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其中,戶籍制度的放開成爲備受關注的重點之一。

  《重點任務》提出,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羣體落戶限制。

  對於超大特大城市,則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超大特大城市落戶要精簡積分項目

  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爲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爲五類七檔。

  其中,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爲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爲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爲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爲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爲超大城市。

  按照上述劃分標準,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爲超大城市,重慶、武漢、南京、天津、成都等均爲特大城市。

  對於超大特大城市的戶籍,過去往往是嚴控

  但去年發改委發佈的《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則指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區分城區、新區和所轄市縣,制定差別化落戶條件,探索搭建區域間轉積分和轉戶籍通道。

  而此次更是釋放了“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等利好信號。

  實際上,基於吸引人才等因素,近期很多超大特大城市已在放開落戶要求方面進行探索。今年1月,廣州放寬引進人才入戶的年齡限制,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從35、40、45週歲調整到40、45、50週歲。

  今年2月,深圳市印發《深圳市在職人才引進和落戶“秒批”工作方案》,全面實現4種人才“秒批”引進。不過,相比而言,北京、上海兩地一直以來落戶條件較爲嚴格。此外,北京常住人口連續兩年下降也一度引發強烈關注。

  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爲2154.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6.5萬人。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數量同比減少2.2萬人,北京市常住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

  北京市1978-2017年常住人口(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對於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存量人才的戶籍問題。與一些城區人口在300萬—500萬的城市通過放寬落戶條件來吸引人才不同,北京和上海已經有了大量的人力湧入,其中一些人是高素質人才或有很強的技能,這些優秀的人才需要一個常住的保障條件。

  對此類問題,《重點任務》也提出,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無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推動產業和人口向一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

  允許租賃房屋的常住人口落戶

  《重點任務》還全面取消了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羣體落戶限制。這也意味着,有些大城市落戶的條件將被放寬。其實,對大城市的落戶,去年就已經有所要求。

  《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顯示,大城市對參加城鎮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5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實行積分落戶,有條件城市要進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中實行積分落戶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權重,鼓勵取消年度落戶數量限制。

  《重點任務》提出,大城市要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要素集聚、高端服務和科技創新能力,發揮規模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產業支撐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