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軍統都是國民黨的特務組織,而蔣介石剛當北方軍總司令的時候,還沒有那樣龐大的特務組織。是蔣介石第二次下野,才讓他下決心建立龐大的特務組織的。

1931年,蔣介石把當時的立法院長鬍漢民軟禁,反蔣勢力掀起倒蔣浪潮,蔣被迫第二次通電下野。

下野後,他痛定思痛,覺得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一個能及時掌握黨內情況和政敵動向的情報組織。 所以蔣介石復出後立刻開始籌建自己的特務組織,而且一下子組建了兩個組織。

這兩個組織,一個叫「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中統的老大是陳立夫,是蔣介石把兄弟陳其美的侄子,對蔣介石忠心不二,主要負責監視黨內幹部動向和做政治思想工作。

(陳立夫)

另一個組織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人們叫它軍統。則負責對外情報蒐集、清除叛徒、內奸。軍統剛成立時叫藍衣社,1938年才改名軍統。軍統的頭頭叫戴笠,是蔣介石的同鄉,在蔣介石人生低谷的時候投奔了蔣。戴笠膽大心細,有勇有謀且對蔣忠心耿耿,所以戴笠被蔣介石選中。

按說這兩個組織都是為蔣介石做事,都歸蔣介石領導,又不是上下級關係,應該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兩個組織都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工作性質又相似,都想在主子跟前立功邀寵,一爭高下。兩個組織也都有人有槍後臺硬,一山不容二虎,爭鬥就不可避免了。

(戴笠)

更可況領導中統陳立夫是國民黨元老的侄子,又曾在美國留洋,黃埔軍校時就不離蔣左右,輔佐蔣介石打天下,是國民黨內有頭有臉舉足輕重的人物,根本就瞧不起小混混出身的戴笠。

而戴笠仗著蔣介石撐腰,仗著軍統勞苦功高,也不把陳立夫當回事。所以戴笠也毫不示弱,處處跟陳立夫對著幹。

掌門人都水火不容,手下嘍囉更別說了,所以中統軍統之間惡鬥不斷,到了有你無我的地步。

最典型的就是1942年,軍統第一殺手趙理君幹掉了中統大將韋孝儒,讓中統老大陳立夫大為震怒,直接出面為手下報仇,給趙理君扣了個「漢奸」的帽子,逼著蔣介石槍斃了趙理君。

後來戴笠咽不下這口氣,又到蔣介石那裡舉報中統頭子徐恩增貪污受賄、走私販毒。 不過對於兩家的爭鬥,蔣介石倒是成竹在胸,不慌不忙。

因為他知道,兩個派別無論怎樣爭鬥,都是為了在他這個總裁跟前爭功邀寵。只要他們對自己忠心耿耿,哪怕他們打得頭破血流都無所謂。如果他們不吵不鬧,不鬥不爭,悶聲不響,反倒是讓讓人坐臥不安了。

所以每次兩家明爭暗鬥,蔣介石都充耳不聞。真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就像丈夫處理原配和小妾矛盾那樣,要麼兩邊安撫,要麼和稀泥,要麼就是倒苦水讓他們體諒當家人的難處。再不是講講都是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誰也離不開誰的大道理。

總之,讓他們相互制約,相互競爭,自己在中間樂享其成。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眼看兩家特務組織勢力太大,尾大不掉,怕成心腹大患,就決心削弱他們。

戴笠死後,蔣介石一下子把軍統的十萬人裁撤到了兩萬,後來乾脆連「軍統」這個名字也不要了,改名保密局。而對於中統則培植蔣經國的三青團慢慢取代,後來也乾脆取消,改名「內政部調查局」。

在蔣介石眼裡,不管是中統還是軍統,都是蔣家利用的統治工具,失去了利用價值,自然就飛鳥盡良弓藏了。


中統和軍統之間的鬥法,纔是蔣介石最樂意看到的局面,如果他們團結成鐵板一塊,那蔣介石就會覺得有危機感了,這是一種所謂的領導藝術。

中統是陳其美的侄子陳立夫、陳果夫所控制,陳其美是蔣介石的結拜大哥,對蔣有恩,在蔣心裡有極高的地位,所以蔣對二陳也是十分的信任,直接將國民黨的組織部門全盤給二陳經營,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CC系,中統就是國民黨內的特務組織,由徐恩曾負責。

軍統的前身是復興社特務處,戴笠任處長,歷經幾次更名和變動,最後改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戴笠負實際領導責任。開始主要就是負責軍事情報,抗戰後軍統規模迅速擴張,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軍統人員無孔不入,權力也逐漸擴大,軍統的權力延伸到了原先中統的地盤,這導致了中統和軍統矛盾不斷。

中統和軍統之間存在著極深的矛盾,他們之間根本無法團結起來糊弄甚至對付蔣介石,他們都想法設法從蔣那裡獲取更大的支持,如何才能獲取更多支持呢?無非就是自己更加賣力地工作,還要想著打對方小報告給對方挑刺,這樣兩個組織內部有什麼問題蔣就會瞭解的更清楚。因而蔣介石可以將兩個極為重要的特務組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自己的獨裁政權更好地服務。


{!-- PGC_VIDEO:{"thumb_height":360,"vname":"2016年11月21日週一預告.mp4","neardup_id":7395613122996800165,"thumb_width":640,"sp":"toutiao","vposter":"http://p2.pstatp.com/large/119500063cd58470809c","vid":"77268b69fc284148bf350a2d9ff0eb3d","video_size":{"high":{"h":480,"subjective_score":2,"w":854,"file_size":2107270},"ultra":{"h":720,"subjective_score":1,"w":1280,"file_size":3495404},"normal":{"h":360,"subjective_score":2,"w":640,"file_size":1493551}},"duration":34,"hash_id":7395613122996800165,"thumb_url":"119500063cd58470809c","md5":"b5b5481e47d9c01ed43d8bb1fd3afe0c","vu":"77268b69fc284148bf350a2d9ff0eb3d"} --}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就在當天,他在自己的日記中總結了自己兩次下野的原因:無幹部、無組織、無情報。東山再起後,蔣介石分別組建了兩個特務組織:中統和軍統。兩個特務組織互相競爭,蔣介石如何玩弄手段從中協調?


老蔣是個軍人出身的政客,但論起軍事水平,老蔣的軍事能力確實不敢恭維,雖然一生處於統帥地位,但卻沒有切切實實的指揮過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而且他又愛干涉國軍將領在戰爭中的具體部署,所以說老蔣算不得軍事家。但是縱觀老蔣一生,其精通於權謀術數,深諳帝王心術,至於中統和軍統,則是老蔣為了把持政治才組建的兩大特務組織。

很多人對於中統和軍統都是搞不清楚的,認為老蔣搞兩個特務組織豈不是浪費精力,實則不然,這只是上位者的一種手段而已。軍統的前身是由戴笠組建的中華復興社,而中統則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務調查科,後來一個發展成為了軍統,一個被改組成為了中統,一個代表的是老蔣的私人特務力量,一個則代表的是國民黨中央的特務力量。

但就算是軍統離老蔣更為近一點,但是老蔣也不會過於對軍統袒護的,因為老蔣當時扶持軍統的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國民黨內二陳兄弟CC系的勢力,但為了仿製軍統的過於壯大,避免尾大不除的局面,所以他又讓軍統和中統不斷地處於競爭關係,這樣才能達到勢力的平衡,這也是古今上位者的御人之道。

老蔣一生玩弄權術,通過一系列政治手段使得他在國民黨中達到了獨裁併且一家獨大的目的,但卻沒有實現真真實實的上下一統,而反對他的人也在國民黨中從來沒有斷絕,這也造成了國民黨中極其混亂的派系爭鬥,當然了,這也是國民黨失敗的一大原因。

而在國民黨敗退後,中統最終被老蔣打壓,而軍統被其一再改組,都淪落為了其獨裁的工具!


他當然不希望一方做大,就看著下面競爭和平衡他才放心啊。當時,日本對我國進行侵略。而對北方的強鄰俄國,蔣介石也從未對其放心過。1923年蔣介石奉孫中山之命,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前去蘇聯考察後,認定蘇聯對中國有政治野心,必須及早防備。他甚至從政治立場的分歧出發,把蘇聯列為中國面臨的第一大外部威脅。基於上述認識,蔣介石認為必須加強集權,採取一切措施。

蔣介石的蘇俄之行亦有一大收穫,他沒有說,卻有旁證可引.那就是他對蘇聯「格別烏」(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即克格勃前身)情報特工機構的發達及其作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其鎮壓反對派的效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決意效仿之。

關於這一點,中統的創始人陳立夫在多年後回憶說:「蔣公曾去蘇聯,知道該國政治之運用甚詳,而其調統組織之嚴密,實為安定內部之主要因素;因此十六年清黨之後蔣公就要我在他所任部長的組織部下,組織成立調查科,其主要任務為對付共產黨的活動而制裁之。」


蔣介石是坐山觀虎鬥。這是一種權力制衡手段,否則軍統一枝獨秀,難以控制。

中統成立的時間最早,前身是光復社,屬於國民黨的特情機構,控制在cc系手中,也就是陳果夫兄弟。主要目標是清共和對付政敵。

軍統全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屬於軍方的情報諜報特務機構,後來不斷擴大,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權力極大,風頭蓋過了中統。

後來軍統頭子戴笠在1946年坐飛機摔死,毛人鳳繼任。1948年改組,軍統改為保密局。中統改為黨通社,後又改為內政部調查局。


謝謝邀請。可以看紀錄片《大揭祕》。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蔣介石和以前的帝王一樣,玩派系、玩權利平衡,最後還是沒有玩好。最後派系的傾軋、鬥爭、內耗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