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木美術館溫情的平民姿態、公益精神與獨立性,都是之前的本土藝術機構匱乏的要素,希望嘉木可以這種公民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品質與公共方式的擴大化,推動青島這個城市的進步。”

——李明(文史專家、藝術評論家)

在每個旅遊季都行人如織的青島老城區,“安徽路16號”已經成爲了許多遊客文化巡旅的必經一站;

而對於長久陪伴這座城的土著們來說,這裏更是一個不斷囤積生活記憶與註解的所在。

它就像是承載着歷史穿越而來與我們相遇的故交舊識,不緊不慢的驚豔着時光。

這座三層小紅樓,建於1913年,首位業主是德國船舶機械師斯蒂爾洛,1940年至2005年曾是知名醫生李召華和石雪筠的家庭住宅。這座德式小樓在2013年前一直保持着神祕。2013年9月19日,這座小樓以“免費開放”的形式重新與世人見面了。

重新開放後的小紅樓成爲 “嘉木美術館”的所在地。很多人以爲嘉木美術館名字取自於庭院內的那棵銀杏樹,其實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巧合造就的美麗傳說。創始人修方舟對張衡《西京賦》“嘉木樹庭,芳草如積”一句甚爲喜歡,當萌生創立美術館之初就想要將其命名爲“嘉木”,恰巧這一文化理想與安徽路16號的一尊古樹相逢,便有了“嘉木美術館”得名的美麗誤會。

嘉木美術館的創始人修方舟在創立之初就定位了美術館的主題——“彩青島”。所謂“彩青島”,即一切展覽及作品必須與“青島”有關。或爲與青島有關的作品,或爲青島籍畫家的展覽、或爲外籍畫家所作的與青島有關的畫作.....一切須圍繞青島。因此,嘉木美術館也成爲唯一以單一城市爲主題的美術館,這一鮮明特徵在中國也是先例。

瞭解完嘉木美術館的背景小知識,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美術館吧。擡頭仰望,入目是一線天空蔚藍和綠樹掩映下的一頂紅瓦。細長的木質白窗嵌在每一面牆壁上,磨光了的石階連接着院子與門廊。

輕踏石階,走入主樓。主樓是陳列館,分爲雪筠廳、致敬廳等。這裏常年會陳列展出以“彩青島”爲主題的作品,每週更換部分畫作。

入門後的左側懸掛着彩青島的歷年系列美展展示。館內還會公示一年的展期,運氣好的時候,也許你會邂逅兩場畫展。當然也可能會遇到在這裏寫生的“小嘉木”們,或者來這裏學習的成人繪畫愛好者。小小的展館卻載滿了繪畫愛好者的共同興趣,也撐起了他們的繪畫之路。

屋內擺設自由隨意。一切都是那樣別緻,那樣與衆不同。開放式的展品,讓你分不清是哪是美術館的收藏品,哪是商品,每一樣都是精緻的,隨便一個定格都是美的畫面。

深藍的牆面、大紅的椅子、五彩的檯燈,鮮明的色彩對比,營造出迷人的藝術氛圍。被火燒後,已經可以發出聲音的老鋼琴,訴說着動人的歷史。

荒島咖啡坐落在一樓的一隅,參觀之餘,來一杯咖啡小憩,十分愜意。

踩着吱吱作響的實木老樓梯,走上二樓。

二樓有一個大大的陽光房,作爲茶室使用。精緻的桌椅,坐在這裏,能看到那顆古老的銀杏樹和玻璃展館。如果你在碰到一個好天氣的午後來到這裏就更棒了,玻璃房的陽光洋洋灑灑的在身上,愜意又舒適。

另外大廳的空間擺放了古色古香的書桌座椅,濃郁的中國風內裏與歐式建築外殼激盪出一種難以名狀的奇妙之感。

撥動兩下屋內的古箏,不同的絃樂音符,恍如古人。

嘉木美術館的小院也別有特色,百年銀杏樹和古樹廕庇下的小小庭院區,這裏可以舉辦小型戶外交流活動,真真是“嘉木樹庭,芳草如積”。

穿過種滿植物的庭院,伴着老舍公園潺潺的水聲,走向陽光玻璃展廳。

嘉木藝廊的陽光展廳,原是游泳休閒場所。改建後,因地制宜地鋪滿玻璃面,開闢爲文化交流的地方。玻璃屋頂上鋪滿了海草,稀稀拉拉透着光,走在藝廊的中心區,彷彿有一種腳底海水涌動,頭頂海風徐徐的感覺。

最可愛的是,嘉木美術館是中國唯一一個全年無休美術館,甚至換展的時候也不例外,並且始終堅守着“城市與藝術的平民化體驗”。所以,你或許會在場館裏見到剛剛買完菜的大叔在看展時,手裏還拎着剛剛買的菜,隔壁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有來青旅行的年輕人。

春暖花開,如果你還是對於去哪兒毫無頭緒,不知道怎麼靠近這座充滿鹹鹹海水氣味的城市,不妨走進青島嘉木美術館,一起去感受生活,欣賞美,在這一棟充滿靜謐藝術氣息的老樓中,找尋凝固在一幅幅畫紙上關於彩青島故事吧。

溫馨提示:

嘉木美術館全年無休,免費參觀

地址:市南區安徽路16號

-end-

部分圖片來源:大衆點評、青島嘉木藝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