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由於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葛老師晃點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直播(點我)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說起這件事,陳小姐就要翻白眼

但葛老師對大家甚是想念,所以自告奮勇周五晚上加班。與陳小姐一起,從十點聊到將近午夜,為大家直播暢談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佳作。

關燈特約,請勿轉載

文/Max整理

葛老師離網紅又進一步了

有一種說法,你知道每年最好看的是哪一部電影嗎?答案是,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那部。

為什麼呢?

首先,要由葛老師從奧斯卡的本質開始闡釋……(此時陳小姐開始玩手機)

奧斯卡究竟是個什麼獎?

首先要對評獎本身有了解,才能更好地預測獎項並接受評獎的結果。

所以大家記住一句話:

奧斯卡就是個行業的年會

就像大家每年的公司年會,為了籠絡同事的感情,搞好和上下級的關係,歲末年初總要聚一聚。

吃吃喝喝,送一點禮,摸一點獎,就是這個意思嘛!

大家不必把奧斯卡獎的評獎結果看得太過重要。

因為這個獎有一個平衡的作用。

各個行業的工會就在裡面起到了比較重大的作用,比如像今年的奧斯卡幾乎就是各大工會獎的翻版。

像今年吉爾莫·德爾托羅之所以能拿獎,是因為在多年經營之後,托羅累積了非常深厚的人脈。

不給也不行啊!

但 是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屬於頭上長角的,它沒有工會。

最佳外語片是一國一片,政府選送。

以前會與戛納金棕櫚有比較高的重合度,但今年的最佳外語提名影片則三大獎都有沾邊。

智利《普通女人》柏林銀熊最佳劇本

瑞典《方形》戛納金棕櫚

匈牙利《肉與靈》柏林金熊獎

俄羅斯《無愛可訴》戛納評審團大獎

黎巴嫩《羞辱》威尼斯影帝

最終獲獎的是智利影片《普通女人》,講述了一個叫瑪蓮娜的變性人的故事。

瑪蓮娜有個大她20歲的男友,在她生日當晚,兩人歡愉之後,男友突然暴斃。影片就圍繞這個男人的前妻、子女與瑪蓮娜的矛盾展開。

然鵝,葛老師認為這部影片……

不怎麼樣……

當然本身肯定是好片,看的時候很感動。

尤其這位主角,扮演瑪蓮娜的丹妮拉·維加,本人就是一位變性人。她要正視自己的性別,以前是男性,現在變成了女性。

首先這是現代科技之昌明,能夠讓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改變自己的性別。

之前在奧斯卡的紅毯上看到她,就覺得特別驚艷

不僅外表美,她的舉手投足間,有很強的女人味兒

在主題上,這是對人的自由意志的一種宣示。

故事中,前妻等人不停地刺激瑪蓮娜,把她的困境激發出來。

只有把困境激發出來,才能進入她的內心世界。

同時也展現周遭人群對「變性」的態度,以此來拷問我們對自由意志有多少認識、有多少尊重。

影片的立意是很好的,而且合乎潮流,只是在劇情的構設稍顯平淡

雖然在柏林拿到了最佳劇本,但整體還是力度不夠,對事件的遴選還稍欠火候。

其中有一場戲倒是可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警方把瑪蓮娜帶到警局,對她進行強制的身體檢測

被扒開衣服各種拍照,顯然就是有點侵犯隱私的意味。

而且兩個警察的表情也是冷冰冰的。

女主角臉上的不安、尷尬和不悅,都非常清晰地傳達出來。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其實比獲獎更有意義,只要能提名,就是最大的肯定,至於誰獲獎並不重要。

另外幾部也都非常好,其中黎巴嫩影片《羞辱》還沒有出資源,但畢竟是拿了威尼斯影帝的,想必也是非常出色。

接下來先說說葛老師頗為中意的《方形》

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一段,就是海報上這一幕。

在一個雲集了高富帥的聚會上,有一名男子正在進行一場模仿猩猩的表演。

演著演著,他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出格,大家甚至都搞不清楚這究竟是不是表演的一部分。

不僅出手挑釁男嘉賓;

甚至差點當眾強姦一位美女。

這一段看得驚心動魄,它所要表達的是動物邏輯和人的邏輯之間的差異。

在場的都是有錢有文化有品位的人中精英,周身有一種貴族氣,但面對猩猩的時候,人的懦弱感就呈現出來了。

他們既是制度的設立者,也是制度的得益者。所以他們口口聲聲說仁義道德,結果事實卻是相反。

這隻「大猩猩」,直接用慾望邏輯,把有錢人的懦弱呈現出來。

整個影片都是對觀眾的拷問,所要呈現的也是知識分子的猥瑣感

(陳小姐看著葛老師,笑而不語)

對於抽象主題的表達,是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件來呈現的。究竟選一個怎樣的事件,是評價一部電影的重要標準。

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個自認為非常有地位的男人,而電影就是要用各種方法讓他難堪

比如他去女主角家要和她滾床單,看到女主角的寵物是一隻猩猩。

他悄悄掩上門,這時猩猩看著他,眼神彷彿是在說:不就是這點事兒么,你們居然還要關門?

電影除了它要輸出的內容之外,附加的細節信息還會有一種迷人感。

完事之後,女主角要幫他把套套丟掉,男主卻死活不肯,堅持要自己來扔。

至於為什麼不肯給女主角呢?原因大家可以自行開腦洞,越污越好

這部電影的鏡頭感也是一大亮點。甚至讓人想到《絕美之城》,這是當代電影的當代味道。

在處理當代人情感關係的運鏡、鏡頭和人之間的距離,以及角度、人所處的環境,都是非常當代的。

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親眼看一看。

接下來要向大家推薦的是《肉與靈》,之前拿了柏林金熊獎。

這部電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攝影非常棒,有種廣告大片的感覺。

片中用森林中的鹿來表現主人公的夢境。

這種攝影風格把當代都市人的孤寂呈現出來,它太乾淨了,就像宜家。

每次去宜家,都特別不舒服,因為太乾淨太性冷淡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呢?

除了攝影風格,本片的定妝和藝術指導也同樣是秉承了這種冷談。

陳小姐說,她看到女主角的第一眼,就覺得這是一個像鹿一樣充滿靈性的女孩。

由於核心劇情非常關鍵,所以我們盡量在不劇透的情況下來推薦此片。

首先一看片名《肉與靈》,你就知道這是要講慾望和信仰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探討愛情,如果一個人真的沖著愛情而去,那ta一定是信仰愛情的。

信仰不用看得太重,覺得一定是某種主義。對於一樣東西有執念,那就是信仰。

如果你深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人是愛我的,也是我唯一愛的。那這就是一種信仰。

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帶點邊緣氣質的。

男主是屠宰場老闆,通過他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一點匈牙利的現實。

警察去辦案,走的時候還要帶走點牛排。

結果第二次去他那裡,啰嗦了半天,是想說上次的牛排不錯,還想要一點。

作為資深牛排愛好者,葛老師看到這裡口水已經要流下來了。(圖與電影無關)

所以好的電影一定會有這種讓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

作為有智慧的創作者,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是一樣的,對於理解一件事情的高度也差不多,最後比的是怎麼表達。

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那場戲,老闆和新員工要互相寒暄一下。

緊接著我們就看到女主角回家後,用放鹽的小瓶子自言自語,模擬當天發生的對話。

通過這個小段落,第一時間就讓我們毫無障礙地得知,這個女人第一眼就看上了老闆。

確認過眼神 我遇上對的人

回過頭去看看,當時他們的眼神,就是一頭雄鹿看到一頭雌鹿的眼神。當代的都市邊緣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陳小姐:葛老師,你也蠻邊緣的。

葛老師:我經常被美女一下子就吸引,但一旦被吸引,我就再也不看她了。

最後來講講《無愛可訴》

這部電影當初葛老師很早就看到了,在還沒看過其它提名影片的情況下說,這部電影一定能拿最佳外語片(並沒有)。

這部電影同樣講的是中產階級的故事。

一個離異家庭,母親帶著孩子生活。

母親曾對孩子說:「我一定會愛你一輩子」。但孩子還在上小學,她就已經背棄了諾言。

一個家庭的崩潰,產生兩個新家庭,但是這是兩個無愛的家庭。

有一天孩子失蹤了,影片一直帶我們沉浸在找孩子的事件中,但到最後找孩子已經不重要。

電影中有一幕是女主角在跑步機上跑步,看上去非常當代都市感。

為什麼要去跑步?這是一種情感的平復方法,通過肢體的運動來減輕壓力。

但是為什麼是在跑步機上跑,而不是去林子里跑呢?

導演想表達的就是,她的生活就像跑步機,沒有進行真正的位移。

只有想法,沒有行動,沒有在真正能夠改變的地方去努力。

失去孩子,是上帝對她的懲罰。

丟孩子的故事太揪心了,一般是看不得的。

本片的導演比較克制,才能使觀眾堅持看完。看片過程中被巨大的隱含的力量所推動,最後讓人兩行眼淚奪眶而出。

和前面幾部電影一樣,電影要用各種困境來激發主人公和周圍的人,讓大家看到中產階級的不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