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誓言

1655年10月30日,國王楊二世·卡齊米日在奧伯萊的方濟修道院中發表奧伯萊宣言(Uniwersal opolski),號召所有不願被奴役的波蘭人發動武裝起義打擊瑞典侵略者。全波蘭範圍內的大起義運動開始了,人民自發組成遊擊隊截擊瑞典軍隊的運輸補給,頻繁地發動小股襲擊,瑞典軍隊陷入人民羣眾的汪洋大海中。

12月29日,王冠蓋特曼波託茨基和場地蓋特曼蘭茨科龍茨基一起,在扎莫希奇東部的蒂紹夫採小鎮宣佈成立蒂紹夫採貴族聯盟(Tyszowce Confederation)。旨在團結所有不願意屈服瑞典人統治的聯邦貴族共同抗爭,同時對流亡在外的君主表示忠誠。很快,楊二世便決定離開西里西亞一處避難的城堡,隱蔽地帶領小股部隊南下喀爾巴阡山脈,經過幾個月艱苦地跋山涉水,終於在1666年3月抵達聯邦控制的東南重鎮利沃夫。他進入利沃夫聖母昇天大教堂,並在羅馬教皇大使皮耶特羅·維多尼的幫助下舉行神聖彌撒。他莊嚴地宣佈聖母瑪利亞為宗教意義上的波蘭女王,波蘭的所有子民都會受到祂的庇護。同時他也莊嚴宣誓,要保護王國的農民免受任何強加的不公正待遇。(實際上是削減大貴族權力的減稅)

黑衣者是楊二世,白衣婦人是世俗層面的波蘭女王瑪麗·露易絲·岡薩加

斯特凡·恰爾捏茨基領導的戰略反攻

1655年底,共和國轉入戰略反攻。馬林堡頑強地挺過了幾次進攻,格但斯克一直忠於波蘭王室,直到戰爭結束瑞典人也沒能攻下這座城市。同時,聯邦全境爆發了反對俄國人和瑞典人的起義,大波蘭省遊擊隊的數量明顯增加,對瑞典軍隊的襲擾也越來越兇狠,而最令卡爾十世頭疼的莫過於斯特凡·恰爾捏茨基。

恰爾捏茨基號召普通波蘭人加入他的軍隊與侵略者作戰,並收編了許多遊擊隊,實力進一步增強。1656年2月18日,恰爾捏茨基率領不到2,700騎兵與卡爾十世統帥的9,000瑞軍在盧布林省的西北部爆發了戈爾博戰役(battle of Golab),雙方激戰一天,以恰爾捏茨基的撤退告終。但有趣之處在雙方的損失,戰敗方的波蘭大約失去了137名士兵,勝利方的瑞典人損失不到150人。即便沒有取得重大殲敵戰果,卡爾十世也確信自己擊垮了這支波軍。然而事實是恰爾捏茨基很快將隊伍重組,繼續對瑞典人進行襲擾。特別是楊二世國王回歸後,有更多人的踴躍參軍。

斯特凡·恰爾捏茨基是波蘭挺過洪水時代的最大功臣,也是波蘭的愛國象徵

1656年3月初,筋疲力竭的瑞軍從扎莫希奇堡撤退。3月15日的雅羅斯瓦夫之戰中,恰爾捏茨基率軍殲滅了1000瑞軍,成功挫敗了卡爾十世向東南方進軍的企圖。雅羅斯瓦夫的失敗和遊擊隊的持續騷擾讓瑞軍叫苦不迭,他們又遭遇連日暴雨,軍中出現大量減員,許多傷員因得不到救治而死。3月24日,被一萬多聯邦軍隊包圍在桑河與維斯圖拉河交叉口的卡爾十世趁夜裡率軍突圍,300名瑞典士兵划船過河,迅速殲滅岸上的波蘭警衛隊,然後接引更多瑞軍渡河。守衛河岸的立陶宛軍不戰而逃,卡爾十世成功撤退。

3月28日,恰爾捏茨基計劃與波烏比斯基一起夜襲瑞典軍營,結果當他殺到時,後者卻迷了路。卡爾十世親自操作大炮作戰激勵士氣,瑞典軍隊的高超素質得到體現,在短時間的混亂後馬上組織有序防禦,恰爾捏茨基敗退。4月5日,卡爾十世終於撤至華沙,但之前駐守華沙的2,500瑞典軍隊在4月7日的瓦爾卡之戰中被徹底殲滅。

原因是早在3月中旬卡爾十世便下令讓駐防華沙的巴登的弗雷德裏克六世侯爵率軍援救自己,脫離險境後就讓他們撤回華沙。結果這支部隊被恰爾捏茨基半路追上全部殲滅,是役,波蘭翼騎兵頂著對手的猛烈火力反覆衝擊三次才將瑞典步兵擊潰。後者逃到樹林又因為波蘭農民點燃樹木給逼了出來,然後幾乎遭到屠殺,瓦爾卡之戰的意義是聯邦在洪水時代首次在野外大量殲滅瑞典軍隊。

5月7日的克韋茨科戰役(Battle of K?ecko)以卡爾十世的勝利告終,他率領7,000以步兵和炮兵為主的部隊成功擋住了12,000以騎兵為主的恰爾捏茨基軍隊的進攻。五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中,波軍組織了多次大規模騎兵衝鋒,均被依託戰壕瑞典步兵的強大火力擊退。瑞方一共損失了428人,波軍有600人陣亡在戰鬥中,還有1000多人死於追擊。恰爾捏茨基在戰後承認,只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步兵和火炮纔有可能正面擊敗卡爾十世,以騎兵為主的傳統波蘭戰術已經不適用了。不過戰後沒多久,波蘭軍隊就收復了Leszno,Ko?cian,Boles?awiec和Sieradz四座城市。

6月1日,卡爾十世率軍在普魯士地區的克齊尼亞戰役中擊敗了恰爾捏茨基,但3天之後恰爾捏茨基又發動一次成功的突襲,以56人的代價殲滅一支300人的瑞典生力軍。儘管卡爾十世在大波蘭和普魯士對波軍實施了多次打擊,但楊二世·卡齊米日國王早在4月24日就率70,000大軍展開了對華沙的圍攻,2,500瑞軍在維滕貝格的指揮下防守,史稱第一次華沙戰役

兩個月的時間裡波軍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進攻,瑞軍也在炮火的幫助下頑強抵抗,雙方的猛烈炮擊持續蹂躪著破敗不堪的華沙城。7月1日,維滕貝格在絕望中宣佈投降並被關押,幾乎淪為廢墟的華沙宣告光復。根據投降條約,瑞典人必須歸還所有贓物,但這基本不可能,因為大部分物品已經運到了瑞典本土,國王只追回了價值約200萬茲羅提的贓物。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沒有收到貴族事先承諾拖欠已久的軍餉,這造成了相當的士氣問題,當時還發生了許多針對分配戰利品貴族的指控。(許多貴族將軍餉中飽私囊)

勃蘭登堡-普魯士與馬林堡條約

霍亨索倫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馮·勃蘭登堡,號稱「偉大的選帝侯」(Friedrich Wilhelm von Brandenburg, the Great Elector),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承襲父親的爵位,1641年被瓦迪斯瓦夫四世授予普魯士大公頭銜。弗里德里希與王室普魯士的貴族在1655年11月12日簽訂林斯克條約,後者同意勃蘭登堡軍隊協助防禦普魯士。很快,王室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就被瑞典軍隊和勃蘭登堡軍佔領,只有馬林堡和格但斯克還在抵抗。

1656年初,弗里德里希必須選邊站,他不想讓勃蘭登堡本土也捲入這場戰爭,考慮到波蘭全境幾乎淪陷,國王流亡在外。在卡爾十世的逼迫下,雙方簽署柯尼斯堡條約。普魯士公國成為卡爾十世的附庸,作為回報,弗里德里希得到了埃爾姆蘭德,勃蘭登堡宣佈中立。局勢很快發生變化,楊二世回國立下利沃夫誓言,波蘭全國爆發起義運動,恰爾捏茨基積極率軍反攻,卡爾十世陷入被動。卡爾十世迫切需要弗里德里希的勃蘭登堡軍隊助戰,為此他願意做出讓步。1656年6月29日,雙方簽訂馬林堡條約(此時馬林堡也被攻佔),條約規定在柯尼斯堡條約的基礎上,弗里德里希派出4,000勃蘭登堡軍隊協助卡爾十世作戰,以換取前者在大波蘭地區四個行省的世襲領主地位。

普魯士公國的變化

第二次華沙戰役(Battle of Warsaw 1656.7.28-30)

7月13日,卡爾十世命令已經變節的博古斯拉夫·拉茲維爾攻下了蒂科欽城堡,打通了瑞典主力前往華沙的道路,卡爾十世率領能集結的所有部隊,再加弗里德里希的勃蘭登堡援軍向華沙前進。楊二世·卡齊米日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是否與對手決戰。恰爾捏茨基堅決反對決戰,主張繼續遊擊襲擾,會議最終決定集結主力與敵決戰。

瑞典-勃蘭登堡聯軍有約7,500瑞典輕重騎兵和龍騎兵、約3000瑞典步兵,再加上弗里德里希的勃蘭登堡援軍,約5000日耳曼騎兵和龍騎兵還有3,500日耳曼步兵,共計約19,000人,還有47門火炮。波蘭一方的主力由20,000騎兵部隊組成,包括驃騎、鏈甲騎兵、龍騎和950名翼騎兵,約4,000正規步兵,10,000民兵,2,000韃靼騎兵,18門火炮,約36,000人。

弗里德里希和卡爾十世兩位傑出的軍事家一致同意把戰場擺在維斯瓦河西岸河谷,一片樹林、沼澤地、丘陵和小河密佈的狹窄地區。複雜的地形極大限制了波軍的機動與騎兵優勢,同時方便瑞典步兵構築陣地發揮火力優勢。1656年7月28日,第二次華沙戰役打響。

卡爾十世下令進攻波軍的防禦陣地,波蘭步兵依仗戰壕防禦,用火槍和大炮轟擊瑞典軍隊。楊二世也下令立陶宛軍從側翼進攻,但被瑞軍擊退。雙方激戰一整天,狹窄地形和充滿泥沙的道路讓波蘭騎兵無計可施,但也遲滯了瑞典步兵的進攻。傍晚戰鬥結束,瑞典人的損失超過了波蘭人,弗里德里希勸阻卡爾十世撤退被拒絕,他堅信自己會取得勝利。

第一天的戰鬥

7月29日,卡爾十世下令少量部隊在正面佯攻,他親率主力從南部的森林中穿行,達成在東側把波蘭主力推向維斯瓦河的戰術意圖。這是冒險行動,一旦迂迴部隊被發現,他們在泥濘的森林中無法有效防禦,極有可能遭受重創。而即便繞到波軍東部,一旦攻擊失敗也難以撤走,但卡爾十世不在乎,他堅信自己和身經百戰的瑞典軍隊必定成功。

波軍與佯攻部隊交火,沒有注意到瑞軍在森林中移動,下午4點,大量瑞軍終於抵達波軍陣地東側。波軍很快發現了他們,騎兵開始集結,卡爾十世下令步兵組成三道堅固的防線準備防禦。楊二世也看到了機會,計劃將對手推到後面的泥沼地。4點50分,亞歷山大·希拉里·波武賓斯基上校率領900名翼騎兵作為前鋒對瑞典防線右翼發起衝鋒,瑞軍第一道防線的步兵遭受重創。翼騎兵馬上衝擊第二道防線,卡爾十世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被一位波蘭騎兵從坐騎上擊落,國王衛隊拚死保護才讓受傷的卡爾十世倖免於難。周圍的步兵從側翼射擊波蘭騎兵,後者也損失慘重被迫撤退。

天黑後戰鬥結束,波蘭騎兵給步兵爭取了足夠時間用於加固陣地,卡爾十世的計劃落空。

瑞典國王很喜歡衝到第一線

7月30日,楊二世國王考慮到己方士兵因為欠餉而普遍士氣低落,以及瑞典軍隊強大的火力優勢,認為自己雖然不會被擊敗,但也無法戰勝對手,所以他決定撤退。卡爾十世下令追擊,但波軍是撤退而不是潰敗,負責掩護撤退的步兵依託陣地在頑強抵抗。戲劇性的場面出現在波蘭騎兵身上,數萬騎兵在瑞典軍隊前往來賓士有序撤退,揚起了漫天沙塵。這個場面反而加深了卡爾十世的疑惑,他擔心波蘭騎兵隨時會發起反擊,因此沒有讓騎兵進攻。等卡爾十世回過神來下令出擊的時候,波蘭騎兵已經瑞典大軍的眼皮底下完成了撤退。

幾萬大軍撤退還是引發了恐慌,人們爭先恐後地擠到橋上,橋的某段發生斷裂,許多人掉進河裡,還有些人游到了岸邊。卡爾十世謹慎的緩慢行軍,唯恐波軍發起反擊。到中午,波軍撤退完畢,隨後瑞典-勃蘭登堡聯軍佔領了波軍陣地,繳獲了十幾門火炮。戰鬥清點傷亡,瑞軍約損失1,000~1,200人,波軍在戰鬥中損失2,000人,又在撤退中損失1,000多人。
  • (戰後瑞典人的營地爆發瘟疫,又損失了幾百名士兵)

大洪水時代最大規模的陸上會戰雖然以波蘭的失敗告終,但楊二世·卡齊米日沒有讓己方主力受到太大打擊,基本全身而退,卡爾十世殲滅波蘭主力的計劃也沒有達成。隨後波蘭國王又召開了軍事會議,討論是否應該保衛首都。最終會議決定放棄華沙,這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因為當時的華沙幾乎成為廢墟,城牆毀壞,沒有補給和物資,已經失去了防禦價值,倒不如讓對手再分出寶貴的軍隊駐守這座空城。

疲憊的卡爾十世再次佔領了華沙和拉多姆,楊二世將軍隊分成三撥撤退,最終在盧布林重新集結向北進攻。恰爾捏茨基繼續遊擊作戰,8月25日在羅茲截擊一支1,500人的瑞典軍隊,只有30人活著逃脫,剩下1,470人全部被殲滅。28日,一座1,000餘人的瑞典和勃蘭登堡營地被不到400個波軍夜襲,許多高級指揮官在內的700人被殺,波軍損失輕微。盧布熱慘敗後,弗里德里希被迫下令向北撤退,大波蘭地區基本被收復。10月,瑞典軍隊從華沙撤退。10月8日,波蘭人在普洛斯特基戰役再次取得勝利,4,000勃蘭登堡軍隊被擊潰。

隨著波蘭與俄國暫時停戰,到1656年底,卡爾十世幾乎丟掉了所有波蘭和立陶宛佔領區。

間於齊楚的弗里德里希

  • (楊二世憤怒於弗里德里希的背叛,下令一支軍隊入侵普魯士進行殘酷的燒殺擄掠,十一個城鎮和250個村莊被夷為平地。)

1657年,特蘭西瓦尼亞大公約翰二世·拉科奇(George II Rákóczi)與瑞典-哥薩克結為同盟,發兵25,000從西南方向入侵波蘭。他們的進軍目標為華沙,一路燒殺搶掠,許多城鎮和村莊被毀滅。1657年6月,特蘭西瓦尼亞-瑞典-哥薩克聯軍再次攻下華沙。六月底,華沙的瑞典守軍前往丹麥作戰,拉科奇自知無力抵擋波蘭的反擊,率軍準備回國。7月,蓋特曼耶日·魯博米爾斯基與神羅援軍圍攻克拉科夫,1個月後收復古都。同月,恰爾捏茨基集結10,000軍隊在利沃夫以北馬格洛夫將其截住,拉科奇的軍隊幾乎沒有抵抗之力,很快被擊潰,第二天又被波軍趕到沼澤地損失慘重,2000輛滿載戰利品的大車也丟掉了。

7月20日,拉科奇帶著殘兵敗將再次被恰爾捏茨基追上,他絕望地乞求和平,恰爾捏茨基無奈同意,拉科奇向波軍支付了300萬茲羅提賠款。但僅三天之後韃靼人又追上將僅存的10,000特蘭西瓦尼亞人全部擊潰並擄掠為奴,拉科奇勉強逃回國,三年後被奧斯曼人殺死。

特蘭西瓦尼亞人如蝗蟲過境,古波蘭王國的精華地區受到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打擊。

  • (波蘭古都克拉科夫受到的摧殘與華沙無二,90%的建築和居所成為廢墟,瑞典人和特蘭西瓦尼亞人將瓦維爾城堡內的所有珍貴物品全部奪走,瑞典人還把11世紀波蘭聖徒聖·斯坦尼斯拉烏斯的墳墓給搗毀了。)

1657年6月,卡爾十世離開波蘭前往丹麥抵抗後者的入侵,波蘭全境發起大反攻。軍事上波蘭節節勝利,但隨著勃蘭登堡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幹預,外交和政治局勢變得更加複雜詭譎,1657年11月6日,楊二世國王與弗里德里希在布隆伯格(今比得哥什)簽署聯盟條約。

布隆伯格條約(Treaty of Bromberg 1657.11.6)

布隆伯格條約是波蘭「大洪水時代」最重要的外交事件,它直接改變了中歐的政治格局,決定性地影響了今後波蘭與普魯士(德國)的命運。其歷史意義是空前的,也是學習波蘭史必須搞懂的。」 . ——沃·茲基碩德

布隆伯格條約是正說波蘭史三十一章最重要的一段,我會儘力從頭梳理條約簽署背景的來龍去脈,條約內容以及它的重大影響。布隆伯格條約的簽署背景較為複雜,它的源頭是1656年11月20日,弗里德里希與卡爾十世簽署的拉比奧條約。當時瑞典在波蘭節節敗退,俄國、神聖羅馬帝國與荷蘭在陸地與海上對抗瑞典,卡爾十世感到獨木難支,他迫切需要弗里德里希更有力的支援。根據條約內容,卡爾十世授予弗里德里希在普魯士公國和埃爾姆蘭領的完全主權。普魯士大公爵弗里德里希不再是卡爾十世的藩屬,成了獨立國家。

但此時弗里德里希普魯士公爵領的獨立地位仍然是不合法的,因為波蘭國王名義上仍然是他是宗主。如果是和平時期,叛逆的獨立行為必定會招致波蘭大軍壓境,但現在波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急需結束戰爭,這就是弗里德里希敢於和楊二世討價還價的籌碼。此外,楊二世的決策還必須考慮更多國內外的政治因素,最終布隆伯格條約的簽署其實是多方勢力複雜的政治博弈的結果,我逐個詳細說明。

神羅皇帝費迪南德三世的突然去世讓哈布斯堡家族難有迴旋的餘地

其一,之前與俄國的維爾納停戰協定中,波蘭為儘快和平被迫讓步,條文授予了俄國沙皇有資格成為下一任波蘭國王的候選人。立陶宛的許多貴族為獲得更多可能的特權而支持這一點,波蘭貴族則堅決反對讓沙皇成為波蘭國王。因此,波蘭貴族普遍希望創造強大的反瑞典同盟,加速與瑞典停戰,從而騰出手來繼續對俄作戰,廢除維爾納協定。

其二,1657年4月,神羅皇帝費迪南德三世意外去世,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希望獲得勃蘭登堡選帝侯在下次選舉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而且費迪南德三世與楊二世結盟,為其提供了一萬餘人的軍隊協助作戰,儘管軍費由波蘭負責。費迪南德去世之前就派遣特使與楊二世會面,他希望波蘭國王接受霍亨索倫家族在普魯士的統治,弗里德里希得知後順水推舟,表示為此他願意在下一次選舉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候選人。神羅的要求和威脅沒什麼兩樣,因為波蘭此時迫切需要神羅的軍隊去收復北部失陷的地區和應對俄國可能的攻勢。

其三,剛才提到過,勃蘭登堡本部的數萬精銳軍隊對波蘭來說是不穩定因素,如果拒絕簽署會引發連鎖反應。弗里德里希就會與瑞典結為更牢固的同盟,還會因此大做文章可能拒絕在下次選舉中支持哈布斯堡家族,這是後者不樂意見到的,特別是新皇帝意外死亡,哈布斯堡家族政局並不穩定,他們迫切希望本家族人員繼任皇帝。而因為三十年戰爭,天主教領袖的哈布斯堡家族與新教領袖瑞典具有難以調和的惡劣關係,他們不願意看到勃蘭登堡選帝侯長時間與自己的死對頭結盟。

我簡單做了一個關係圖,方便讀者更好理解。

接下來再談談布隆伯格條約本身,其實可以把它看做波蘭國王對拉比奧條約的官方承認。神羅、勃蘭登堡與波蘭方面經過商討,最終在11月6日簽署,主要條文如下:

  1. 波蘭方面承認以弗里德里希為代表的霍亨索倫家族在普魯士大公國的絕對主權,兩國斷絕藩屬關係,外交地位平等。
  2. 霍亨索倫家族擁有普魯士公國合法世襲頭銜,如果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男性繼承人斷絕,普魯士公國要回歸波蘭王室。
  3. 埃爾姆蘭領歸還波蘭;
  4. 勃蘭登堡-普魯士與波蘭結為「永恆的聯盟」,弗里德里希給予對方8,000士兵援助;
  5. 波蘭須支付12萬泰勒用於賠償勃蘭登堡的戰爭損失;
  6. 對領地變更內的天主教人士給予信仰自由;

對奧利瓦和平的寓言繪畫

1658年冬天,在神羅援軍的幫助下,託倫城宣告收復。次年年底,格魯瓊茲城、馬林堡,斯圖姆、埃爾賓等濱海重鎮宣告收復。1660年5月3日,在新任神羅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調停下,波瑞兩方簽署奧利瓦和平條約。條約再次確定了弗里德里希在普魯士公國的主權,以及確認了瑞典在東北部利沃尼亞領地的歸屬,楊二世·卡齊米日正式撤回了他對瑞典王位的要求,但保留瑞典國王的名譽頭銜直到去世。其餘所有波蘭境內被瑞典佔領的地區都回歸戰前狀態,里加割讓給瑞典,利沃尼亞和普魯士的天主教徒獲得宗教自由。

  • (條約內容還提到要瑞典歸還從波蘭竊取的珍貴古籍,但瑞典只歸還了一小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普魯士的日耳曼貴族和上層人士反對普魯士離開波蘭,他們甚至策劃了抗議和暴動。柯尼斯堡市長赫羅尼姆斯·羅斯(Hieronymus Roth 1606-1678)領導的「普魯士城市聯盟」拒絕承認奧利瓦條約,宣稱未經他們同意,把普魯士主權從波蘭轉給勃蘭登堡是無效的。柯尼斯堡和其他普魯士城市拒絕向弗里德里希宣誓效忠,他們聯名向華沙的楊二世國王發出求援信件,詢問他們是否可以「再次」成為波蘭人。

但此時楊二世正計劃改革,而且對俄戰爭還未結束,沒有多餘兵力支持「普魯士城市聯盟」反抗弗里德里希的鬥爭,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他也不能短時間內違背剛簽署的條約。結果1662年10月,弗里德里希向柯尼斯堡派遣軍隊將羅斯逮捕並關押起來,前者表示只要羅斯向他效忠就釋放他,然而羅斯嚴詞拒絕,而且還暗地寫信繼續支持反抗勃蘭登堡統治。弗里德里希盛怒之下把他關進地牢,衰老的羅斯仍然忠誠于波蘭,他就這樣在牢裏堅持了14年。等他70歲的時候終於表示屈服,但沒有得到釋放,兩年後死在獄中。

類似的忠誠于波蘭王室而被弗里德里希以叛國者處決的人數不勝數,還有克里斯蒂安·路德維格·馮·卡爾克斯坦(Christian Ludwig von Kalckstein)。他曾在波蘭軍隊服役,奧利瓦條約後祕密策劃軍事叛亂,後被捕,又逃到華沙。波蘭國王米歇爾一世拒絕把他引渡到普魯士,但弗里德里希命令他的外交官偷偷把卡爾克斯坦綁起來帶回國。儘管波蘭國王表示抗議,但也沒能挽救他在1672年被執行死刑,下面是他給家人的最後一封信,對祖國的眷戀和深沉的父愛令人動容:

「吾愛!帶著兒女們搬到波蘭去,在路德宗信仰中撫養孩子長大,要教導孩子算數、拉丁語和波蘭語。吾兒切記,學好波蘭語,在波蘭保護自己,因為在被奴役的普魯士國家裡,無處收留我們.......」 . ——克里斯蒂安·路德維格·馮·卡爾克斯坦伯爵

  • (卡爾克斯坦的三個兒子後來均在波蘭參軍服役,實現了父親的遺願。)

奧利瓦條約的簽署意味著著從1598年西吉斯蒙德三世發起奪回瑞典王位戰爭到現在,至少三次大規模的,波蘭與瑞典圍繞王位和波羅的海霸權的殘酷爭奪戰宣告結束。之前已經寫完波俄戰爭和安德魯索沃條約,「波蘭衛國三部曲」也完成了。接下來我要對這三場戰爭以及對波蘭的影響做個全面的總結和概述。

「大洪水」對波蘭的影響

嚴格地講,洪水時代的所有重大事件還未講完,還有波蘭國王兩口子做的波蘭歷史上最接近成功的改革和因此引發的波蘭內戰,這個放在下期講。我先做個籠統的概述:大洪水時期的三場戰爭是互為因果,互有聯繫的,為方便讀者理清這段複雜的歷史,我把18年戰爭大事件又縷了一遍:

一 . 經濟、人口、軍事和各類珍貴物品損失:

瑞典人在華沙和克拉科夫的掠奪和破壞之前已有贅述,瑞典人、俄國人、哥薩克人和其他勢力在波蘭的破壞造成了聯邦國家的人口損失高達恐怖的50%,其中以北部富饒的大小波蘭省份受損最為嚴重。四個北部核心省份的城鎮有70%被摧毀,鄉村被毀50%,王室普魯士也損失了60%人口。其中瑞典人的破壞最為兇狠,俄國人緊隨其後,最後是哥薩克。

國家的資產損失達到50%以上,許多堅持抵抗的城堡被瑞典人攻下後進行了徹底的掠奪和破壞,許多沒有抵抗而投降的城堡也被瑞典人進行徹底的掠奪和破壞,因為瑞典人擔心這裡是潛在的抵抗場所。許多輝煌家堡淪為廢墟,許多綿延百年的高貴家族就此凋零。

大多數歷代君主和私人的名貴文物和書籍古卷被掠奪或破壞,只有極少部分被追回。尤其是數百年前的手抄本大多是孤本,他們丟失或損毀是不可逆轉的最大損失。波蘭軍隊在數不盡的殘酷戰鬥中損失極為慘重,特別是幾次成規模的屠殺令其精銳骨幹損失殆盡。人口的損失、政治體制的落後和財政危機又讓軍隊恢復難上加難。後世波蘭史學界直言,大洪水對波蘭的破壞超過了二戰,是波蘭國家民族最深重的災難。

二.領土損失:

波蘭史學界約瑟夫·沃達爾斯基認為「布隆伯格條約是波蘭對普魯士外交政策中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對波蘭造成致命後果。」普魯士丟失造成的稅收、人口等損失就不提了,勃蘭登堡·普魯士的誕生成了懸在波蘭北部的一把利劍,後世普魯士王國崛起,在十八世紀末主導了三次瓜分波蘭。東烏克蘭從此歸屬俄國,後者憑藉吞併基輔成為波蘭境內東正教徒保護國,為以後干涉波蘭內政提供了藉口。同時第聶伯河流域大片城堡的丟失,特別是軍事重鎮斯摩棱斯克的易手讓波蘭東部邊境門戶洞開。俄國以此為前進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波蘭東部堡壘羣的遺失更加方便了日後俄國對波展開侵略。

三.政治損失

楊二世·卡齊米日與波蘭女王瑪麗·露易絲·岡薩加在戰爭後期憑藉動蕩局勢對大貴族的削弱展開全方位的改革嘗試,最後距離成功一步之遙時,被流放的保守貴族魯博米爾斯基率領僱傭軍回國夥同其他頑固派引發內戰,史稱「魯博米爾斯基叛亂」。血腥短暫的內戰以後者的全面勝利告終,大批忠於王室的改革派貴族被處決,大量王室直屬軍隊被其屠殺,改革功敗垂成,波蘭國王權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收復東部失地與普魯士的夢想破滅,不久改革派的女王去世,心灰意冷的楊二世退位前往法國。這次改革是整個聯邦歷史上,除五·三憲法外最接近成功的改革,而這次改革的慘烈失敗註定了波蘭的最終滅亡。我會在下一期詳細探討瑪麗·露易絲·岡薩加女王和這次改革,為「大洪水時代」做最後的結局。

北部紅色、東部深綠色和西北部整個普魯士就是聯邦丟失的領土

參考資料:

  1. 《波蘭史》;
  2. 《波蘭通史》;
  3. 《波蘭簡史》;
  4. 《東歐史》;
  5. 《瑞典史》;
  6. Ervin Liptai: Military history of Hungary, Zrínyi Military Publisher, 1985. ISBN 963-326-337-9
  7. László Markó: Lordships of the Hungarian State, Magyar K?nyvklub Publisher, 2000. ISBN 963-547-085-1
  8. Podhorodecki, Leszek (1987). Chanat Krymski i jego stosunki z Polsk? w XV–XVIII wieku. p. 196. ISBN 83-05-11618-2
  9. Claes-G?ran Isacson, Karl X Gustavs Krig (2002) Lund, Historiska Media. Page 96. ISBN 91-89442-57-1
  10. Subtelny, Orest (1988). Ukraine. A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04.
  11. polskieradio.pl/7/5102/
  12. Frost, Robert I (2004). After the Deluge. Poland-Lithuania and the Second Northern War, 1655-1660.

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鬥勇——正說波蘭史(六)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張益達: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張益達: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張益達:普魯士公國雛鷹展翅,博娜王后政治改革——正說波蘭史(十三)張益達: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誕生,盧布林條約和利沃尼亞戰爭——正說波蘭史(十四)張益達:一年國王、《亨利條約》和華沙聯盟——正說波蘭史(十五)張益達:波蘭胡薩羽翼騎兵——正說波蘭史(十六)斯特凡·巴託雷與利沃尼亞戰爭反擊戰——正說波蘭史(十七)

西吉斯蒙德三世的即位和波瑞關係的破裂——正說波蘭史(十八)

第一次波蘭-瑞典戰爭與基爾霍姆戰役——正說波蘭史(十九)

波蘭對俄國的幹預戰爭與偽迪米特里一世——正說波蘭史(二十)

張益達:偽迪米特里與沙皇瓦西里四世的上位——正說波蘭史(二十一)

張益達:波蘭軍隊佔領莫斯科與「波蘭沙皇」——正說波蘭史(二十二)

張益達:第二次波土戰爭、黃金年代逝去與危機的來臨——正說波蘭史(二十三)

第四次波蘭-瑞典戰爭,利沃尼亞領土的丟失和黃金時代的結束——正說波蘭史(二十四)

瓦迪斯瓦夫四世的失敗改革——正說波蘭史(二十五)

張益達:火與劍——正說波蘭史(二十六)

火與劍(下)——正說波蘭史(二十七)

張益達:俄國入侵,贖身契和賣身契——正說波蘭史(二十八)

張益達:「大洪水時期」的落幕——正說波蘭史(二十九)

張益達:上帝降下的洪流——正說波蘭史(三十)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二戰波蘭史闢謠和其他:

張益達:淺析當前中國網路環境下特殊的「 波蘭現象 」

張益達:對部分波蘭近代史爭議點的集中闢謠和針對性科普——正說波蘭史番外篇

張益達:關於當代波蘭與「臺獨」的聯繫

張益達:針對「三分鐘看懂波蘭歷史」漫畫中歷史錯誤的補充、指出和批駁。

張益達:對蘇聯和某些「過度偏愛蘇聯人羣」的看法

張益達:波蘭在二戰時的政治策略是怎樣的?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方的入侵?

張益達: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張益達:俄國和波蘭的世仇是具體是什麼,可以詳細說明嗎?

張益達:如何看待波蘭這個國家近300年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

張益達:為什麼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羣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羣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