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國外的氣象行業是市場化的,那麼國外的氣象行業是如何運作的呢?求大神介紹一下國外的氣象產業鏈,從數據的採集處理到氣象產品的生產和氣象服務的提供是怎樣的一個流程,有哪些知名公司參與其中呢?對比國內外氣象行業的差別,國內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果國家政策放鬆,對於體制外的企業而言商機在哪裡呢?

-------------------------------------分割線------------------------------------------補充一下問題:

1、前面大神@徐振中提到美國氣象數據採集工作全部由國家承擔免費提供給商業公司,國家承擔了所有的數據採集和數據分發工作,我國的數據採集分發工作也是國家做的,我國為什麼不將數據免費提供給商業公司呢?

2、為什麼美國氣象預報可以變成一個專門的頻道,而中國只在新聞聯播放完了之後插播一下天氣預報呢?中國什麼時候會出現氣象頻道或者類似的氣象服務行業呢?3、中國最先做成氣象資料與行業數據大數據分析的公司會是阿里嗎?4、行業氣象服務典型案例有哪些?比如大神@徐振中提到的WMO的海洋導航的氣象服務是如何做的,主要產品是什麼,怎樣為用戶提供價值呢?


美國法律規定國家氣象資料免費實時提供給有資質的氣象公司,他們自己研發數值預報跟國家氣象部門一樣具備預報能力,最著名的就是The Weather Channel和AccuWeather,前者為幾百個電視頻道提供天氣預報預警還有其他很多行業服務,後者則基於大量的氣象資料和行業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甚至給超市預測颶風來了什麼東西好賣。日本也一樣,著名的WMO在中國掙了好多年錢了,海洋導航是一個很成熟的業務了

----------------------------上午回答在評論裏了回復 姓名 :對於第一個問題,國家政策層面的,不好多說,不知道啥時候放開。現在有採取合作的比如阿里雲,還有一些其他的,都是要付費或者其他合作形式,而且也在嚴防國外的這些公司侵佔國內市場,所以資料怎麼開放,都不知道,只能先合作。第二個問題:華風有個氣象頻道的,但都是氣象系統自己預報的數據,所以是啥樣就啥樣沒有競爭,而且但不是每家每戶都能收到。。。經濟基礎決定。第三個問題:我知道有三家公司在弄大數據,國家局自己也在弄,因為關係型資料庫確實不能滿足很多數據挖掘的需求,檢索統計的時效性都不夠及時,好像都是基於開源架構,分散式存儲那種,具體就不在這說出來,可以網上查到解決方案,有人回答那個我不是太瞭解,行業大數據分析存儲要統管所有種類的資料,不僅僅雷達或者精細化預報了,基於大數據很多服務都在逐漸開展,尤其海洋資料數據挖掘的優勢更明顯。阿里不是第一個,今年才和公服合作簽合同,有兩個公司已經成熟了,而且出來了一些產品。第四個問題:提起來很悲劇,就是航空航海買的主要是人家的數值預報產品,氣象導航也就是加上背景信息、實況信息和預報場,並且逐漸更新。那位提到的航線規劃這個東西可以研究,但很多時候航線不僅僅由氣象決定,主要還是給出結合服務對象的預報產品
針對樓主的4小點問題一一回答如下:

1)免費提供給商業公司是有的,大一點的有阿里巴巴集團和氣象局的合作;小一點的有我們彩雲數據服務正在和氣象局談的雷達數據精細化預報合作。不過都不是完全免費,比如阿里提供了雲服務和我們提供了分鐘預報。

2)氣象局有一個自己的頻道,叫做中國氣象頻道,可以搜索一下。3)氣象資料大數據分析最先做成的,就我目前來看是我們彩雲天氣的分鐘高精度降雨預報;行業數據分析鹿死誰手還不知道。4)我們提供了青奧會的頁面:彩雲天氣--南京青奧會天氣實時預報 ,也算是體育行業氣象服務的一個例子。阿里和我們都在做避雨路線規劃相關的業務,也是一個例子。WMO海洋導航的例子很好,我學習了。

很久就邀請我了,但是我本人對氣象行業也有很多細節不是特別深入地瞭解,所以就沒有回答,現在總算可以回答下了。

首先細節是魔鬼,很多東西說出來就是一句話,但是細節是怎麼樣,具體怎麼操作反而是非常複雜的。

1、氣象探測資料是分級別的,目前有國家基準站、國家基本站、國家一般站、區域自動氣象站;所有國內參與全球交換的氣象站的資料都可以在中國氣象數據網訪問和下載,部分不參與全球交換的氣象站的數據也可以從這個網站下載;不過下載需要註冊用戶,並上傳資料,說明用途,有點繁瑣,不過和從國外網站下載數據的繁瑣程度差不多,主要是國內也是免費的。至於更精細的資料涉及國家祕密,甚至可以開發出針對某地的氣象武器(覺得有點難度),所以所有氣象數據免費提供給商業公司,我想美國也不可能這麼做的,國內也是一樣。

2、國內也有氣象頻道啊,國家氣象局下屬單位搞得,已經在部分城市落地(也就是可以再廣電或電信的電視線路上觀看),也有部分城市由於氣象部門沒錢給落地費,所以無法在當地線路上收看,不過你也可以上網看啊,也不收費,甚至廣告都少。 中國氣象頻道-認識天氣,從這裡開始

3、因為氣象局都是差額撥款單位,越是基層的市、縣氣象局經費越少,對氣象服務擴寬收入越上心,專業化的氣象服務肯定是在氣象部門,但是針對性的氣象服務肯定是出在社會上的氣象公司。各行各業其實對氣象還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但是大的全國性的項目根據許可權所限只能在國家局做,而國家局人雖然很專業,但也存在著人員有限導致服務專業性夠了,針對性缺失。這部分氣象公司倒是大有可為。


先說一下其他評論裏提到的數據問題:

國家局已經制定了氣象數據開放的政策,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國內氣象市場近兩年開始活躍起來,湧現了很多新的氣象服務公司,同時全國的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也都在進行企業化市場化的改革,估計5年以內國內氣象市場將發生很多大的變化。

再回答你的標題:

國內目前氣象市場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是因為很多資本的力量沒進來,之前受到事業體制的限制,在服務創新上一直是比較緩慢的,從IBM收購The Weather Company就能看出來,大資本的引入同時也會帶來氣象領域整體技術上的革新。同時國外很多氣象公司除了有政府提供的數據支持,還建設了很多自己的氣象觀測站,同時還能發動社會的力量進行觀測,典型的是AccuWeather和日本的TNI,而國內在這一塊基本上沒有。目前無論是中國天氣網、墨跡還是彩雲,都沒有那個實力去廣泛建設自己的氣象觀測站,這直接導致了數據依賴性太強。

總之,國內氣象可以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期待未來5年的蓬勃發展!


哪個國家經過五六十年的治理還未出現藍天白雲的天氣景象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幾篇文章恐怕也難以講清楚,簡答如下供參考:

1國外的氣象機構一般在互聯網上可以查到,認真閱讀即可略知。

2與先進國家比,國內氣象部門首先在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的現代化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3我國雖已初步建立了氣象業務現代化業務體系,但在現代觀測和數值預報等核心高技術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4 氣象行業不同於其它,現代氣象業務除了需要巨大的基礎科研投入和支持外,還依賴高新技術成果應用,國內這方面缺少統一規劃,頂尖人才缺乏、投入也不足。

5氣象服務產業有待做大做強。


你如果能做到不要下了雨的時候再提醒我下雨,我就會付錢給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