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邀請,以下都是個人瞭解,有所不周,不盡全對。

白起,王翦二人都是悍將,百年不遇的帥才。白起侍奉秦昭襄王為秦國東出鋪平了路。王翦幫助秦始皇掃平天下。二人是戰國時期最鋒利的倆把劍。

白起,王翦雖然處於同時代,白起死於前257年,而王翦則是生死年月不詳。二人是否曾為上下級關係,或有其他交集不得考證。從資料來看王翦於前236年在闕與破趙軍,可視作他的成名戰。其中前後有21年的差距,二人的出身都是沒什麼背景,都是靠秦國軍功制度一步步爬起來的,所以從一個小兵做到統帥是很需要時間的。白起晚年,王翦應該還很年輕,有可能還沒有比較大的名聲,得不到秦昭襄王的青睞。

就算有可能王翦當時已經有所成就,能提兵。參考另一個例子,始皇帝滅楚時,楚國已經是個空架子,問王翦需要多少兵馬,王翦張口六十萬,使秦始皇感到失望,而另派年輕將領李信帶二十萬人前去,結果被項燕大敗而歸。當時情況頗為相似,白起屢屢拒絕出兵,同樣使秦王惱怒,趙國雖然重創,但已經稍加喘息,上下同仇敵愾,年輕的王翦能都打的過老油條廉頗,同時還有魏楚韓三國後援,都是未知。

王翦強,但也是一步步走來的,不能只看得到他的戰功,而忽視了時機和經驗,王翦攻趙時,因為李牧屢攻不克,只能靠陰謀取勝,所以說即使強如王翦也不可能把戰爭變得簡單。戰勝一個國家看的不能只是一個統帥的能力。


這裡我想回答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或許是偏見,希望看客海涵見諒。我覺得滅不了。

首先,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國力大減,甚至可以說青年一代基本上都隕落了。雖說秦國在戰爭時傷亡肯定不在少數。不過戰爭結束秦國國力比趙國強,軍力也比趙國強。那麼,滅亡趙國豈不是理所應當?顯然,沒有這麼簡單。至少說秦國可以再次打敗趙國,但真的無法滅亡趙國。

那為何滅不了?大家肯定疑問重重。我有幾點看法。

第一:很多人會說,當年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力諫一鼓作氣滅趙。可是秦王因諸多原因,不準白起行動。可能因為國力消耗太大,也有可能擔心白起擁兵太久,功高震主。總之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因為,當時列國對長平之戰皆觀望,其實是沒錯的,齊國不借糧更是沒錯,試想,借糧之後,秦趙就不會打了。兩虎相鬥,是削弱他們的最好辦法,諸侯們都明白,故必須幫助秦趙,促成戰爭爆發。然而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然而此時白起要求滅趙,想必也是基於諸侯們未及反應過來,一鼓作氣。達到滅趙既成事實。這裡說明時間點太重要了,所以白起滅趙是有可能的。

第二:時隔兩年,趙國已經恢復了一些元氣,而天下人更是對秦國側目。此時白起拒絕出戰,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可能對當年的那場屠殺耿耿於懷,出於愧疚,便拒絕出戰趙國。二,形勢時機皆不對,列國已經看出秦對趙的戰爭是滅國戰,脣亡齒寒,各國再無知,也還是懂的,並非我們今日所說,列國無動於衷。所以,秦出兵滅趙,各國會幹預,且全力幹預。所以說,換上王翦也難以贏天下諸侯。三:當年的趙軍對秦怨恨不大,都不願為國死戰。不過長平之戰後,趙人不是畏秦而是皆恨秦。再邯鄲保衛戰中皆死戰,爆發出常人所懼怕的力量。所以,秦國時隔兩年,難以滅趙。

還有一點徵兆,在長平之戰的時候嬴政出生了,如果此時滅趙,那麼歷史安排給嬴政的劇本還能不能演了。所以說冥冥中註定,這是嬴政的戲份,各位覺得是嗎?今日之中國也在崛起,有些事來得可能沒那麼早,可日後必定會讓歷史安排好的那個人給帶來的。各位好好期待吧,說不定那孩子剛剛出生在你的身邊呢。喜歡就點個贊(≧▽≦)。哈哈哈


客觀來說,長平之戰後秦又圍邯鄲而不得,至於另派大將,一是因為武安君白起有病,二是他認為秦經此大戰亦元氣大傷,所以不贊成急攻,最後也是因此惹惱了秦昭王而鬱悶自殺。王翦也是名將,在白起之後,功多在為始皇滅六國。王翦同是個勇謀兼具的將帥(如智殺魏齊),他的想法作風跟白起很像,這點在帶60萬兵滅楚時充分體現,不是個急功近利的將軍而能顧全大局。其實最後趙也是王翦所滅,但已在30年後。所以如果長平之戰後讓王翦帶兵,只可假以時日地慢攻,配合政治上的連橫,急攻也是要敗,畢竟秦面對的不只趙,還有其餘幾國合縱,不得不通盤考慮,以待時機才成。最後補充,秦能一統,除了地理優勢、國力強盛、人才輩出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經幾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國策不變,此乃根本!


長平之戰後 白起主張一舉攻滅趙國 為何?回去修養後又主張緩滅趙國 這又為何?難道他是雙重人格?我不認為哦,我認為白起長平之戰後看到了可以攻滅趙國的機會而且很大,我相信他的眼光,所以我認為長平之戰後 秦國可以直接繼續攻佔趙國.


其實長平之後就是滅趙最佳時機,精兵死完了,當時趙國從君到民都在心理上受到巨大打擊,這也是為什麼白起寧願損耗20萬人也要拚死圍住趙軍的原因。白起被換就是給了趙國喘息之機,給其他國家反應的時間組建援軍,王翦當時估計20,30歲,秦王可能都不知道他,就算用他,面對善於防守的廉頗還有周圍的幾國援軍也是拿不下邯鄲,況且秦國在長平耗了三年,也是精疲力盡,國力下降,急需休整,而趙國終於得到其他國家援助,所以王翦帶兵的話打是打不下邯鄲的,但估計不會慘敗在邯鄲,會退回秦國整兵再戰


謝邀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 起初秦王是要白起接替秦國老將王齕,但是白起稱病不願,這時秦昭襄王,心中老大不樂意,心想你敢給我撂挑子,等我滅了趙國先那你開刀,不過後來開刀是開刀了,結局大不相同,白起稱病不出,這時候那輪的上王翦啊,王翦說句現代話,小官一個,他真正的發威,是秦昭襄王兒子秦始皇時期,逐步才確立一代名將,所以說王翦不可能當時作為統帥的接替當時主將王陵,以及白起的,最近這方面問題我也回答了不上,這次在重複一遍,不管誰當秦軍主帥,都一樣會戰敗,最好的局面是修兵止戈,拿著錢和土地,回去埋頭髮展個幾年,纔是明智之舉,原因我簡訴一下,一秦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根本上,不要和現代戰爭比,那個時候交通及其不便,別說那個時候了就是近代 民國時期,軍隊還常常喫不到飯,好,我就點到為止,其二歷史背景決定了他必定戰敗,原因如下,當時秦國坑殺四十萬趙軍,五國無不大驚失色,唯恐下一個就是自己 ,這段時間,歷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薦,信陵君竊符救趙,都是在此時間段發生的,五國聯軍咄咄逼人,趙軍又堅持抵抗秦軍,可以說到這個地步秦軍已經是進退維谷,而且他還當斷不斷,那肯定必受其亂,其三,起初是王陵為主將後來換成老將王齕,王齕這個人,的確年紀不小了,年紀大的人,一般沒有什麼戾氣,沒有什麼熱血,比較墨守成規,且穩重,這是後話,不多說,想了解這段歷史的不妨去看看,,所以說不管秦軍怎麼變,只要把這場戰爭繼續下去,基本上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的結果,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


請問王翦這時候出來了嗎?在這胡說八道,王翦出現歷史是長平之戰將近40年後,當時就說他60多歲,在白起那個時代多大,不過二十齣頭,還是大頭兵一個,會給秦昭襄王當將嗎?在這胡說八道,秦昭襄王用的將領是王紇王陵,不知道不要在這丟你媽的人。


謝邀。長平剛剛結束時滅趙最合適人選是白起,但是內鬥沒攻,後來又攻,白起認為時機錯過是他也不行了,攻了果然不行。以上是我對這段的基本瞭解,不知道準不準確。軍隊的控制和主帥的威望成長經歷是密切相關的,現在的資料看不到王翦確切的年齡,由已知資料看此時王翦年紀尚輕,威望不足,成長經歷還不完整。此外,勝利的關鍵也不全是由誰指揮,發起戰爭的時機也很重要。結論是一、長平新勝後立刻攻擊滅趙換誰都有可能,但隨後的各國合縱要看昭襄的水平了,喫進去了可能吐出來。二、長平之後一段時間再攻,無論換誰都不可能,換王翦還不如王齕。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秦國亦是慘勝、當時白起直搗趙國都城邯鄲、大有一舉滅趙之勢、然而秦昭襄王讓白起退兵我感覺是有道理的。

道理一:秦趙之戰而非一日、而是對峙數年、眾所周知兩國對峙拼的是綜合國力、秦國雖強但是要時刻供給盡50萬軍隊也是困難的、何況白起雖然滅了趙軍40多萬的主力部隊、然秦國軍隊也傷亡盡20萬、可以說秦國也傷了元氣、再者秦國經過數年徵戰無論兵力和後勤都有所下降、也不敢再冒險。

道理二:戰國時代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沒有一國敢單獨滅國、秦國的邦交征伐一相都小心謹慎、當時的秦國經過長平慘勝後雖雄踞天下第一強國的地位、但是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真實國力、如果秦王傾舉國之力滅趙勢必會引起其他五國的恐慌、甚至會出於脣亡齒寒的想法合縱抗秦、所以秦王只殲滅趙軍主力而不滅趙是明智的選擇、滅趙主力後秦國之勢威震天下各國、得的是實而非虛名、以上兩點應該是很有可能的。


時機問題:1、長平大戰後白起乘勢滅趙,此時趙國極度衰弱而諸侯來不及救援,可速滅趙。2、等到長平大戰一年之後趙國已準備好,開戰趙可長期堅守,諸侯見秦要滅國必然來救,所以沒有勝算。3、邯鄲之戰打成長期攻堅戰,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秦王去找白起,白起說長平是勝了,現在秦軍損失也很大的話,其實單就長平秦軍損失沒多大。否則按現在網上胡吹秦軍長平邯鄲損失慘重的,秦國早衰弱到二三流國家而被他國滅了,歷史早改寫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