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進入4+7目錄後對於競品的影響很大很大嗎?或者說在中標之後每家醫院每年該品種的採集量會有多大,會不會把同類可替代的競品量全部算進去?


集採覆蓋的是全國部分醫院市場,但不是全部市場,舉個例子:

首輪「4+7「中,左乙拉西坦口服常釋劑型的集採給量為647.76萬片(250mg),25省擴面後的採購量計算基數為1778.34萬片,。

兩次集採累計報量為2426.1萬片(250mg),而2018年左乙拉西坦口服固體製劑全國醫院銷售數量(統一為250mg規格)約2.3億片。

集採給量只有實際存量市場的10%左右,所以集採之餘,仍然有很大的存量空間可以繼續覆蓋。無論是否中標,非集採給量的市場均是企業的必爭之地,也將成為非中標企業的生存之地,所以說競爭會很激烈。

至於每家醫院採購量具體是多少尚不知曉,需要看各地政策及各家醫院的規定。不知道樓主所說的同類可替代競品是同一通用名競品還是非同一通用名競品,如果是同通用名產品,則屬於直接競品,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而集採產品對非同一通用名競品的波及程度遠不及同通用名產品,但是醫院購葯傾向、醫生用藥觀念、用藥習慣可能會受影響,也就是說會優先考慮集採產品,所以是多少還是有些影響的,這時候客情維護就更加重要,醫藥代表和市場部人員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不是醫藥公司的,只是小大夫,這個改革對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有很多好用的進口葯基本都沒了,替代葯有沒有,當然有,而且便宜到令人髮指!你會說這不是好事嗎?

喫了一種降壓藥,換了同一成分的國產葯,血壓蹭蹭蹭往上竄,這不是一個病人的感受。然後開始到處找原來的葯,最後發現藥廠要麼倒閉要麼退出中國市場,只能花高價從別人手裡不正規的渠道買。

這個改革可能有更深刻的意義吧,反正我目前只看到了這點。


集採的協議是全國醫院市場的70%由三家瓜分,競品基本沒有活路了。


比如說 阿莫西林,全國集採之前可能有200個廠家生產1000種。集採只會選兩三種,剩下的都會被淘汰。

為啥被淘汰?集採醫院賣5毛一盒,零售渠道15一盒。你不死誰死。


關鍵是看其他配套措施能否到位吧!

藥廠也是需要利潤需要生存的。不能因為老百姓窮買不起葯就讓藥廠賠本賣葯!當然,大批量購買是能降低成本。可是很多葯企不是國企,它們是以利潤為中心的。

葯企要利潤,老百姓要便宜。這個到底要怎麼搞,是完全放開讓市場決定,還是用行政控制,就不是我所瞭解的了。


競品在這種制度下基本會消失,你看國內的醫藥代表離職情況就可以明白了。


那就是現實版的你死我活,直接後果就是高壓管制下的壟斷,把普通藥物搞的跟水電煤一樣的,你說水電煤供應行業是不是絕對壟斷?但是屬於那種價格便宜量又足的壟斷行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