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在跨境支付的藍海領域中展開了競爭。

今年2月,日本摩根大通宣佈正式推出JPMC,用於企業間的資金流動。一個月後,IBM宣佈推出支付網絡World Wire,將爲72國47種貨幣44種銀行終端提供服務。

其實,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間的“競備賽”持續已久。不僅是在跨境支付領域,在區塊鏈領域也是如此,銀行的探索自然不甘落後。

諮詢機構麥肯錫曾稱:區塊鏈將成爲銀行遊戲規則的“顛覆者”。將徹底顛覆銀行的底層技術和基礎設施,並帶來商業模式上的變革。

在顛覆與自我改革之間,傳統銀行選擇與自己的顛覆者擁抱。

然而,細究銀行的區塊鏈應用案例,積極擁抱的表象下似乎有些“貌合神離”。銀行對待區塊鏈的態度,與其對待所有科技創新的態度如出一轍,或許更爲謹慎。

不敢輕易觸及核心業務

雖然不斷傳出有銀行正在推進區塊鏈項目,但大都不涉及其核心存貸款業務。

鋅鏈接瞭解到,截至目前,聲稱在區塊鏈領域有落地應用的銀行已不少,正在積極進行區塊鏈探索的更是不勝枚舉。自2016年起,以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大行爲首的銀行在跨境支付、票據、融資、結算、數字積分、資產託管、BaaS等領域落地應用。但從實際項目上看,涉及核心業務的應用仍是少數。

與區塊鏈背對背擁抱,銀行的顧慮是什麼?

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

並非所有的銀行業務都需要區塊鏈,不過,即便在一些特性契合的業務上,銀行也是顧慮重重。

四方精創研發中心負責人王超告訴鋅鏈接,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於系統成熟度的要求極高,在高頻交易場景下,區塊鏈性能是一個主要瓶頸,相比傳統中心化處理模式並沒有優勢。更勿論區塊鏈的分佈式架構,這需要多方協調共同管理,而權限的粒度不夠精細也增加了區塊鏈治理的難度。

此外,區塊鏈系統與現有系統的兼容性問題,以及開發、運維的成本與難度,也讓銀行猶豫不前。

跨機構協作,涉及數據隱私安全: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告訴鋅鏈接,2017年,中國銀聯曾開發落地了一款基於區塊鏈的跨行積分系統,該項目已經通過POC測試並且交付,卻最終不了了之。

上線之時,銀聯數據研發部負責新技術研究的副總工程師李濤曾肯定了區塊鏈可以解決跨行積分共享問題,“相較於傳統的集中式數據庫而言,區塊鏈具有信息透明、數據防篡改等優勢,因而其在一些多方協作、信息不對稱的場景中大有用武之地。”

那麼,爲何該系統後續不見推廣商用?

據該內部人士推測,除了技術原因,或許還與內部決策有關。

從業務層面考慮,跨行積分共享無法迴避同業間的數據共享問題,數據關乎銀行核心利益,銀行不會輕易拱手示人。

而且,分佈式數據庫的多方協作特性需要數據共享,這涉及數據隱私安全問題。針對數據安全的隱私計算等解決方案目前仍在技術攻關階段。

政策不明朗,合規問題堪憂:

在國內,只要是正規機構,在任何場合均絕口不談數字貨幣,即便是對盡在區塊鏈體系中流通的“通證”,行業也是保持謹慎態度。

據普華永道《2018年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對於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受訪企業最關心是合規風險。

而國外,不少銀行正在積極進行基於數字貨幣的支付探索。埃哲森在對銀行家調研事發現,90%銀行表示正在積極進行數字貨幣探索。

2017年,瑞銀聯合6家銀行機構發行 “多功能結算幣”,擬用於在區塊鏈上結算金融交易;2018年,三菱日聯宣佈將於2019年測試數字貨幣……今年,摩根大通發佈JPMC之後,銀行的數字貨幣呼聲更是見漲。

但在絕口不談“幣”的國內,這一切似乎還很遙遠。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專門研究小組,以論證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然而直至今日,仍然沒有確切消息。

不少機構寄希望於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金丘科技戰略發展部副總裁劉明瑞告訴鋅鏈接,央行數字貨幣是數字化的法幣,它的發行並不意味者數字貨幣合法化,不過這對於銀行業的合規探索起着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創新總是自上而下”的金融業,這意味着新交易結算介質的可能性。

守住奶酪,傳統銀行積極探索區塊鏈

銀行正在承擔金融之外的更多職能。從傳統的網點,到網銀,到移動端,再到現在的體驗服務,或自發或被迫,傳統銀行在不斷地被潮流推着走。

隨着牌照公示日期漸行漸近,虛擬銀行的呼聲也漸漲。香港即將迎來虛擬銀行,它被認爲在香港市場是具有顛覆性的。然而,知情媒體透露,騰訊、阿里、小米、衆安悉數在列。從牌照名單來看,許多傳統銀行或許再跟不上步伐,他們會成爲被顛覆的一員麼?

在內地,“虛擬銀行”即“互聯網銀行”,以微衆銀行、網商銀行等爲首。作爲第一家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微衆或許又將成爲第一家“區塊鏈”銀行。如今,ABCD(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已成爲微衆的四大要素。

據普華永道報告顯示,區塊鏈技術可被應用在不同的銀行業務,從支付結算,到票據流轉和供應鏈金融,到更復雜的證券發行與交易等各核心業務領域。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收益將惠及所有的交易參與方,包括銀行、銀行客戶、銀行的合作方。目前金融服務各流程環節存在的效率瓶頸、交易時滯、欺詐和操作風險等痛點。

其實,銀行承載的是金融功能是不會被改變的,變化的是承載的介質與服務的形式。

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與金融機構合作,一向謹慎的傳統銀行或許需要更快的響應與更開放的姿態,才能守住“奶酪”,不至於在區塊鏈引領的新一輪變革中成爲“被顛覆者”。

文:海寧

編輯:鄧龍、王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