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論文的寫作與項目的實現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探討表達某種自然現象?還是為了完成某種要求?比如是為了探討生命是什麼?還是實現人生的價值?


如果以功利為標準,一定要解決現實中的某種問題,或者要求提高生產力,那很多科研是沒有意義的。

比方說我以前研究的東西。

我是研究啥的呢?裝逼的時候,我會講我是研究生物物理學的,講細一點,是生物聲學。但如果換成是人話,那我研究的是鳥叫。嗯,沒錯,就是鳥類的叫聲。而且即使在研究鳥類叫聲的人中,我搞的都很冷僻,我研究的是鳥類的方言

這個事兒是這樣的。鳥類和我們人類一樣,會通過發聲來傳遞一些信息。尤其是在繁殖季,雄鳥唱歌大多會傳遞兩類信息:1 「嗨,姑娘們,這兒有個帥哥快來啊!」2 「那邊那個男的,你滾遠點,不要進我的地盤,老子特彆強!」雖然傳遞的信息類似,但不同的鳥叫有不一樣的叫聲,並能通過這個來識別彼此。也就是說,各種鳥類,有不一樣的「語言」。

那麼,同一種鳥類的「語言」一樣嗎?候鳥因為到處遷徙,同物種不同種群之間的叫聲差別不大。但留鳥不一樣,各個種群之間的交流要少得多,因此在叫聲會有差別。

白頭鵯。

我研究的鳥叫白頭鵯,或者叫白頭翁,是中國南方極常見的鳥類,現在似乎也在往北擴散。白頭鵯的叫聲分成三類:鳴唱(songs)、鳴叫(calls)和警戒叫聲(warning call)。其中,鳴唱可以理解為一段長語句,它由若干個音節組成,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鳥類的鳴唱較為固定,形成類似於「語法」的規律,這就是我們研究鳥類方言的主要目標。

咋研究呢,我們會把不同地區同種、近緣種的叫聲錄下來,然後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分析「語法」,看差別有多大;還會用大喇叭把這種叫聲播放給受測試鳥類來聽,看看它們的反應,這叫回放實驗。所以呢,做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常常會像個痴漢一樣舉著常常的定向話筒在宿舍區錄聲音(白頭鵯親人,在大學宿舍區最好找了)……

最終的研究結果,是在我們研究的幾省範圍內,同亞種、不同亞種的白頭鵯都能識別彼此,順帶還發現台灣的台灣鵯,也能被大陸的白頭鵯識別,而且識別的程度和反應和識別其他白頭鵯的差不多。這個可以作為台灣鵯未必能從白頭鵯中分出來的一個旁證。

按照不同證據,得出的白頭鵯四個亞種和台灣鵯的分類關係。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如果認為台灣鵯是獨立物種,那白頭鵯就是個並系群。

這個研究有什麼用呢?往大了講,這在鳥類研究當中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工具,能夠用來探尋各種鳥類的地理分布、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確實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但是,這個研究並不能直接增加生產力,也很難在研究過程中派生出來一些解決某種問題的技術——我們常用的錄音回放技術,被偷獵者拿來當鳥媒吸引鳥類,這特么算是鳥類鳴聲研究派生出來最直接的運用了,你說諷刺不諷刺……

這樣的研究就沒有意義了嗎?

往小了說,這樣的研究滿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也養活了一些科研人員。往大了說,這樣的研究照樣拓展了人類的知識邊界,並且維持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人類社會需要這種好奇心旺盛的氛圍,才可以向前進步。

不過,我也一直幻想著,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發現一顆有生命的行星。這樣一來,我們這些泛博物學的學科就會迎來再一次的黃金時期。


往高了說願意在某一個狹小的領域推進人類的知識邊界。

往低了說需要科研的成果來評職稱掙錢養家。

對於我來說,科研是為了熱愛。

雖然偶爾枯燥,偶爾想砸電腦,但是絕大部分時間很有意思。

和一幫聰明人一起發現沒人知道的事情,這不夠有趣嗎~


謝邀。作為一個想讀博士的本科生,前來佔個坑,簡單說下自己目前的想法,並希望可以在之後不斷補充和更新。(心理學專業背景)

科研是為了發現並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長期參加導師實驗室的組會讓我最受熏陶的是他日常的靈魂拷問:「你的研究問題是什麼?」我一直以為問題是一個研究中很自然的部分,但確實並不是每個研究都在回答問題(嚴格來說也許是好問題)。有的研究只是在檢驗估計會有關聯的變數之間的關係從而去構造一篇能夠發表的文章,有的研究只是在按著前人的路子走下去(A做了a1,a2但還沒做a3所以我做一下),這些研究常常會被導師稱為「無病呻吟」。我相信真正的科研是為了發現並分析在生活、社會或是某個領域內實際存在而尚未解決、或尚未發現、或已有的解釋存在問題的問題,並且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去嘗試著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呼籲更多人來解決這個問題。當解決這個問題的證據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該問題的研究者們可以達成一個暫時性的共識,並對應用行業、社會發展、每個個體產生幫助或影響。

科研是為了獲得樂趣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科研也是一份工作,如果說解決問題是這份工作的職責和對社會的價值,那麼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的樂趣和自我價值應當是選擇這份工作的人的動機和幸福感的來源。我不敢說自己算是真正參與了科研工作,但是目前為止對科研的接觸讓我體會到了這種感覺。拓展知識邊界、分析解決問題像是一種智力的挑戰,給我一種在挑戰中進步的快樂,偶爾會有接近心流(flow)的體會;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讓我體會到一種「開腦洞」的樂趣;意識到也許自己將來可以做出對某些人有幫助的研究,並且這種幫助是從知識層面改變他人的,讓我感到自我實現的價值感。

雖然好像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但還是希望自己可以走上科研這條莫名其妙就開始嚮往的路,並且在以後不斷更新這條答案。


改編自我之前的一個回答。

我們先把為了養家糊口水論文的行為從科研里拿出去。

不管是為了實際應用還是探索自然,科研就是解謎。區別就在於這個迷的側重點,有的應用導向更明顯有的是好奇心導向更明顯。

就以儲能為例,應用為導向大概就是這個流程。某國家領導人問智庫,巴黎氣候會談我們打算承諾減排百分之三十,有什麼方案嗎?智庫建議說增加新能源發電(建議用愛發電的已經發配給台灣省省長當顧問了)。領導於是批示能源部發改委,研究個方案去增加新能源發電。相關部門就拿出了產業政策,最直接的肯定是加大新能源上網補貼,所謂補貼一時爽一直補貼一直爽。任務具體到了國家電網甘肅分公司,總經理面露難色,風電不穩定啊,這要是大規模離線怎麼辦?於是反饋總公司,總公司能解決的就是加大省級網路調度調峰,萬一甘肅風電離線了拿山西的坑口電補上,怎麼樣搞省級電網智能調峰,就是一個科研課題,分解下去,搞控制的搞AI的搞感測器的搞強電的通通都開始了解謎。

但每年棄風三四百億的風一是浪費二是打擊了投資人信心,畢竟大家投錢還是為了站著把錢掙了,天天求爺爺告奶奶的弄上網指標的也太心酸點了,還不如屯點茅台把錢掙了。沒有大量新進投資,完成不了減排指標。又反饋上去,能源部發改委科技部基金委研究一番,決定拍板得上儲能,一通調研,現在儲能能不能用,還是差點,安全性,壽命,成本都有差距。於是各路人馬都開始搞科研,我就簡單說說電化學儲能這塊。

鋰電池的問題可能就是成本,安全性,壽命。科研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後可能會細化到隔膜裡面怎麼弄進去陶瓷防枝晶但是不降低導電率。

液流電池的問題就是成本,能量密度。全釩液流電池成本太高,想試試別的液流電池。你看錳鈦液流電池可好?價格便宜量又大,一份炒麵就吃撐,呃,不,劃掉,有點餓說順嘴了。但這裡面問題很多,例如錳氧化還原電動勢太高,工作沒一年,碳電極先氧化了。三價錳不穩定,歧化成二氧化錳堵了流場。這個時候就需要材料學家,開發類似於DSA電極的二氧化鈦塗覆電極,配位化學家來,尋找添加劑配位穩定三價錳。

這就是實際相關科研為了什麼,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領導人講話稿里的一句話一個目標,最後一杆子插到配位化學家尋找的配位體上,感覺有點像收尾相接的命運之蛇。

至於這個謎是為了好奇心就見到了,我就是好奇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這種本初的好奇心足夠你自覺自愿997了,快感根本停不下來。


人類工作的一種。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是「掏糞是為了什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