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一位同事很迷茫,問我:現在這麼多家房產媒體都寫得啥玩意,都是一羣不懂房地產的在寫啊,各種謠言,各種譁衆取寵還有很多錯誤,爲什麼大家都愛看呢?


這位同事是1993年的小夥子,買過10套房,遍佈長三角、重慶。最近賣掉了2套,迅速補血了資金,降低了負債率。從房產投資的角度,他很成功,不僅是資產意義,秒殺大多數同齡人。而且在房產理論、實踐與膽略方面融合得很好。外表儒雅,內心穩準狠。


當然,他瞧不起大多數房產媒體,也沒毛病——因爲,本來大衆房產媒體面對的就不是專業房產投資者,而是喧譁的、鬧騰的、自以爲是的大衆。


想了一下,就回答他媒體的屬性不是正確,而是呈現信息。至於呈現的信息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何評判,這交由讀者。事實上,大衆讀者的智商、審美和認知才決定了媒體選擇信息的偏向性。


那些寫得無釐頭的房產媒體也是很有價值意義的存在,人羣28分,其中的80%構成了大衆羣體,這些羣體看的也自然是與之匹配的信息。


最多,20%的羣體是比較有思想的,當然這與學歷無關,即便在博士羣體中,依然存在烏合之衆的土壤。


很多人以爲媒體決定大衆,其實恰恰相反,大衆讀者才決定媒體。


02


在社會和房產領域,一般流行的都是錯誤的,而且披着溫情脈脈的面紗。


我舉一個影響面很大的例子。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話看起來沒毛病,實際上潛臺詞是不買學區房,鼓勵孩子讀書。


這句話的作者是六神磊磊,風靡全中國,因爲極具蠱惑性。其實在邏輯層面,買不買學區房,和鼓勵孩子讀書,這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關係嗎?



(1)家庭教育好,上好的學校;

(2)家庭教育好,沒有上好的學校;

(3)家庭教育不好,上了好的學校;

(4)家庭教育不好,又沒上好的學校。


總之,不要把上好學校和家庭教育割裂開來。


03


爲了驗證“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很多文章都引用了各種照片和資料,比如舉例了韓寒,家中藏書多,所以文章寫得好。又舉了高曉鬆的例子,出口成章,內涵十足,因爲小時候讀書多,而不是買了學區房。



可能這兩個還是國內的,爲了顯示“全球性”,迷惑性大的文章還舉例了比爾蓋茨,也非常喜歡讀書,家中藏書無數。



但這樣的舉例有意義嗎?


高曉鬆的家裏是買不起學區房呢,還是比爾蓋茨家缺學區房呢?何況,從照片上看,書房都這麼大,難道房子還小?


美國社會學家埃文斯,前幾年做過一個著名調查:家中藏書500本,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教育優勢?


她調查27個國家7萬多個家庭後,得出了三個重要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

“成長在有藏書500本的家庭裏,會使一個孩子比起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裏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第二個結論是:

“來自藏書豐富家庭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要比家中無藏書的孩子多出19個百分點。”

第三個結論是:

“當家中藏書量達到500左右時,父母的教育水平即使相差很大,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差異也不大。”


其實吧,這種調查沒什麼意義。


美國另一位學者寫的《小用品的總和:一個有抱負的階層的理論》一書中,作者談起了“有抱負的階層”。比起先前的“炫耀性消費”,如今的新精英人士更注重文化、教育等投資。


“藏書”本身就是有抱負、重視教育羣體的直接體現,這樣家庭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沒有領先優勢?


但媒體依然孜孜不倦的散播似是而非的道理、雞湯、信息與謬誤。


事實上,這種文章的閱讀量包括各種版本的複製,達到千萬之巨。


04


然而,這就是傳播的有意思之處。


而我這位93年的小同事,對此感到迷惘不解,其實也是閱歷稍淺。真實的世界就是80%的人是韭菜,80%都是烏合之衆,而80%的房子跑輸市場。


房地產的市場很大,房產媒體也僅僅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環節,但呈現的方式千奇百怪,倒影出整個市場光怪陸離的模樣。


有人買房入坑,有人買房漲得快,有人喜歡郊區大別墅,有人專買公寓,也有人孜孜不倦的租房。


南昌的房產媒體,有人負責洗腦,有人負責解藥。如此而已。


- END -


(文章來源:陽光城市頻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