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我知乎回答的排版都不怎麼樣,比較簡陋,就簡單與提問題的人和邀請我回答的人簡單聊一下我的想法,湊合著看一下,下面是正文。

看到問題的想了一下,電影暫時想不出來哪一部對我影響非常大,不過看到書,我心裡就突然想起了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

故事的梗概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說的非常好,簡潔明瞭,我就不複述了。

當時看的時候,我出現最多的情緒是驚訝和恐懼。

葛薇龍一開始投奔她那個和家裡基本斷絕來往但很有錢的姑媽是為了想留在香港繼續自己的學業,然而卻在物慾的沖刷下,不僅放棄了學業,最後成為了幾乎和妓女一樣的存在。小說篇幅不長,但葛薇龍前後轉變卻非常自然,好像她本來就會發展成這個樣子一樣。姑媽接納了葛薇龍,葛薇龍也順理成章的住進了姑媽的家裡,不過姑媽不是做慈善,她真正的想法是看中了葛薇龍的年輕想讓她替自己籠絡住對自己漸漸不感興趣的男人,縱使這過程中有了姑媽的誘惑,但是真正放棄了一切主導權的是葛薇龍自己。一個人對物慾的渴望,多麼可怕,到最後走入歧途,這裡寫的不是迷失自我,因為我看的時候我感覺得到葛薇龍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相比於做孤獨求學的女學生或者返回上海和父母在一起忍受充滿戰亂的生活,她更喜歡不缺錢花、不缺漂亮衣服穿、不缺仰慕她年輕美麗的身體並願意花心思去討好她的男人、不缺充滿艷羨的眼神的生活。這裡的「歧途」是一種相對的狀態,畢竟葛薇龍要這樣的生活,是她自己的選擇,別人無權干涉或評判,但是我覺得好可惜,青春的花期非常短,葛薇龍的姑媽尚且到中年就已籠絡不住男人,葛薇龍沒有她姑媽的根基和手段,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她姑媽那樣到半老徐娘的時候去誘惑一個像她那樣的女孩子,等到她再也籠絡不住男人,就失去了她的價值,我想,如果那時候葛薇龍還是想活下去,她可能會變成非常下等的娼妓,出賣肉體僅能維持生存。也許葛薇龍覺得清淡過一生太無趣,所以選擇做煙花,絢爛過一陣便落下,一半是煙花鮮艷的標籤紙一半燒成黑焦,和灰塵作伴,在地上待一段時間後被人掃進垃圾桶從此再無人問津。

有點困了,明天如果有時間再寫完。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寄宿學校》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美國往事》

《花樣年華》

《千與千尋》

《三塊廣告牌》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大逃殺》

《一天》

書:《殺死一隻知更鳥》

《過於喧囂的孤獨》

《木心文學回憶錄》

《百年孤獨》

《相約星期二》

《放風箏的人》

《午後曳航》

《小王子》

《看不見的城市》

《給櫻桃以性別》


近日電影有《完美的世界》

書有《霍亂時期的愛情》


《超從容的時間管理術》,再多的技巧,找不到本質,就會事倍功半。


超脫,平凡的世界,活著


平凡的世界

王小波的雜文讓我對美還有人生目標的看法有了不同的理解 還有最近看的《月亮和六便士》

《三體》打開新世界大門吧

電影的話看的不多 印象深刻的就是《松子的一生》《情書》《哈爾的移動城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