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到APP上的「擇偶理論」

在羅振宇的「得到」APP上,羅輯思維第673期音頻節目「什麼時候該停止思考?」中,羅胖講了這樣一個擇偶理論:

「這個原理來自決策學裡一個經典的問題。它的通俗版本是這樣的——假設你經過一片西瓜地,只能走一次,不能回頭,你怎麼才能摘到整片西瓜地裏那個最大的西瓜?統計學家計算出來的最優策略是一個百分數,37%,什麼意思呢?就是假設這個瓜田一共100個西瓜,在經過前37個西瓜的時候,不要做決定,光做一件事,就是測量和記錄它們每個的大小。在37個西瓜之後,如果接下來看到一個西瓜比以前看到過的那些都大,那就選擇這個西瓜,這種情況下,你摘到最大西瓜的概率是最大的。」

「萬維鋼老師在他的第一季《精英日課》裡面,就專門介紹過這個演算法。那節課裏萬老師舉了一個反常識的例子,找結婚對象也可以用這個37%規則。比如一個女青年,從18歲開始找對象,設定的目標是在40歲之前結婚,那麼根據37%規則,她的階段分割點是26.1歲。26.1歲之前是觀察期,她應該只交往不結婚,但是必須要記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間,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26.1歲之後是決策期,再結交新的對象,一旦遇到一個比原來認為的最好的那個還好,或者和那個人差不多一樣好的男人,就應該馬上把他拿下,和他結婚。

2、為什麼說這個理論是個笑話

為什麼說這個理論是個笑話呢?因為找對象跟挑西瓜不是一回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瓜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而對象是否合適是沒法測量的。你不可能像測量西瓜大小一樣,測出你對每個異性的喜歡程度,更不可能測出你和每個異性的合適程度。這個指標沒法量化。當然也有一些量化指標,比如異性的身高、體重、學歷、收入、車子、房子等等,但這些指標沒法直接換算成喜歡程度和合適程度。

第二:西瓜是被動的、靜止的,對象是主動的、活的。你可以挑任何一個你喜歡的西瓜,卻不能這樣來挑對象,你喜歡他,他不一定喜歡你。

第三:挑西瓜的週期很短,選對象的週期很長。一片西瓜地,100個西瓜,每個西瓜測量一分鐘,不到兩個小時就能全部測完。而挑對象呢?這個過程長達一二十年,這期間對象、環境和你自己都會發生變化。比如你在18歲至26.1歲——也就是觀察期——喜歡的異性,跟26.1歲至40歲——也就是決策期——挑選的對象,在年齡、學歷、工作經驗、出身等各方面差別都會非常大,不可能以觀察期的異性為標準來衡量決策期面對的對象。而且你自己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決策期的你比觀察期的你老了十多歲,這個因素恐怕也不能忽略。

總之,一個挑西瓜的理論用於找對象,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話。

3、為什麼得到APP要販賣笑話理論

許多人都學過統計學,但你學的統計學裡並沒有講過這樣的「擇偶理論」。統計學枯燥乏味,壓根就不是處理找對象這樣浪漫的事情的。統計學怎麼就變成了得到上可笑的「擇偶理論」了呢?

得到APP上販賣的是10分鐘左右一段的音頻,每個音頻都要達到以下三點標準:

1、 把原本系統化的知識拆成一段段的碎片化知識;

2、 用聽眾聽得懂的語言講明白一個他原來沒聽過的道理;

3、 教聽眾如何活學活用地使用這個道理。

經過這三點標準化的處理,原本枯燥乏味、科學系統的統計學就變成了一段段可以變現的「擇偶理論」。但是,這三點不是那麼好達到的,其中第一點最容易,第二點比較難,第三點最難。這個「擇偶理論」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沒處理好,變成了「笑話理論」。

實際上,羅胖本人對這個理論也不太明白,甚至也不太相信,所以他在最後會說:「當然啦,我不是建議你要相信這套演算法。」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照著我的理論做了,到時候找不到對象可別賴我,錢也別想退。這就是得到APP最大的問題:販賣他們自己親手加工出來、但他們自己也不明白、不相信的「知識」。

4、知識付費的未來:超體系化知識

傳統的知識是體系化知識,如物理、數學、生物、經濟、計算機等,每種知識是一個相對封閉、自圓其說的體系,其實就是一本或厚或薄的教科書。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是碎片化知識,如維基百科、知乎、得到、喜馬拉雅、網易課堂等,它打破了原有的知識體系,把教科書拆散了、揉碎了,分解成一段段的文字或音頻、視頻,便於學員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吸收。

體系化知識拆成碎片化知識以後,問題很多,比如得到上的「笑話理論」。俗話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知識必然會再次融合,形成比原來的體系化知識更系統的超體系化知識。在超體系化知識中,原來的物理、數學、化學、生物等教科書的體系邊界會被打破(它們在碎片化的過程中已經被打破了),並融合成一個超級龐大、統一的知識體系,這就是統一知識庫。如下圖所示:

超體系化的進程已經開始發生了。在得到、喜馬拉雅、混沌大學等知識平臺中,原有的一節節講座和音頻逐漸演變成了一門門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這些課程更重視縱橫交叉,而且會專門講一些貌似無用的哲學課,如科學哲學、哲科思維、多元思維模型等。哲學課的作用,就在於統領其他各種具體的、實用的課程,形成超體系化知識。

但是,超體系化知識的構建絕不是加一門哲學課這麼簡單,它需要完整的、全新的理論和持之以恆的實踐。未來成功的知識平臺,必將是超體系化知識平臺。因為: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堆樹葉,而是一棵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

利益相關:《知識經濟和人工智慧的新哲學》已經登陸京東、天貓、亞馬遜等書城,它講了一種超體系化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