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旅遊並不是一種經濟行爲,更多的是社會各界人士修身養性、娛樂消遣、觀光求知的一種行爲。

唐代旅遊的人羣從帝王將相向全民擴展,包括知識分子、佛道宗教人士,甚至還有婦女和普通百姓。既有知識分子以體察民情爲目標的宦遊,也有尋仙求道的仙遊,還有廣結善緣的釋遊,其核心思想是把旅遊當成一種社交方式。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唐遊騎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遊】

古代帝王出遊最有名的應該是周穆王會西王母,到了唐朝時期,老李家的皇帝們也都是坐不住的人。

從李淵時期就經常有外出遊獵的記錄,驪山、華山、終南山,經常一去就是一兩個月;李世民時期也是如此,雖然魏徵、虞世南、馬周等人屢有勸諫,李世民自己也努力控制,輕易不遠遊,但明顯控制效果不佳,李世民在自己的政治遺囑《帝誥》中對遊獵行爲也進行了反省;到了李治、武則天、李隆基時期,更是把大唐的帝王之遊推到了頂峯,泰山封禪、嵩山封禪,李隆基更是每年在長安、驪山華清宮、洛陽三處周而復始的遊動。

這時的唐朝皇帝們,出遊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是爲了展現皇家威儀,順便休閒娛樂。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華山)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們稍微安分了一些,帝王巡遊呈減退趨勢,畢竟國家事情太多,家裏沒錢旅什麼遊。這時的帝王之遊規模和時間比不上初唐和盛唐,旅遊的目的也更多是個人休閒娛樂。

皇帝們如此,親王、公主、外戚們同樣,史書上有不少這些人外出遊宴的記錄。如果把公主和親也算是旅遊的一種的話,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們走的最遠。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唐樂舞)

【一路走來一路到此一遊的知識分子之遊】

唐時最大的一個旅遊羣體是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之遊還分遊歷各方的求學旅程、在地方爲官的宦遊,當然還有被貶後的被動出遊,心情肯定是不同的。

求學旅程,對於一個尚未出仕的青年士子來說是一段最爲美好的經歷,有激情、有理想,“在隋唐之際巨大社會結構變動中登上中國文化舞臺的庶族寒士,使他們對自己的前途與未來充滿了自信和一瀉千里的熱情。”

杜甫在出仕前曾經有過十餘年的各地遊歷,“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並且給這種行爲起了一個名字叫“壯遊”,心懷壯志外出遊歷;貞觀名相馬周也是如此,三十歲之前一直在各地遊歷,直到被李世民發現才獲得重用;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泰山)

爲官之後的知識分子,身份已經變了,不再是小夥子了,而是爲帝王牧守一方的大唐脊樑。王勃“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些官員在赴任、離任、升任、公務外出的過程中“出差必拐彎”,犯了很多違反八項規定及公務員紀律的錯誤,還往往有詩詞一類的文字記錄;

仕途不得意或者索性就是被貶謫的官員更是思緒如潮,心思很大程度寄託在遊樂之中,一路走來一路吟詩。白居易曾在廬山結廬而遊,在蘇杭策馬遊白堤、西湖,曾租用十個畫舫盪漾太湖之中,呼朋喚友歌舞飲宴,晝觀魚鳥、夜觀星月,在太湖上游樂了五天五夜。

其中,還有一個大唐最美好的傳統——婦女出遊,書上的原話叫“士女同遊”,“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包括遊玩、遊宴,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出自娛樂界,名爲狎妓。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太湖)

有專家認爲,唐代文人在道教思想影響下有了新的人生選擇,除了出仕、出塞從軍之外還有第三條道路,就是隱逸。隱逸的生活可以稱作隱遊,還可以細分爲三類,包括儒隱、道隱、朝隱。

其中儒隱也就是終南捷徑,是一種特殊的出仕方式,時人頗爲不齒,李白、岑參都採用過;道隱是一批真正不想當官的人,一心只想往深山裏走,代表人物就是孟浩然的鹿門隱逸;第三種朝隱就如白居易描述的大隱隱於朝市、中隱隱於留司官,王維是典型代表,一邊上朝爲官,一邊在私家莊園中參禪悟道。

當然,我相信這只是一批家中有錢的知識分子的選擇,王維可以,杜甫就不行了。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終南山)

於是,唐人旅遊最大的特點就是文人旅遊,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烙印,一處風景是否能流傳千古,最關鍵一點是是否有唐代名人留下詩詞歌賦。無論是崔顥的“此地空餘黃鶴樓”,還是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以及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美景與名士、名篇相得益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此言非虛。

而李白、杜甫、賀知章等這些初唐、盛唐的名人留下的痕跡,又成爲中晚唐時期的人文遺蹟,當李白在看風景的時候,哪裏想到他也將成爲後人觀賞的風景?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李白)

【求仙問道和尋清淨的僧道之遊】

唐代僧尼最高峯的時候約有三十餘萬,道士女冠也大概有數萬人,寺院道觀近萬所,這幾十萬人又構成了一個旅遊的主要羣體,寺廟道觀也成爲旅遊的一個好去處。

僧尼道士旅遊的主要目的之一當然是爲了傳播宗教,包括玄奘、鑑真都是抱着宗教目的遠赴天竺、日本,一行大師曾爲求學四處遊歷,總的來說宗教人士的旅遊叫“雲遊”。

而寺廟道觀也隨着佛道的世俗化對普通百姓開放,除了宗教用途之外,寺廟道觀還提供遊覽功能,包括花園、戲場等。長安慈恩寺就是個戲場最集中的地方,僧人們利用戲場來講經,更多時候上演百姓喜愛的百戲。慈恩寺還專門設立杏園,還種植了牡丹、菊花等各種名貴花卉,每到節日和春暖花開的時候,寺內遊人如織。

道士們更多的是爲了求訪仙道,像李白就“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唐代著名的道士葉法善、吳筠等人佔據了茅山、天台山、嵩山、青城山、衡山等道教聖地,不斷出山與同道中人乃至帝王將相廣泛交流,留下無數神仙痕跡。

佛道中人也不能免俗,真正能做到“心將流水同清淨,身與浮雲無是非”的高人又有幾位?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唐人旅遊的去處】

唐人旅遊主要還是自然風光,山主要爲五嶽,還有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青城山、茅山等佛道名山,這是和當時佛道文化興盛,以及陰陽五行學說有連帶關係的,其它的廬山、黃山也爲熱點地區;

洞庭湖、太湖等大湖,西湖、長安曲江等小湖,長安、洛陽東西兩都,揚州、成都、廣州、泉州、登州、明州等沿江、沿海重鎮,同樣都是旅遊熱點區域。桂林山水是唐時方纔聞名天下,之前不過是窮鄉僻壤人跡罕至之處,唐時南方開發和大批貶官成就了嶺南和桂林山水;

人文旅遊也有很多好去處,關中地區本來就是秦漢皇家墓葬集中區域,中原各處名山往往有寺觀,各大都市也有寺觀和園林;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廬山)

唐人自創的文士旅遊也很流行,中唐之後興起的“雁塔題名”,就是新科進士在一起遊宴曲江,然後赴大雁塔登高,在塔壁上題目留念,白居易就曾在大雁塔上題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當真是志得意滿。逐漸文人們在寺院、名勝、館驛題詩成爲時尚,很多旅館專門留出一面牆壁用來讓過往士人題詩。

唐朝的園林是中國古代園林發展歷史的全盛期,雖然沒有達到明清園林成熟期的高度,但已經足以顯耀古今,無論是曲江池、華清池和芙蓉園,都是大唐文化、生態、藝術的巔峯之作,結合當時的山水畫、山水詩文、山水園林的藝術成就,園林就是詩,園林就是畫。而園林遊和遊宴結合,是唐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廣泛參加的遊樂活動。

唐的遊,唐人尤其知識分子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遊歷交友遍天下

(大唐芙蓉園)

總之,唐人的旅遊是唐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的集中體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旅遊更是唐時旅遊的一大特點。特別要提到柳宗元,他本身是山水遊記大成者,流傳下來幾十篇山水遊記名篇。同時,柳宗元在任地方官時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推崇旅遊的教化功能,認爲旅遊是爲政手段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效果。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