詐、善謀也早已令其有了早期韜光養晦的思路,對於自己的發展,他早已成竹在胸。


卧龍鳳雛,若得一人,可安天下。

司馬懿有個不亞於他們的名號:冢虎。冢虎不名思義,其隱忍功力過人。

司馬懿出於名門望族,家世顯赫,他本人又才具過人,如何練就這一番過人的隱忍功力?

《三國志》注引《高士傳》: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涉險,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可見年輕的司馬懿也曾經張狂,與同郡的周生結生死仇,多虧與其結識的胡昭,為其不惜哭泣,說了好多掏心窩子的話,才按住了周生想殺司馬懿的心。

司馬懿也時在胡昭這位亦師亦友的幫助下,才識、智計和隱忍日漲。司馬懿後來給他二兒子取名就用了胡昭的「昭」字。

後來曹操徵召他,他也拒不出仕,甚至假裝中風,從年輕就開始裝病,後來果然用影帝的功力成功裝病兩年,養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之變,拿下曹魏的天下。

試問如此隱忍之士又怎會為人所知呢?

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在司馬徽眼裡,有經天緯地之才,遠超管仲和樂毅,劉備如果能得到此二人之一,都天下定矣。當然司馬徽先生也提到,卧龍得逢其主,未得其時!

可見司馬徽先生也是認為諸葛亮雖有施展經天緯地才華的機會,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矣!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一個喜歡聊三國的人,歡迎您的關注!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暫時不提司馬懿,先分析一下我們的水鏡先生司馬徽。

首先,司馬徽也是人,也有私心,舉薦的人大多都是「熟人」,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對他人負責,僅憑道聽途說可不穩妥,自然先薦熟人。還是以「人」來說,司馬徽不是神,不能盡知天下英才。

《世說新語·言語》引《司馬徽別傳》:荊州破,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但沒說得一人可安天下,那是演義里的戲劇對白。現實中這樣說就太狂了,沒有足夠支撐的推薦會起反作用,畢竟劉備不傻。推薦二人是因為他們認識,而且是好朋友。不提司馬懿是他朋友圈裡沒這一號。

諸葛亮和龐統的名號「卧龍」、「鳳雛」,都是襄陽名士龐德公文學沙龍的產物——也包括司馬徽的「水鏡」。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諸葛亮是龐德公兒子龐山民的小舅子,經常串門喝茶的還有司馬徽和徐庶——《三國志》中說,是徐庶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司馬徽有個學生叫向朗,是諸葛亮《出師表》力薦的將軍向寵的叔叔。看出來了吧,這幫人是一個圈子的,互相幫襯也在情理之中。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官二代,父親是京兆尹司馬防,含著金鑰匙出生也用不著誰推薦,曹操徵辟他還推三阻四呢。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源流、郡望和社會地位大不相同,活動範圍也不一樣,社交無交集,根本推薦不著。


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一個現象就是「圈子」。這就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當我們從學校畢業找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動用父母的人際圈子,比如說讓父母找某位親戚或朋友安排個工作;也可能會動用老師的人際圈子,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老師給找的工作;也可能會動用同學的人際圈子,有的一個人工作好了,就會給其他的同學介紹工作。

《三國演義》中其實也是「圈子」力量的鬥爭。比如說曹操有東漢朝臣的圈子,如荀彧、賈誼等,還有自己家族的圈子,如曹洪、曹爽等;孫權有自己江東的圈子,如張昭等;劉備當然也有自己的圈子。劉備的老家在現在的涿州,後來被封為冀州牧。張飛,關羽,趙雲都是在這一代相識的,進川後他又有了四川的圈子,如法正、黃忠等。

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是有名的隱士,魏晉時期隱居名仕很多。如有名的陶淵明,還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都是很有才化的隱士。諸葛亮當時還很年輕和水鏡先生是忘年之交,常常在一起談論天下之事,當時還有徐庶徐元直。

水鏡先生很佩服諸葛亮的才華,後來與劉備相見時,發現劉備比較仁厚,再加文人都有不忘前朝風骨,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你也聽聞劉備的仁厚自己去投笨,後來水鏡先生又推薦了龐統龐士元。

這可以說是水鏡先生的圈子,也是諸葛亮的朋友圈。

因為諸葛亮和龐統出身都比較普通,想得到劉備的賞識就需要推崇,所以水鏡先生才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來引起劉備的重視。

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

司馬家世代為官也是漢朝的臣子,他的圈子自然和劉備和諸葛亮的圈子有交集。反而以曹操的圈子會交集的更多一些。

曹操勢力比劉備要大很多,司馬懿在他的謀士圈子並不耀眼,到了後期司馬懿的才能才顯露出來。

不管是從人際關係上還是從時間順序上水靜先生都不可能推薦司馬懿。

有不同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下,水鏡先生是何人?

水鏡先生: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此外,司馬徽身上還有一個成語典故:司馬稱好

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鄉中曾有人向他問好,他回答說:「好」。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自己兒子的死訊,司馬徽便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便責備他:「人們認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訴您。您為什麼忽然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而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回答說:「您的話也很好。」

因此在明代時,司馬徽被人們稱為「好好先生」,成語「好好先生」由來於此。後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堅持原則的人與對誰也不敢或不願得罪的人。

接下來言歸正傳,分析下水鏡先生只說卧龍鳳雛,而不提司馬懿的幾個可能原因:

一、地理原因

當時劉備身在荊州,諸葛亮龐統都是荊襄名士,劉備要找起來比較方便。假如劉備問司馬徽哪裡有人才啊,司馬徽說你去許昌吧,那裡有誰誰誰,不現實,也不是劉備想要的回答。

二、圈子問題

司馬徽、諸葛亮、龐統都是屬於荊襄文化圈的,大家經常要互相照顧下,所以,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三、羅貫中的歷史觀

到底誰最牛逼,說到底還是作者說了算。首先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劉備後來的謀士,此處提出這兩人名字元合故事發展。其次,司馬懿一族後來篡位竊國,羅貫中是非常不屑的,因此在小說後期才提司馬懿,且多貶低他。所以,作者不願提司馬懿。

四、同宗避嫌

無月在前面一直不說水鏡先生,而說司馬徽,細心的讀者應該發現了吧。哈哈,對,都是司馬氏,且都是河南人,司馬徽是遷居荊州的,所以,他們很可能就是同族親戚,我們的「好好先生」這也是為了避免人家說他「舉賢唯親」吶!

事實上,司馬懿自小聰明大略,並非「無名之輩」,劉備怎會沒聽過司馬懿的大名呢。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為啥沒有提司馬懿呢?

這個提問的故事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劉備在參加劉表的襄陽官員大會時,遭到蔡瑁陷害追擊,馬躍檀溪,路過南漳縣時,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才知道了伏龍,鳳雛之名。如題,為啥水鏡先生給劉備介紹伏龍,鳳雛時,不提司馬懿呢?應該是這些原因:第一,水鏡先生司馬徽可能不熟悉司馬懿。這兩位雖然同姓司馬,但並非本家。因為司馬徽所在的南漳縣,距離諸葛亮當時隱居的隆中不遠,而諸葛亮與龐統等人關係密切,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水鏡先生因為相同的興

趣愛好,對這兩位很了解,而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距離比較遠,在那個時代,交通不方便,可能不認識司馬懿,所以只介紹了伏龍鳳雛,沒有提到司馬懿;第二,水鏡雖然認識,也知道司馬懿,但司馬懿已經加入曹操集團。建安六年(201)末到建安七年(202)初,司馬懿已經進入曹魏集團,不僅司馬懿自己,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也在這期間進入曹操集團供職;第三,司馬懿在曹操集團,因為誤會曹

操意思,曾經回家裝病好幾年時間,這一手連曹操都被騙過,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怕泄密,甚至還殺了一個丫鬟,水鏡就更不可能了解真相了;第四,司馬懿由於被曹操認為屬於崔琰,荀彧一派,加上那時曹操人材很多,司馬懿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擔任重要職務,直到建安二十年(215)討伐張魯時,才擔任主簿,那時司馬懿基本沒啥名氣,在建安十二年(207)時,司馬懿說不定還在裝病期間,水鏡怎麼能給劉備介紹這麼一位人物呢?(2:44)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字:圈子。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三國圈子特點。

1、圈子的「層次性」

圈子決定人脈,人脈又反過來決定圈子,圈子具有層次性。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同樣適合三國圈子。

同一層次的人(包括學識、見識、興趣、地位、家世等),往往才會結成一個圈子。而不同層次的人,一般很難結成一個穩定長久的圈子。

比如三國著名的荊州名士圈,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水鏡先生、劉備的第一任軍師徐庶等人都是這個圈子裡的人。比如江東的士族圈,大敗劉備的夷陵之戰的陸遜,就是江東大族陸家的一個代表人物。

2、圈子的「地域性 」

古代由於交通、信息等方面都不發達,所以一個圈子,也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名士們往往扎堆於一個地域性圈子。

一個地域的人,或地域近的人,由於經常見面,或往來居多,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就多,所以很容易形成一個圈子。

古人安土重遷,所以多數人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家族與家族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地域、口音、飲食習慣相同或相似,也容易拉近關係。

比如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多活躍在荊州,所以荊州名士圈,足以影響半個三國。

3、圈子的利益性

同一地域圈子裡的人,彼此之間往往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家族與家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往往會結成某種共同利益性團體。

(不一定都是物質利益,也有精神利益,老師以推薦高徒而驕傲,荊州圈以圈內出了孔明大才而驕傲等,除了物質,還有榮譽。)

比如聯姻,師生,結義兄弟,乾親等等,反正就是會產生各種關係,以維繫圈子穩定。圈子推薦人才,也是多會推薦自己熟知的人,或關係較近的人。不熟悉的人,對其才能、家世等,知之甚少,又叫人如何推薦?

比如三國的大帥哥諸葛亮,就娶了荊州大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據說當時就有「孔明娶醜女」之說。比如龐統,就是荊州泰斗級的大名士龐德公的侄子,而且龐統還是水鏡先生的好基友(至交好友)。

這些人都是存在共同圈子利益的,或姻親,或師生,過好友……

4、荊州名士圈外人:司馬懿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

司馬懿,河內溫縣人(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主要活動範圍一直在北方,與身在荊州圈子的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等人,不在一個圈子。

在古代不在一個圈子(或地域圈子),那麼彼此就沒有交集,或交集很少,彼此了解也會少,只限於知道對方名號或官職,其他更深的方面,則無從得知。

三國中,卧龍、鳳雛、水鏡的名號,都是龐德公起的名字。水鏡先生司馬徽,是荊州名士圈的領袖人物,最有名望的當屬龐統的叔叔龐德公。

荊州名士圈我們所熟知的有:龐德公、諸葛亮、水鏡先生司馬徽、龐統、徐庶(徐元直)、崔州平、石濤、孟建、韓嵩等人。

因以水鏡先生司馬徽 為代表的荊州名士圈,與北方的司馬懿,沒有什麼交集,也沒有利益關係,所以也就沒有推薦一說了。

【原創:峰子哥。歡迎關注 加留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