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對於構造地質學更是如此。


作為一名要考構造研究生的一名大四學生,看到這個問題就不請自來回答一波吧!言語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至於本人考構造的想法,純屬大二老師激發的一些大地構造情懷使然。

構造地質學一般都是大二才學的,是一門地質領域的基礎課。其實大學學的都比較淺,要想的高分容易,但是要想真正領悟還得出野外多觀察。

我想您應該是想得高分吧!但是如果您是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做出成果。我想應該要多讀論文,多出野外吧。由於本人也僅僅是一名本科生,所得知識也僅僅來源於書中或者掐指可數的幾次野外經歷和閱讀的幾篇文獻。因此對於後者並非我等所能妄議,因為每每想起那些大構造地質學家爬三山過五嶽,總是心懷憧憬之情。需要注意的是,但凡做出重大成果的構造地質學家都是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跑野外跑出來的。(還是比較贊同下面一位答主「先把理論知識學好,再出野外」的觀點的,當然其他幾位答主重視野外也不錯,這都是學好構造地質學的重要方面。畢竟做任何學問都是要知行合一嘛)。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您也是學生的話,我也願為學弟學妹盡一點綿薄之力。

如果想要得高分,首先要樹立背書的意識。雖然像構造這種看似應該是屬於偏於分析的課程,但是在本科階段的考試還是以原理解釋為主的,分析很少。就算是分析也是一些書上的圖或者一些老師拍的很簡單的圖讓你去分析它的構造和一些應力環境。(當然如果有些老師以論文的模式考你們,當然要另當別論)

在背書階段,首先要把整個書分為幾個單元(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也可以直接根據書中章節劃分)然後逐個理解,最後融會貫通。比如劃分為原生構造,褶皺,斷層,節理,應力分析,應變分析(對於應力應變章節,不建議背,當然也不會考背的題,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褶皺成因,節理成因,斷層成因,劈理,面理,線理火山岩的原生構造,變質岩區構造,以及實驗(極射赤平投影,節理玫瑰花圖,地質圖的讀圖等)以上主要是根據南京大學出版社的《構造地質學原理》的章節劃分的。這本書雖然很老,但是整個書的章節安排布置都很合理。如果您學的不是這本書,可以參考一下。(這本書好像只有南大本科使用)

前期對於這些構造可以先看它的特徵,中期理解應力應變章節的一些理論,這對於後期學習理解構造的成因有很大幫助。在這些基礎上,可以根據一些構造背景,將斷層,節理,褶皺,劈理,面理,線理結合起來。能夠做到這些,出野外學習方可達到知行合一,融匯貫通。

對於極射赤平投影以及節理玫瑰花圖一定要自己動手做幾遍,這些東西動手比背或者理解更重要,一定要多動手。

對於地質圖的讀圖(因為一般考試這方面會出一道大題,分值很大,需引起重視)。一定要按照老師上課所教的讀圖步驟一步一步來:

把地質圖的一般要素看完之後

1.畫出從老到新依次有哪幾套地層,

2.理清地層之間的接觸關係

3.根據角度不整合劃分出構造層

4.對每一個構造層里的褶皺,斷層構造進行分析,可以根據題目要求適當進行成因分析

5.寫出構造演化史。這裡在考前一定要自己多做幾套題,獨立的寫一寫。和老師多交流,把自己的描述多潤色。注意:一定要寫全面。因為一般丟分可能會在這方面丟一些分。

構造一般來說主要有名次解釋,判斷,填空,簡答,畫圖(極射赤平投影,節理玫瑰花圖),讀圖(地質圖)。

至於簡答題背誦要點,可以根據你們學校每年考的題或者老師所畫重點來看,這跟專業和學校有關。在此不多做贅述。當然,網上有很多資料,可以多參考。基本需要背誦的都是差不多的,請您自行解決。

總之,要想考好構造,是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它既不像古生物,岩石學這些記憶性的學科,也不像很多計算類學科。但是要學好構造,在理論學好的基礎上,野外的實踐是十分重要的。不知是否回答您的問題?_??


瀉藥。

構造地質學96分通過。

首先我覺得上來就談實踐出真知的大兄弟們絕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構造地質學在大二下學期,專業基礎課,這本來就是學科理論基礎,理論都沒學紮實,去野外對著岩石拍風景照嗎?

構造和大部分地質專業基礎課一樣,記憶的部分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張裂隙和剪裂隙的特徵這類肯定是要熟記在心的。但是構造的記憶可以建立在對地質體受力方式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解了應力橢球體,應變橢球體和不同受力方式對岩石產生的影響,後面的應用部分只需看一遍自然就可以明白原理,也不容易忘記。

至於實踐,還是等高分通過之後再去野外尋找相應的地質現象吧。祝學習順利。


不好意思,我也沒有學好構造地質學。不過大致說來,要帶著問題學,多看書,看多種書,看專著和雜誌,仔細觀察,仔細記錄,請教名專家,最後一條最重要。


和老師給的示例圖片和野外記錄結合起來,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