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不論多著名的思想家,生前都說過些自相矛盾的話,孔子也不例外。

齊僖公三十三年,管仲開始輔佐公子姜糾。齊桓公元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此人一舉將齊國帶向霸主之位,孔子卻說:他只是個小人物 【江山社】 自媒體 第1張

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但是,孔子曾將管仲歸為“氣量狹窄”之類,說他:平生不懂得勤儉節約,且不懂禮節。因為,管仲非常講究排場,出門在外一切標準待遇皆向國君看齊。這段話,到了司馬遷先生筆下,又有了另一種說法:“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世人都說管仲是春秋賢臣,唯獨孔子覺得他只是個小人物。有趣的是,孔夫子還說過另一句話:“齊桓公之所以能不以兵車會九路諸侯,完全是管仲的功勞,這是何等的仁慈之舉?”此外,孔子還說過,管仲擔任國相,讓齊國能夠稱霸諸國,老百姓始終感恩管仲的恩德。從這些褒揚之詞來看,司馬遷那句話中的“小之”又從何而來呢?

此人一舉將齊國帶向霸主之位,孔子卻說:他只是個小人物 【江山社】 自媒體 第2張

思想家說些自相矛盾的話不難理解,但這兩句話出自孔聖人之口,就顯得有些不正常了。筆者覺得,歷史資料在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遺失錯漏,說管仲氣量狹窄的不太可能是孔子,倒有可能是孟夫子。

倒不是筆者刻意給孟夫子潑臟水,因為,孟子生平並不待見管仲,有《孟子》為證:

某次,孟子與弟子公孫醜討論學術,公孫醜問老師:“管仲曾輔佐國君爭霸天下,晏子則讓國君揚名四海,我們是否應該學習這兩位前輩呢?”孟夫子鄙夷地說道:“你還真是個齊國人,腦子裏只有晏子、管仲。”

說罷,孟子還向公孫醜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人曾問曾參的兒子曾西:“子路和你哪個更仁義?”曾西忐忑地說:“子路先生是家父最崇拜的人。”那人追問道:“那麼管仲和你誰更仁義呢?”曾西冷下臉來,說道:“你怎麼能拿我和他做比較?”

講完這個故事,孟子對公孫醜講到:“就連曾西都不想與管仲相提並論,你覺得我怎麼可能效仿這樣的人?”從這來看,孔門中早就有“小”管仲的先例,且不提孔夫子對管仲“小之”,畢竟這只是《史記》的一家之言,單說曾西和孟子,這兩人“小”管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某次齊宣王邀請孟子進宮做客,孟子藉故推脫,躲在家裡裝病。一個叫景醜的人問孟子:“先生你這樣做恐怕有些不合適,於禮節有悖。”孟子回答道:“齊桓公平時連管仲都不敢傳喚,憑什麼來傳喚我?”

孟夫子是個有思想的哲學家,他自然不會因為孔門輕視管仲的“傳統”,而對管仲抱有偏見,但是他對曾西“小”管仲深感認同。

後來,孟子又引用了曾西的一句話:“齊桓公當年那麼看重管仲,然而管仲身居高位那麼多年,做出來的政績卻平平無奇。”這句話應該就是曾西輕視管仲的理由,顯然,孟子非常認同這一說法。

然而,按照前文中孔夫子對於管仲的褒揚來看,老百姓都對管仲感恩戴德,何談卑微呢?難道像孔門大部分弟子一樣一生難以施展理想抱負,連生計都成了問題,纔算是值得效仿的賢人嗎?

關於孔子的自相矛盾與孔門輕視管仲的“傳統”,筆者在《史記正義》中找到了答案。

對於“孔子小之”,該書中做此註解:“言管仲世所謂賢臣,孔子所以小之者,蓋以為周道衰,桓公賢主,管仲何不勸勉輔弼至於帝王,乃自稱霸主哉?”從這點看來,孔子是將管仲不以霸道服人的美德作為“仁”,他根本不會輕視管仲,反而會將其樹立為道德楷模。

所以,將管仲視作平庸之輩,這就違背了孔子的相關論斷。

在孔子眼中看來,王道與霸道之間的界限不甚清晰,唯“仁”可安天下。而孟子卻始終強調王道與霸道之間的區別。在孟夫子眼中,春秋時期稱霸的諸侯國全都是“三王之罪人”,而幫助齊桓公締造霸業的管仲正是始作俑者,所以,才會輕視管仲。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說管仲不知節儉不知禮儀的話,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卻不能作為孔門“小”管仲的原因。想必是孔門子弟對孔子的言論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忽略了孔聖人對於管仲的積極評價,這才使孔門有了輕視管仲的傳統。

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孟子既為儒學傳人,怎會看不破其中關鍵?莫非,真如筆者所說孟子對於王道與霸道深惡痛絕?究竟是孟子的思想太過極端還是司馬遷先生忽視了孔子對管仲的高度評價呢?我們已無從得知。

參考資料:

【《史記正義》、《管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