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紀念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很多年,年紀大了,就想告老還鄉了。回老家的時候,正是臘月,寒風刺骨,河水也結了冰。走在路上,他看到許多窮人,面黃肌瘦,衣衫襤褸。許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手也凍爛了,張仲景看在眼裡,心裡非常難受。

張仲景剛到家,求醫的人絡繹不絕。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鄉紳名流,圍著張仲景,要他治病。可張仲景心裡惦記著窮苦百姓。冬至那天,他讓徒弟們替他在家行醫。

張仲景自己來到南陽郊外的一塊空地上,搭起棚子,盤起大鍋,放入羊肉、辣椒和中藥,加入井水,點燃木材,熬起預防凍傷的中藥。等熬好後,把羊肉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食物,取名「嬌耳」。"嬌耳"另外煮熟。張仲景免費給窮人們一大碗中藥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熱乎乎,凍傷好了。張仲景從冬至這一天起,一直治到年三十,熱心為窮人 治病。人們把這葯叫「祛寒嬌耳湯」。

後來,人們仿照「祛寒嬌耳湯」中的「嬌耳」,做成食品「餃耳」,有人稱它為「餃子」,也有人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

再後來,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

於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全國各地的百姓忙著包餃子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