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各大醫療諮詢機構開始對這一年的醫療行業的情況進行年終總結分析,並對2019年的發展做出預測。2018年的醫療行業可謂是熱鬧非凡,不同領域的社會資本的進入、人工智慧的強勢興起、醫療器械和醫藥也不甘落後。那麼,2019年的醫療行業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4+7帶量採購在2019年第三季度見成效

「4+7帶量採購」絕對是2018年年底最熱議的話題之一。藥品的帶量採購可以說是國家醫保局摸索經驗的一次嘗試。帶量採購在上海試點展開,中標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達到了預期目標。醫保局系統掌握新模式後,各地就會陸續開始複製。但是,由於中標藥品的配送、醫院使用量的監控、藥品質量管控等磨合期大概需要半年,所以,帶量採購效果究竟如何,還是要看2019年的準確結果。

趨勢二:醫藥推廣展開困難,從業人員可能失業

帶量採購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絕對是對現在的營銷模式的強烈衝擊,將會顛覆性的改變現有的營銷模式,導致在2019年,醫藥營銷施展無門,從業人員可能會大批量失業。

預計在2019年,能有發展空間和機會的是專業醫藥代表。所謂專業醫藥代表指的是,能給醫生提供更多學術、職業規劃等方面幫助的。同時,隨著備案制和接待制的普遍推開,醫藥代表的口碑,會得到積極的輿論傳播,形象逐漸陽光、正面將從2019年開始轉變。

趨勢三:中小葯企、藥商被併購停滯,中小葯企、藥商替巨頭打工

一方面,大型葯企、藥商的資金出現緊張;另一個原因是市場上優質資產稀缺,中小葯企、藥商在現階段,估值大幅縮水。兩個原因導致醫藥行業的併購會放緩、停滯。2019年,中小葯企、藥商被併購的機會越來越少,替大型葯企打工會比較普遍。

趨勢四:一致性評價集齊三家或者增至五家

從國家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做一致性評價的出發點看,「集滿三家」只是階段性的行政手段。

隨著明年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同通用名、同規格的產品越來越多,這個限制應該會鬆動,甚至不排除放寬到「集滿五家」,從而保證過評藥品的平等競爭。

此外,帶量採購競標的模式,也需要更多過評藥品參與,刺激葯企拿出更大的誠意。假以時日,過評藥品越來越多,「集滿若干家家,優先採購使用」的政策達到目的後,也就圓滿結束。

趨勢五:葯企必須要重視研發和質量,嚴控營銷

製藥企業在眾人看來就是賣葯給醫院和藥店的,所以,大部分的製藥企業在營銷的投入巨大。由於營銷驅動,葯企研發投入和營銷投入懸殊巨大,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事。葯企如果只注重營銷和不管研發,不僅不能創新,質量也可能得不到保障。

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任何一個行業的企業,都要靠優質產品和新產品才能長盛不衰,葯企也應該如此。2019年,在帶量採購的推動之下,醫藥企業應該專註與質量、成本控制和研發。

趨勢六:2019年的DTP 、院邊店是一塊「可口的肥肉」

近年來為了推進處方葯外流,DTP藥房、院邊店成了無論是醫院、藥店還是製藥企業都盯著的「肥肉」,DTP、院邊店也是醫藥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

由於醫改目前要解決的整個醫療生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的大事,暫時還顧不上這種非主流的擦邊球。所以,在2019年,醫生灰色收入銳減會持續一年、甚至更長,相應的DTP、院邊店,明年會有更多的空間。

總結

即將告別2018年的醫療行業,2019年的醫療行業相信也不會停止發展的腳步,畢竟,深化醫療改革靠的是各行各業的努力。對於2019年行業的發展預測還有哪些看法?希望廣大醫療行業的專家朋友們在留言區盡情發表言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