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常識,可大多數人並沒有很好地應用在投資領域。例如,我們都知道將水果低溫保鮮,也為名貴紅酒配備恆溫酒櫃。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購買力也是一種需要時刻保鮮的「物品」。

做事也好,投資也好,長期勝出的是見識。如果沒有充分理解購買力,或者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問題,所謂財富管理,是徒勞的。

01不理解購買力,財富管理是徒勞

購買力沒有實體,看不見摸不著。它只能依附在鈔票、資產等多種形態中。正是因為這種虛無,才產生了各種錯覺和悲劇。

悲劇曾經發生過:蘇聯解體時,盧布對美元貶值近200倍,蘇聯舊時代的富人們攥著大把盧布,卻失去了未來。而悲劇也正在發生,原本的資源大國委內瑞拉,貨幣近4年貶值99.7%,全國人生活陷入極度貧困。我們的一生,始終重要的就是,保存購買力:換掉購買力急劇貶值的資產或(貨幣),購入購買力穩定「保鮮」的資產或(貨幣)。為什麼國際市場一旦產生大波動,美金、日元會開始上漲,那就是購買力避險。水果會腐爛,是因為溫度在持續的消耗「新鮮」。你的購買力會貶值,因為通貨膨脹每年、持續的喫掉你的財富。

委內瑞拉和蘇聯,因為貶值的太極端,人們可以意識到。可現實中最可怕的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如果某個國家購買力的縮水沒有那麼極端,但每年都6-8%,長期積累下來也是巨大消耗。身處這個環境的民眾,漸漸發現自己似乎生活水平下降了,但又想不通為什麼。

如果能夠長距離的看數據,一切就清晰很多。

02為什麼人民幣賺10%不如美金賺5%

基於下圖(世界銀行數據),人民幣、美金通貨膨脹率,我曾經寫過一篇直白的文章:為什麼人民幣賺10%不如美金賺5%。此文陰差陽錯得到「厚愛」,各公號把內容裁剪拼接,變成形形色色可疑的軟廣。

我曾經問一個投資人,如果銀行1年定期存款給10%,你覺得滿意麼。他說:保本、短期還這麼高自然是挺滿意的。這個定期存款利息銀行真的給過,那就是在1994年,而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1994年通貨膨脹的官方數字是20.6%;10%-20.6%=-10.6%;

賬面收益率-通貨膨脹=負收益。

這就是隱藏在購買力背後的迷宮,一個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看透的東西。不只是普通人,我聽到很多財經媒體還在每天講,人民幣高收益,其實反映了金融常識的缺乏。因為經濟高通脹,購買力縮水快,整個社會纔有高利率做補償,如果你在辛巴威放一筆貸款,年化利息低於14000%(百分之一萬四)都是虧損的。(基於2018年4月,委內瑞拉通貨膨脹率13779%);那反過來看,美國常年通脹維持在1-2%左右,美元複利5-6%的收益已相當不錯,保存了購買力。很多國內投資人對於收益率執迷。這自然是中國放水十年帶來的最大錯覺之一。不妨直言,只講收益率,那是用自以為「最聰明」的方式糊塗著。

03投機在國內,保值在海外

自2014年開始,我始終建議「投機在國內,保值在海外」,這是對中美兩國不同的制度特質,所做出的建議。

北大周其仁教授總結,中國過往十年,是放水十年,「水大魚大、水混魚雜」。我自己的感受是:國內現在,處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每個人都在拼靈活、扳手腕,而賺錢,是最高的道德指數。因為不趕緊賺錢,根本趕不上M2鈔票的增值速度。生活水平被遠遠甩在時代背後,所以國內有很多用「時代拋棄你」做標題的討厭文章,但它反映了集體的社會恐懼。

上圖來自世界銀行,對廣義貨幣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起點相同,但貨幣量的差異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做外匯管制,匯率將會拉大。因此,所有國民財富的守護,關鍵點就在保「7」。當我在北京和香港分別講座,感受完全不同。北京放眼望去總是有很多工地,你可以抱怨烏煙瘴氣,但另一種解讀是,有活力,有機會。中國就是一個大α 阿爾法,贏家將收穫巨大財富,輸家自然會很慘。因為投資中的α ,本身是一種零和博弈。香港、日本或美國,很少看到批量動工的項目,格局已定,規則已經明確,大家要做的是,資產配置,獲取正常β收益。投資中的β,就是放棄超越市場,追求穩定跟隨市場的增長。所以,「投機在國內,保值在海外」,你沒有放棄任何地方,反而擁有全世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