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溫駿軒

不好意思,隔了這麼久才開始新的更新。新的篇章開始之前,總是要進行一下大腦切換,以適應接下來的內容。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壓軸篇,對美國的解讀將成為接下來的主線。然而,將這部分內容理解為解讀美國,又是不夠全面的。我們需要從更高的緯度,來看待接下來所以展現的一切。

在政治領域,主角似乎總是那些具備「帝國」屬性的國家。雖然按照「帝國」二字的願意來劃定範圍的話,應該只有君主制國家才有機會被稱之為「帝國」,但在全球僅剩餘二十多個君主制國家,且君主權力大為受限的今天,「帝國」概念的使用範圍,早已不再局限於君主制國家。

國家是否強大,並非認定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帝國」屬性的唯一標準。能夠被視為「帝國」,甚至被冠以「帝國主義」之稱,更要看是不是有強烈的擴張慾望。當然,在現實政治中,一個強大國家是很難擺脫「國強必霸」傾向的。最起碼你不能阻止你的競爭對手,基於你的強大而產生危機意識。因此不管自身認不認可,「美帝國主義」乃至「中華帝國」這樣的標籤,始終會不時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如果要評選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帝國,一戰結束時的「大英帝國」,以及冷戰結束後的「美利堅合眾國」,應該是最有力的競爭者。前者憑藉對德國的勝利,將殖民地擴大到了史無前例的3370萬平方公里 (1920年);後者則擊敗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大陸帝國——蘇聯,成為當下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一定要說區別的話,那就在核武器諷刺性的成為人類和平捍衛者的情況下,大國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風險已經趨進於零,領土爭奪亦不再是國家博弈的重點。如果仍要用「帝國」這個帶著腐朽氣息的名詞,來形容參與競爭的大國們,那麼帝國們的戰場更多體現在經濟及價值觀層面的競爭上。

雖然老話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歷史經驗不能簡單套用在當下。不過「太陽底下無新事」,在人性和這個世界的物理狀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了解歷史的意義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大航海時代及其之後的歷史,能夠完整的告訴我們,今天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英國和美國的歷史變遷尤為顯得重要。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代表,更在於地緣關係複雜的英美兩國,還在對今天以及今後的國際政治格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再來說說「大航海時代」的定義吧。狹義理解「大航海時代」或者「地理大發現」的概念,通常指向的是15世紀中到17世紀末。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世界的範圍其實只局限於由歐亞大陸及北非所組成的「世界島」內。及至17世紀末,地球表面90%的陸地及海洋,都已經為人類的足跡所涉及。當然,這依然是一個政治不正確,或者說從舊大陸人類文明角度出發的說法。最起碼美洲、澳洲、黑非洲等地的原住民後裔,有理由認定他們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就代表人類做過這些工作了。

狹義理解「大航海時代」的話,英國並沒有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因為回顧歷史,英國真正擊敗對手,稱霸海上是在18世紀。然而從「地理大發現」的角度來說,舊大陸人類對一片陸地的「發現」,並不能局限於某一個航海家,機緣巧合的經過這片陸地的某個點,並將之標註於地圖之上。

以澳大利亞為例,17世紀初的西班牙、荷蘭航海家,就已經看到甚至登陸過這片大陸。只不過,一直等到1770年,著名的英國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後,這片土地才因為英國的殖民,慢慢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另一個案例是舊大陸勢力對剛果雨林的探索。儘管葡萄牙人早在15世紀,就已經觸及這片雨林的邊緣,但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有探險家能夠深入這片全球第二大雨林,並得以窺見它的全貌。其後關於剛果的爭奪,直接觸發了1884年-1885年的「柏林會議」。正是這次會議,掀起了西方諸國對非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瓜分狂潮。

可以這樣說,柏林會議之前的「世界」,還處在不斷被「發現」的階段。此後則進入了政治版圖重組階段,並對今日世界的政治版圖造成了深遠影響。如果你認為「大航海時代」的核心價值是「地理大發現」的話。19世紀末或者說柏林會議本身,更應該被認為是這個時代的終結。

上述斷代的意義,在於能夠讓我們從更廣闊的歷史空間,窺探當下世界的形成過程。 一片土地的「地理」屬性往往是十分穩定的,但「地緣」屬性卻因為「人」的因素介入,相對沒那麼穩定。種族、宗教、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塑,才會造就一片土地新的「地緣屬性」。大英帝國的擴張以及美國的形成,為我們探索這兩個詞的區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可以讓我們看到,最初來自英國的一群移民,是如何將一片未開發的土地,塑造成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甚至認定自身能夠成為「歷史終結者」的。

需要說明的是,接下來這段時間所展開的內容,雖然是以發生在北美,或者說美國土地上的事件為主線,但同時還會將對大洋洲的解讀納入。回顧大英帝國的「殖民史」你會發現,單純從「殖民」一詞的本意來說,因英國移民而形成的國家,只有身處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儘管大英帝國的遺產中,包括「英聯邦」這個由50餘個獨立國家組成的邦聯體,以及讓英語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語言,但真正能夠與英國結成核心聯盟的,只上述四個與之有共同文明基礎的國家。五國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繫性,在當下很多方面都能夠體現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二戰後由上述五國情報部門共同搭建的情報共享平台——「五眼聯盟」了。

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在21世紀的崛起,人類內部的競爭將不可避免的更多體現為文明的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中國人,除了更準確的認知和挖掘自身文明的長處,更需要認清世界其它文明的特點。將全球競爭簡化為中、美之間的競爭,或者籠統認定為東、西方文明的衝突,並不足以構建清晰的認知模式。從歷史和文明定義角度來說,由英國而起、美國進行升級,英、美、加、澳、新五國為核心政治成員的地緣共同體,完全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文明體的存在。我們可以將之稱為「英美文明」或者「盎格魯-撒克遜文明」。

有鑒於此,與其說接下來的內容是在解讀美國,倒不如說是在從地緣角度,全方位的認知「英美文明」的形成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