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德國公司攜手合作。

為協助業界應用智能技術作高端生產,加速再工業化發展,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合作成立「科創中心」,教本港公司如何「由富士康變成蘋果」。中心十月開幕至今引來逾二十家企業大感興趣,除製造行業外亦有大型銀行等服務行業公司有興趣洽商。有傳統廚具生產公司經中心培訓後,發現廚具物件未能解決用家需求,因此計劃建立平臺,教導消費者安排煮食流程。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合作成立「科創中心」。 資料圖片

生產力局副總裁(企業拓展)黎少斌指出,科創中心的成立是要幫助本地企業由代工生產(OEM)轉型作自有品牌生產(OBM),提供會員制研討活動,另有顧問一對一培訓服務,引導企業由客人「痛點」開始想像、設計、製作原型,以至邀請用家測試。上述過程可能重複多次不斷完善產品,建議參加團隊由八至九人組成,培訓期最少一個月。

黎少斌透露,開幕至今不足一個月,現時暫有個位數字的企業加入,而科創中心服務對象不僅限於製造業:「我認為工業4.0更好的譯名應是行業4.0,不同行業都可利用此過程提供創新服務,現時就有某大銀行正積極聯絡局方想參與培訓,我們將安排高層先試航。」

(左起)德國亞琛科創中心創新經理Patrick Kabasci、生產力局副總裁(企業拓展)黎少斌、宏利五金塑膠製品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超紅。

首批參與中心培訓的宏利五金塑膠製品廠,原是傳統代工生產的廚具廠商,十年前起開始自行發展OBM業務,如設計有溫度計與時間計的鍋。董事總經理陳超紅指,公司以往的產品開發侷限於在現有產品上添加新元素,九月起接受科創中心新一套截然不同的模式設計。

陳超紅又透露,訓練過程較市場導向,中心更找來九位有不同煮食經驗人士試用,發現較多人不懂掌握煮食時間及流程,而硬件未能解決此問題,最後索性跳出廚具研發。現時公司準備投入六位數字開發新平臺,未來逐步將生產綫作智能升級,完全取替代工業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