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近年治理了不少罕見病例。

治療罕見病甚具挑戰性,全中國擁十三億人口,罕見病例相對較多,港大深圳醫院近年積極發展治療罕見病的技術,其中成骨不全(俗稱玻璃骨)的個案,醫院一年可處理二百至三百宗病症,更成立「南中國成骨不全治療中心」,未來冀可推動「大病要往深圳」醫療的方向。另外,醫院兒科服務採取全預約制度,將藥房、母嬰室等設在同一位置,不但減少輪候時間,亦毋須家長與小朋友在醫院四處走。

大深圳醫院近年積極發展治療罕見病的技術。 資料圖片

港大深圳醫院兒科顧問醫生陳健良(見圖)接受訪問時表示,由於醫院面積廣大,院方特意在兒科門診設置獨立的藥房、收費部、母嬰室等,讓家長毋須疲於奔命,以免與子女走失,加上兒科採取全預約機制,有助減少病人輪候時間,門診部設約十位醫生,每名病人約有十分鐘的診候時間,部分複雜病情可長約二十分鐘。

港大深圳醫院兒科顧問醫生陳健良。

陳健良表示,內地近年不少複雜病症會到港大深圳醫院求醫,每年數目多達至三百至四百宗,北京、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個案,亦會前往港大深圳醫院求醫,有助提升醫護人員技術,對醫學研究甚有幫助:「有些是病人之間互相介紹,亦有教授是腫瘤科知名專家,其他醫生知道他是專家,便會介紹病人過來。」

陳健良表示,內地近年不少複雜病症會到港大深圳醫院求醫,每年數目多達至三百至四百宗。 資料圖片

院長盧寵茂認為,在內地發展罕見病治療具有優勢;「要進行醫學研究,病例要夠多;要進行基因研究,要有血液樣本,這些都是很難過境。」他以成骨不全(俗稱玻璃骨)為例,本港每年僅約有一至兩宗新個案,難以讓醫生對病例熟悉,也只能拿着書本去學習。

院長盧寵茂認為,在內地發展罕見病治療具有優勢。 資料圖片

相反,港大深圳醫院一年處理玻璃骨的案例多達二百至三百宗,甚至近年成立「南中國成骨不全治療中心」,集中治療其他地區的玻璃骨個案,不論對教學培訓、病人治療、科研發展也有幫助。

港大深圳醫院一年處理玻璃骨的案例多達二百至三百宗,近年成立「南中國成骨不全治療中心」。 資料圖片

盧寵茂認為,過去深圳提倡醫療目標「大病不出深圳」,隨着醫療技術不斷發展,日後更可發展「大病要往深圳」醫療的方向,吸納複雜病症,以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

盧寵茂認為,日後可發展「大病要往深圳」,吸納複雜病症,以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 資料圖片

另外,內地看病模式過去以醫院為本,不論大小二事自行選擇專科求醫。港大深圳醫院顧問醫生陳志遠表示,醫院致力灌輸內地市民全科的概念,提出「先全科,後專科」的模式,藉此準確診斷病人的情況,未來醫院更會發展社區門診部,在醫院外設立多點執業,冀可改善全市的整體健康。陳志遠亦提到,醫院採取全預約制度,讓每位病人享多達十五分鐘的診症時間,時間遠高於本港門診,認為有關做法值得香港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