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很複雜不是理科問題,而是多種原因的堆疊形成的,首先您說東林黨但應該標註是前時代東林黨還是後時代東林黨,前時代是以楊漣為首的讀書人,之所以說是讀書人是因為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僚,一類是讀書人,官僚圓滑而讀書人有血性,敢拚命,前時代的東林黨人可以說是文死柬,在那個時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沒成氣候,浙黨,楚黨,齊黨三家平分局面,政治這個東西我認為重在平衡,之所以說重在平衡後文將會反覆提到,初始局面,在萬曆年末,天啟年初,可以說是平衡的,三家互相制衡,出不了大亂子,天啟初年,閹黨成了氣候,浙黨,楚黨,齊黨幾乎統統被東林黨打壓,如此權利也算中規中矩的平衡,自古以來朝堂權利有三種,皇權,相權,後權,宦權,後三種權利是皇權的衍生物,政治就是這樣,只要權利平衡一般不會出大事,萬曆後二十年皇帝幾乎下放權力,不太管具體事務,所以三黨平分朝廷權利,此時朝堂權利有兩家把持,閹黨,東林,所以幾乎也不會出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下一個階段就不一樣了,天啟末年,閹黨做大,人人以入閹黨為榮,上文提到的三黨也幾乎黨附忠賢,此時東林勢微,按理說應該出現問題,但是魏忠賢這個人雖然貪財,無恥,但在國家大事上是不含糊的,山東匪患,遼東建奴他都有方法處置妥當,山東之事因沒錢,魏忠賢打壓江浙富戶,榨取錢財,此時百姓雖然政治上過的苦,但是日子還過得去,後文會提到為什麼,而用孫承宗抵抗遼東建奴,收復失地,構建了關錦防線讓努爾哈赤束手無策十餘年,這時江南富家的朝廷代表人,也就是東林文人對魏忠賢的憎恨與日俱增,到了崇禎年間,剛開始還有相對的平衡,直到崇禎用比較聰明的政治手段除掉魏忠賢,頓時朝局失去平衡,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魏忠賢稱得上大明的錢袋子,他得罪人但是能找到錢,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財政危機,說白了就是沒錢,除掉魏忠賢,閹黨滅盡,沒人替皇上辦事,這就是後東林黨人,其實就是一群官僚,如果讓我評價崇禎,我認為他是一個勤快的笨蛋,他的一系列舉措反倒加速明朝滅亡,他的大臣是江南富戶的代表,出台的政策當然就是除去魏忠賢制定的商業稅,商人開心了,百姓受苦,國家需要錢,收稅,大頭就落到了百姓頭上,再加上小冰河時代的到來,氣候反常,河南山東大旱,饑民遍地,餓殍千里,說白了革命是怎麼來的,就是沒飯吃,人民才革命,西北民變,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東北皇太極時而打秋風,其實無論是哪一個問題單獨爆發,明朝完全可以從容應對,不至於亡國,但是同時爆發,崇禎只能查東牆補西牆,即使這樣明朝也有勝算,不過崇禎帝多疑,不敢相信手下將領,大臣,雖說大臣也確實不怎麼樣,但是他在位光二品以上的大臣,也就是現在的部長級別以上的官員殺了近百人,惡性循環,即便是如此,可以說只要崇禎在1644年3月之前遷都南京,可以說明朝還能延續一段時間,漢家正統興許還可以延續,但是他死要面子,其實政治這個東西最要不得面子,厚臉皮的人才能笑到最後,楚漢爭霸如此,太宗渭河斬白馬如此,沒有實際的時候一定要隱忍,隱而後發才是處世之道,明朝的政治體制是這樣,大臣提出意見,皇帝同意,下發眾臣探討無異議才算通過,遷都之事前兩步都通過了,可偏偏最後眾臣商談之時有一個二愣子跳出來說祖宗之地存土不可失,死活不同意,崇禎礙於面子也只能作罷,就算是如此明朝還有最後一線生機,只要崇禎強令寧遠的關寧鐵騎星夜回京勤王,不說打敗闖軍,至少拱衛京師不成問題,可是崇禎性格中也有些懦弱,他問關寧鐵騎首領吳三桂的父親吳庸,調關寧鐵騎入關需要多少錢兩,吳庸回答要百萬,崇禎拿不出來,又就此作罷,直到闖軍攻克太原,直逼京師崇禎才下令讓吳三桂入關回京,結果吳三桂剛入河北就聽到了崇禎自盡景山,自此明朝就算滅亡了,回看歷史,我同意一種說法,明朝亡於萬曆後二十年,因為在後二十年朝堂雖然平衡,但是已經畸形,哀哉痛哉。

可以明確地說,科舉制是中國歷史的最大悲劇,科舉制製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特權階層——知識分子階層,知識分子之於中國,就如中世紀基督教會之於歐洲。科舉制下,政權渠道從上到下被知識分子集團控制,朝廷喪失了輿論主導權。科舉制下,每三年製造幾千個地主家庭,幾萬個地主階級成員,每三年幾十萬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每三年朝廷喪失幾十萬農民的賦稅,這就是科舉之後朝廷長期財政困窘的根源。科舉制下,朝廷完全喪失調節貧富能力,任何均貧富的措施都被攻擊為與民爭利,王安石、賈似道等人都被嚴重妖魔化,而那些放縱地主兼并土地、吹捧知識分子地主特權的人,從海瑞到張志新,被吹捧上天。科舉制下,為了恫嚇處於生死線的底層農民,經過南北朝和晚唐五代被衝擊的禮教被全面恢復甚至變本加厲,這完全不是封建朝廷的願望,例如朝廷多次禁止纏足,但是基層知識分子和地主,為了把農民的反抗扼殺在火苗階段,拿弱勢的婦女開刀,殺雞儆猴。在科舉制下,知識分子成為龐大的特權集團,教師擁有支配學生人身的權利,學生敢對教師有任何不恭就是自取滅亡,師生關係和黑社會裡的舵主和馬仔關係沒有任何區別,學生不敢對教師有任何質疑,包括學術觀點,而學生維護教師觀點有巨大的現實利益,東林黨之所以能一步步做大,與極其惡劣的傳統師生關係是分不開的,在科舉制下,學生只是教師的傳聲筒,學生上學只學到一樣東西——怎樣維護知識分子集團利益。中國從宋朝起長達千年的單邊衰落,幾度亡國不是偶然的,根源就是科舉制下學生被教師控制了大腦。在科舉制下,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知識分子階層上吃國家,下吃百姓,對於國家利益沒有任何同情,反而處心積慮限制朝廷,避免雍正之類的強勢君主出來均貧富,這是知識分子階層絕對不能容忍的。為此,知識分子階層不但從政治渠道維護所謂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更從輿論上鼓吹賣國主義,利用外部勢力對朝廷進行鉗制,杜絕雍正之類人物出現。從宋朝起,中國賣國主義理論一套接一套,朝廷北伐無一例外被攻擊為專權、好大喜功,南宋每次北伐都被學術界以及他們的弟子破壞。中法戰爭雖勝猶敗才最符合知識分子階層利益,一個強勢朝廷才是知識分子的噩夢,例如雍正。

一句話,科舉制下,知識分子階層是中國社會最反動的政治力量,是中國賣國勢力的核心。從宋到清到低調俱樂部到普世價值,無一例外。東林黨只是中國知識界吃裡扒外的一個例子而已


東林亡不了大明,崇禎也亡不了大明,而是李自成農民起義亡的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大明朝以農民起義起家,又以農民起義滅亡,是天意,是歷史的宿命,更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真正去讀明史,你會發現,明朝的皇帝整體質量還行,即使是中後期的每個皇帝,也都有中興之舉(嘉靖中興到三十年衰落,隆萬新政到萬曆二十五年衰落,天啟稅制改革和官僚體系建設的努力。)雖說很多沒有堅持到底,半途而廢,實也多有無奈,所以要把罪過全部歸結到某幾個皇帝,他們實在太冤,當然也不能完全逃脫責任。(滿清也只是次要因素,明朝外患北虜南倭問題,從立國之初就有,首都被圍都有五六次之多,除了最後一次,其他也都化解了。)

回到主旨,我們分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要去搜尋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原因。農民起義換句話說,就是小股饑民(或流民)暴亂沒有效控制,導致大規模的叛亂事件,並最終演變成了顛覆政權的社會大動蕩事件,這裡面要說清楚,要出書了,我就不細說了,不過這方面的研究資料也挺多的,我給出幾個方向,你可以親自去看看:

1,(中國)農民為什麼總吃不飽飯(萬曆後期人口大概1.6~2.0億/小冰期全球氣候惡化/耕地數量少且貧瘠,往往三年耕種只一年正常收成等各方面。其實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民才能吃飽飯,復不複雜?);

2,流民的產生及戶籍管理;(土地兼并,無產農民增多,即使有些自耕農,一年的收成也無法是他度過冬季,為了活下去,都會四處流動。明末兩百多年的戶籍信息,有沒有現在的管理制度和電腦網路,一潑一潑的三無人員,恐怖不?)3,明末基層行政制度與司法制度及兵役制度等,無法做到防微杜漸;(腐敗,落後,隨著社會的複雜,社會矛盾的加重,原本的制度體系已經無法適應時代,沒有大改革,只有死。可惜了張居正。)4,社會的階層的固化及權貴階層的墮落腐化。(皇親國戚,世襲勛貴等,僅宗室都有百來萬!這些不僅是財政負擔,而且激發了階級仇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了。)

5,始終無法形成有效的稅收金融體系和貨幣制度。(這個是沒法了,歷史局限性。不過我始終沒明白,古人知道把銅製成銅錢,就怎麼不知道把金銀製成錢幣呢?自始至終,金銀的價格只與重量對等…大航海後的白銀流入,整個國家金融是混亂的,甚至持續到清末鴉片戰爭。)

6,思想文化的自由化和邊緣化,士大夫階層天下責任感的喪失。(下層就是情色花邊,上層就是爭名奪利鬥來鬥去。這個與東林黨關係大。) 7,歸根結底,落後的生產力與落後的生產關係!而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謝邀,我覺得,不是,而是整個政治系統環境的問題。

內閣的建立,讀書人對國家權力的參與程度愈發的加深,但它的出現,是違背皇帝的本意的,朱元璋的本意只是找一個給自己打工的,結果,就很尷尬了……

特務組織在某種意義上,它起到了對皇權和類似於相權的內閣的衝突的緩衝。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它的設立目的:加強皇權。

寫到這,問題就凸顯了,雖然最初的目的都是希望國家變好。但內閣和皇權不可避免的要發生衝突,內閣希望皇帝能聽話,皇帝希望內閣只是為自己好好乾活。再加上明朝各路皇帝的奇葩,土地兼并的嚴重,官員的貪腐,雖然錦衣衛東廠聽起來很恐怖,而事實上,各級政府對權力的瓜分,皇帝並不是那樣強大。帝國的矛盾,從上到下,廣泛存在。

要注意到,隨著封建體制的落後性愈發凸顯,皇權愈發要求集中。但,縱觀明朝,皇帝的權力似乎只局限於對各級官員的掌控。嘉靖做皇帝的初期,集中於整治土地兼并問題,緩解矛盾,但卻發現自己的想法也會因地方阻力無法實施。嘉靖繼位後為父親正名的事件,實際已經反映兩種權力的搏鬥。

明朝末年,地主階級已經開始與皇族離心離德,皇權也開始失去了對地主階級的掌控力度。在我看來,明朝皇帝對地主階級的控制手段著實粗糙。有人擁護的貴族才是貴族。貴族只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而已,如果他們已經不能符合自己的利益,換下去也無妨。

東林黨最初作為地主階級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代表,是提出了對帝國有利的藥方的。在我看來,東林黨雖然最終不免蛻變為一個階級利益的代表,至少在最初,方向和想法都是好的。但,東林黨人的不切實際,和其內部的魚龍混雜,其對階級利益的追求,以及中國人歷來的權謀術影響下,某種意義上,東林最終站在了皇權的對立面。

惡劣的社會環境,帝國內權力鬥爭的內訌,最終使得明朝垮塌。東林黨,只是在那個時候恰好出現罷了。


雖說明朝滅亡和東林黨沒有必然聯繫,但是如果當年沒有東林黨這幫書獃子死命反對楊嗣昌和皇太極議和的話,我大明說不定還有轉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