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守御千户所城.jpg

金门守御千户所城位于今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又称金门城,是明朝卫所制下隶属永宁卫的金门守御千户所(简称金门所)之城池,由江夏侯周德兴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到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间所筑成,但《沧海纪遗》(1568年,洪受)载说:「金门千户所城……洪武二十五年,江夏侯周得兴来筑……」,而许志仁于《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门及其海域》中认为金门城可能是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落成。而因为浯洲屿上建了此城,岛名遂改为金门。金门一带除了设有千户所城之外,还设有官澳陈坑峰上田浦烈屿五个巡检司城。

满清与郑成功郑经交战时,金门为郑家的势力范围,两方交战期间金门城受到破坏,1680年原本在三藩之乱期间为郑经所控制的金门再次被清军攻占后,总兵陈龙一度修筑城垣,但后来总镇署迁到后浦,金门城因而没落。1949年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金门与马祖成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峙的前线,金门城城垣残存的花冈岩被中华民国国军拆除改筑其他工事,金门城因而只剩下夯土层与部分地基]。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起,借由金门酒厂的回馈金,开始重建四方城门,但其形制与原貌有别,其中重建的南门现为金门酒厂的大门。而民国九十六年(2007年)时金门国家公园又重建了一段古城垣。

沿革

明朝建立初期,为了防卫倭寇而命江夏侯周德兴在东南沿海一带大量兴筑卫所城,金门守御千户所城即是在这时期所建的城池之一,隶属永宁卫,但福建都司亦有管辖权。

金门城的兴建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约在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落成,但《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门及其海域》(2009,许志仁)一文据《沧海纪遗》与《泉州市建筑志》(1995年)关于崇武城的记载而认为金门城可能是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落成。初建的金门城周长630丈(约2016公尺),城垣高1丈7尺(约5.4公尺)、宽1丈(约3.2公尺),开有四门。

后来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都指挥谷祥强化城池防务,除城墙增高3尺外,并在西、北、南三面加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年)时,都指挥刘亮与千户陈旺又建四门敌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时,所署毁于火

明末永历年间,金门一带曾为郑成功的练兵之地,而在1663年金门被清军攻陷后,金门开始迁界。三藩之乱期间,金门一度回到郑家的势力范围,但在1680年又被攻陷。而在此后,总兵陈龙一度打算重建金门城,但后来决定将总镇署迁到后浦,金门城地区因而没落。

此后自1949年起,因为金门成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峙的前线,金门城剩余的城垣残迹被中华民国国军拆除以用在其他工事上,使得金门城只剩下夯土层与部分地基。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起,借由金门酒厂的回馈金,开始重建四方城门,但其形制与原貌有别,其中重建的南门现为金门酒厂的大门。而在民国九十六年(2007年)时,金门国家公园在文台宝塔附近重建了一段古城垣。

建筑

金门城周长630丈(约2016公尺),城垣高1丈7尺(约5.4公尺)、宽1丈(约3.2公尺),开有四门,后来城墙加高3尺,又增建月城与敌楼。此外金门城还设有36个窝铺、数座烽火台,城内有864间营房。

城内有一个主要的十字街,交会之处有一座跨街而建的𬙋带庙,北面祀真武大帝,南面祀关圣帝君,而千户所署、城隍庙等公共建筑即设于附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