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張理國】

泰國簽證費用調整爭議,在泰方急轉彎下回到原點,但已點出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盲點,除了單向讓利,沒有突破性作法,對於南向國家未給予臺灣互惠,執政團隊更是「零對策」,在迷信觀光人數代表一切的情況下,免簽變成唯一的提款機。

蔡政府疏離兩岸關係,力推新南向,偏偏政策上路至今拿不出像樣的成績單,難怪去年底監察院巡查行政院後,監委江綺雯會批評,政府新南向政策定位不清,來臺投資國家金額更創下近5年新低。

為推動新南向,蔡政府摸索2年,最近拋出推動新南向產業鏈,成立3大國家級投資公司的構想,其中包括「工(產)業國際投資公司」、「農業投資公司」、及擴大「海外投資開發公司(OIDC)的規模;但相關進展民眾不得而知,新南向政策的內涵,民眾依舊看不到具體成效。

一套完整的對外發展政策,是全面性的發展,不能只靠新二代返鄉互動來拉抬、或僅推動新南向語言教學就交待了事,對於相關國家包括政治、經貿、文化多元層面都要有具體作法。遺憾的是,新南向政策在蔡政府操盤下,似乎只能淺碟的靠觀光人數來拉抬,手段上一廂情願式的免簽當然是最 但即使是觀光政策,免簽也不是萬靈丹,想來臺灣跟不想來的人,免簽只能對前者發揮臨門一腳的功效,欠缺文化底蘊的經營模式,臺灣觀光只能流於「便宜賣」的檔次,想賞櫻、觀雪、甚至喫部隊鍋的人,都不會第一個想到臺灣。

免簽不是萬靈丹,但在喜歡漂亮帳面數字的賴內閣眼中,卻是執行者對上級交待的最佳方法,在衝刺觀光人數的最高原則下,外交上的對等互惠、犯罪率問題,似乎都變成小事一樁,但丟了簽證財事小,亂給免簽,萬一造成治安顧慮,纔是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