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兩天的閑暇時間看完了這部時長四個小時的電影,與其說是電影,我覺得稱之為紀錄片都不為過。在藝術手法的渲染下,一個接近真實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的一生第一次為我所知。因其時代背景性,我對溥儀的一生不談對錯得失,不談成功失敗,只談感受。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兩次在溥儀面前關上的大門,第一次,他的額娘去世了,他平淡的說了句「我母親死了吧」,推著自行車,在朱紅威嚴的大門前,屬於他的皇宮的大門前,被侍衛攔住了,他內心在無聲的吶喊,但他深知自己無能為力,被當時的社會環境無情地扼住喉嚨。在這之前,他從年小無知,到好奇外面的世界,不止一次的提出希望看看外面世界,希望回家的想法,再到溥傑說他已經不是皇上,他氣憤彷徨,感受到了皇宮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而身邊的人除了師傅以外又無一不在欺騙他的時候,這個十三歲的孩子體會到了時代賦予他的孤獨無助。第二次,婉容

被日本人從他的身邊帶走,他在雪地中奔跑追趕離去的車,盡頭不過又是侍衛把守的大門,他跑向的是什麼,是安慰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嗎,不,那不是自己的孩子,更有傳言是溥儀親手將孩子扔入火爐。是染上大煙精神失常的妻子嗎,是愛情嗎,不,他是皇帝,是談不上愛情的,皇后理所應當在他身邊,任何人理所應當為他服務。他追逐的是他的皇后,是他在明知自己身處滿洲國傀儡政權之下,作為日本人利用的工具在使用的情況下,他不願放下自己的皇帝身份,還心懷一絲絲希望,皇后的存在是他身份的代表,是他支撐自己信念的支柱之一。也許我說的太過絕對,但溥儀在時代形式下的自我掙扎自我復闢需要皇后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張愛玲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她不是籠子裏的鳥。籠子裏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裏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黴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如果細細品味,這段話說的正是溥儀這樣的人,也不為過。

不能否認的是,溥儀對皇帝的身份,對權利是有慾望的,他是不甘被時代洪流隨意衝垮的。不然他不會陷入日本帝國主義滿洲國的謊言中,但是因為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在那個社會浪潮下,社會利益的爭奪者勢必會以其為工具加以利用,而勢單力薄的溥儀能做的是在不斷自欺欺人與被人欺騙中成為權力的傀儡。這是一個可悲的人,他經歷的是母子分離,王朝崩壞,軍閥混戰,帝國入侵,傀儡政權,這不是他這樣形單影隻的人所能承受之重,這是時代的重量啊!有些人說,溥儀是時代的罪人,是日本的傀儡走狗,但導致中國經歷侵略痛苦的歷史進程是他一個人所能改變的嗎,被利用的一具皮囊罷了。有人又說了,身為中國人,中國的皇帝,溥儀為我們做過什麼?我反問,孤獨無助的他能做什麼,欺騙矇蔽住的他能做什麼,奮起抗爭嗎,搖旗吶喊鼓舞人心反抗嗎,他不是你們的皇帝,他是時代的棄子啊。有人說,溥儀貪生怕死,我覺得這個定義是不全面的,如果溥儀貪生怕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英國絕對能保全他自己,為什麼選擇依附日本所建立的偽滿洲國政權呢,因為其皇帝復闢之心未死,他還是有為自己這個想法付諸實際的行動的,只不過選錯了方向,也有被操縱逃不出控制的因素。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時代,看事情的角度,判斷的結果一定不同,所以我不對其做是非評價。

再來看溥儀接受改造的時期,他的自殺在我看來有些難以理解,我也沒搞清楚為什麼要去自殺,是不肯承認日本入侵時期在滿洲國所做的一切嗎,是畏懼牢獄生涯嗎,至少從當時的心態和行為分析,他在那個時候內心仍是把自己當皇上的,影片的後半部分有一段鏡頭,所長問他:「你為什麼承擔了所有的罪行呢?你明知道有些是你根本不知道的。」他說:「我願意為我所做的一切負責。「所長:「曾經你當自己是萬人之上的皇上,現在你當你誰都不如。」剛入牢房的他習慣性地使喚自己曾經的奴才,洗腳,抹牙粉,系鞋帶,也側面反映了封建貴族的可悲。後來經過漫長的十年牢獄生活,雖然影片中沒有具體交代,但我覺得他的思想上是經歷了重視自我的過程的。重新回到社會的他,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也需要買票進故宮。「不許坐在那。」「小朋友,你是誰呀?」「我是門衛的兒子,我住在這。」「我曾經也住在這裡。」莫名的讓人淚目。

革命結束了封建王朝,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帶給百姓的還是水深火熱的痛苦,溥儀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是歷史上頗具悲劇意味的一枚符號。如果今天之前有人問我在上學時期瞭解到的溥儀,我腦海中只有,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三歲登基,好像後來挺慘的,但是現在,我不敢說全面瞭解了這個人,至少一個立體的溥儀形象是在我心中是可以呈現出來的,他身上披滿了時代的悲劇色彩,更多的是無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