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紐約時報》一篇名為《基因編輯嬰兒: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告訴美國導師的》「Gene-Edited Babies: What a Chinese Scientist Told an American Mentor」的報道,深層地揭露了中國生物物理學家賀建奎和其導師斯坦福大學執教的生物物理學家奎克(Stephen Quake)的關係。

賀建奎因為在去年使用CRISPR技術對兩名女嬰進行了免疫 HIV 病毒的基因編輯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

(圖源:new york times)

作為曾經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賀建奎,他在斯坦福期間的導師奎克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儘管早前便聲稱「我與此事無關,也沒有參與其中,我對自己有很高的道德標準。」

但自從今年2月份賀建奎的基因嬰兒曝光之後,奎克便不得不開始接受斯坦福大學的調查。

周日,《紐約時報》曝光了他與賀建奎最後幾年的電子郵件往來。

這些電子郵件顯示,35歲的賀建奎向49歲的奎克通報了一些重要事件,其中包括這名女性懷孕生子。

報道顯示,賀建奎完成實驗之後曾經告知過奎克。

在其中一篇題目為「成功!」的郵件中,賀建奎用「不太標準」的英語寫道,「好消息!婦女懷孕了,基因組編輯成功了!」

「哇,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奎克博士回信說。「希望她能堅持到妊娠期結束……」

(奎克,左)

這些郵件還顯示,奎克建議賀建奎獲得中國機構的倫理批准,並將研究結果提交給同行評審的期刊進行審核。

他同意賀建奎提出的討論問題,比如何時公開發表自己的研究。

(圖源:business insider)

儘管這些往來郵件並沒有顯示奎克本人直接參与了這項工作,但它們確實包含了很多鼓勵的表達,比如「祝你好運!」等用語。

奎克對記者說,他在2016年8月的一次會議上曾經敦促賀建奎不要繼續這個項目,但這些2017年和2018年發出的電子郵件並沒有顯示出他這一方面的意圖。

人民網深圳11月26日電(呂紹剛、陳育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賀建奎

圖源:環球網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報道稱: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之後,關於這對雙胞胎的消息刷爆了微博。

基因編輯嬰兒,顧名思義,她們的基因是經過人為改編的,通過改變基因,她們一出生便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這個被改編的基因專業名詞是CCR5基因,CCR5基因,正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

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群裡面有約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說法援引自「人民網」)

也就是說,只要改變了CCR5基因,艾滋病毒便無法侵入人體細胞,人類或許便能夠不再受到艾滋病的侵害。

奎克博士是一位企業家,他的發明包括驗血,以檢測懷孕期間的唐氏綜合症,並避免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他是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博士資助的一個研究所的聯合主席。

他本人不做基因編輯,但是2016年訪問斯坦福時,賀建奎曾告訴他,他想成為第一個創造基因編輯嬰兒的人,奎克對此感到驚訝。

(圖源:dailymail)

奎克回憶道,「我說,『這是個糟糕的主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有點退縮,很明顯他沒有在聽我說話。」

奎克博士改變了策略,他告訴賀建奎,「你想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那麼你需要正確地做這件事,對相關人員和這個領域給予適當的尊重。」

他建議道,這意味著要獲得相當於美國機構審查委員會(簡稱i.r.b.s.)的倫理批准,還要獲得參與其中的夫婦的知情同意,並且只編輯基因以滿足嚴重的醫療需求。

(圖源:national post)

「我不認為這是他會認真做的事情,」奎克說。他補充說,他認為,如果賀建奎尋求倫理上的認可,但遭到拒絕,「他可能會停止。」

不久之後,賀建奎發電子郵件說:「我會接受你的建議,在我們著手研究第一個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嬰兒之前,先獲得當地倫理的批准。請保密。」

2017年6月,綽號JK的賀建奎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了一份文件,稱醫院倫理委員會已經批准了他的提議。

賀建奎還在文件中吹噓,他的計劃可以與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相提並論。

奎克博士在採訪中說。「如果我在與賀建奎的合作中有任何不當行為的跡象,我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處理。我想我會非常積極地告訴人們這件事。」

再後來的一切我們都看到了。

無論他們之間是合作關係還是奎克並不知情,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意味著在現實中,這些問題被一一拋上了檯面等待回答。

基因編輯相當於自殺式進化?

看似安全背後藏有隱患嗎?

目前還無從知曉,只知道11月26日這一天,改變了人類是必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