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魯菜位居之首。從歷史影響力和文化沉澱來看,可以說魯菜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影響力非常深遠。

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齊魯大地又被稱為孔孟之鄉,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為魯菜的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山東境內物產豐富,河湖交錯,交通便利,像膠州大白菜、章丘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等,都早以揚名海外。

魯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於秦漢,鼎盛於元明清,區位上距離中原政權中心最近,在加上上述影響因素,因此也就有了登堂上殿的優勢,成了皇家宮廷菜。

中國的皇家菜品「滿漢全席」,98%以上菜品全部是魯菜系,可見魯菜在皇家宮廷菜中的實力和地位不一般。

再看看揚名中外的國宴菜北京烤鴨,就是正宗的魯菜。每一個鴨肉,片成薄薄的片,每一個蔥,切成細細的絲,魯菜的刀工體現的淋漓盡致,不是每一個師傅都能做到的。

聊完魯菜,我們再來看看淮揚菜,淮揚菜起源於隋朝、成形於明清,其實淮揚菜受到魯菜的影響很大,這也跟歷史上,中原版塊的最先擴張到江南有直接的關係,淮揚菜食材擅長河鮮、家禽類,一般就地取材,土菜精做,淮揚菜擅長用普通食材做出高檔水準,樸素而典雅,更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所以更準確的說魯菜是宮廷菜,淮揚菜是國宴菜,淮揚菜的特點是清淡可口,軟爛嫩滑,能調眾口。但是別小看淮揚菜取材簡單,但是對精做的要求極高,據淮揚菜師傅說,要做好沒有個十年功夫,很難,像國宴菜單中的幹燜大蝦、紅燒獅子頭、紅扒鴨等都是普通的食材,但是做法卻相當的講究。


首先:非常感謝收到您的問題邀請:我是一名廚師:做餐飲已經有20個年頭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小管家美食

中國開始只有四大菜系,是後來纔有的八大菜系,在歷史上成為宮廷菜是有原因的。歷史上的魯菜是做的最精緻的,很多御廚都是選用的魯菜大師,「食不厭細、膾不厭精」說的正是魯菜。魯菜又分為兩種,一個是孔府菜以個是膠東菜。

孔府菜是歷史上給孔子做菜的人,孔子的學問很高,想必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唐宋時期,孔子是很多人都尊敬的人物,所以他的廚子和菜品,都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孔子要求的比較高,在哪個時代,就按照營養,葯膳等等藥材,製作美食,味道就不必說了,自然就成了宮廷菜之首

淮揚菜,大家都知道乾隆下江南,說的就是江南的美食,每年都要去一次,還有至今流傳的「刀魚」不光是食材難道,就連做法都是精益求精,要求非常高!這兩種菜系,能成為宮廷菜,都是有故事的!

後語:本文屬於《小管家美食》原創、禁止抄襲轉載,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留言給小編,我會一一為您解答,我們的口號是「愛生活~愛美食、越分享~越快樂」一一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說說您的看法~~~


淮揚菜是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這一大片區域菜品的統稱,它是大運河的產物。「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隋煬帝楊廣的《泛龍舟》一詩準確地道出了揚州的地理位置。自隋朝起,揚州便是貫穿我國南北交通的樞紐,歷代帝王將相南巡或遊玩時,必經揚州停留,富商大賈為了貿易,也常來常往。揚州在歷史上是南北要衝,在菜品的口味上吸取南甜北鹹的特點,形成了鹹甜適中的特色,逐步為宮廷所接受採納,影響深遠。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周恩來總理招待中外賓客舉行的國宴,主菜就是淮揚風味菜。

魯菜的影響面很大,在其自身的發展中,不斷地對外延伸。明清年間,大量山東人移民北方,山東餐館進駐北京,山東廚師也漸漸進入宮廷御膳房。

關於魯菜進入宮廷,有一個傳說故事。明朝時期,兵部尚書郭宗皋是山東人,有一次回鄉省親,郭宗皋對南方的飯菜不是很對胃口,就從家裡找了兩個當地的廚師,一起回到明都城南京。有一年,皇上舉辦宴會,想嘗試一些不一樣的口味,可惜許多宮廷御廚在試廚的時候都被淘汰。為解皇帝的燃眉之急,經郭宗皋的引薦,由兩位郭家大廚來制辦宴會。宴會開場之後,立即贏得滿朝文武百官的讚歎。皇上尤其對「蔥燒海參」和「糟溜魚片」大加讚賞,遂把兩位大廚留在宮廷,作為御廚。


宮廷菜原本來自民間,進入皇宮後,選料和加工更加精細,菜式和餐具、用具等方面,又增加了濃厚的皇宮色彩。歷代宮廷滅亡之後,宮廷菜又回到了民間,經過多年的實踐已被人們接受。

淮揚菜、魯菜、粵菜、川菜是中國傳統的四大菜系,北京從元代開始霸佔了京城地位幾百年之久,北方唯一的魯菜成為宮廷第一大菜系並不奇怪,淮揚菜則得益於清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和大運河的強大推動力。

歷史上,春秋時代,善調五味的易牙,常在江蘇傳藝,創製佳餚「魚腹藏羊肉」成為「鮮」的典範。戰國時,吳國太和公的名菜「金魚炙」,據《風土誌》載:「吳王闔閭女驕恣,嘗與王爭魚炙,怨恚而死。」為爭食烤魚,竟氣鬱捨命,可見了當時烹飪技藝之高超。

東漢華佗為廣陵太守陳登治病,提倡火化熟食,揚州廚膳注重火候等,均奠定了江蘇風味講究火工的基礎。據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創製豆腐,成為江蘇風味中豐美的烹飪原料。南朝建康廚師手藝高超,一種蔬菜可以製作幾十種素食,並可製成多種口味,現今蘇揚、鎮寧等地的素食便繼承了古時的優良傳統。

隋煬帝令開大運河後,揚州成為重要商埠,經濟繁榮,促進了烹飪的發展。隋煬帝三遊揚州,當他品嘗「金齏玉膾」、「縷金龍鳳蟹」時,則讚不絕口,加之五代人所記「玲瓏牡丹蝦」、「縷子膾」等均反映了當時江蘇工藝菜餚刀工精細、烹飪講究。當時還有麵食、糕點等品種,其製作技巧也達到一定的水平。到了唐代,南京、揚州的外國人甚多,「波斯大食」的清真胡食進入江蘇,並在江蘇逐漸佔有一定的地位。

宋代,江蘇風味發生變化,大批中原士族南遷,中原風味融於江蘇,南方開始重甜,隋唐兩宋時期,江蘇風味的發展出現了新局面,不少海味菜、糟醉菜都被列為貢品,受到讚賞。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縷子膾、建康七炒和蘇州的玲瓏牡丹鮮等名菜,正是東南佳味的體現。

由於明代在北京定都始於永樂年間,皇帝朱棣是南方人,其妃嬪多來自江浙,故朱棣以前,南味菜點在明宮廷風味中唱主角。自洪熙以後,北味在宮廷菜點中的比重漸增,羊肉成為宮中美味。據《明宮史》載,羊肉主要用於養生保健,且多在冬季食用。另據《事物紺珠》載,明中葉後,御膳品種更加豐富,麵食成為主食的重頭戲,且肉食類與前代相比,不僅品種有所增強,而且烹製方法有很大突破:「國朝御肉食略:鳳天鵝、鳳鵝、鳳鴨、鳳雞、鳳魚、棒子骨、燒天鵝、燒鵝、白炸鵝、錦纏鵝、清蒸鵝、暴醃鵝、鵝、錦纏雞、清蒸雞、暴醃雞、川炒雞、白炸雞、燒肉、白煮肉、清蒸肉、豬肉骨、暴醃肉、荔枝豬肉、燥子肉、麥餅鮓、菱角鮓、煮鮮肫肝、五絲肚絲、蒸羊、煨羊。」可見,御廚烹調技術的提高是宮廷菜點不斷出新的前提。這段時間是淮揚才進入宮廷風味的瘋長時期。

清代的宮廷風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峯。御膳不僅用料珍貴,而且注重餚饌的造型。清代宮廷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重視「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製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間烹製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子加八種輔料;而宮中烹製的八寶鴨,限定使用的八種輔料不可隨意改動。奢侈糜費,強調禮數,這是歷代宮廷飲食生活的共同特點,清代宮廷飲食生活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皇上用膳前,必須擺好與之身份相符的菜餚,御廚為應付這不時之需,往往半天甚至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清代越是到後來,皇上用膳就越鋪張。有關資料顯示,努爾哈赤和康熙用膳簡約,乾隆用膳每次都在四五十種,光緒用膳品種則以百計。因此,清宮飲食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宮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宮廷宴禮名目繁多,惟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

清代康熙、乾隆巡幸蘇州、揚州等地,客觀上促進了江蘇烹飪的發展,名餚佳饌、菜點故事層出不窮。如乾隆在蘇州品嘗的「神魚」,流傳後世而演變為「松鼠桂魚」。這一時期,江蘇文人先後撰寫了一系列烹飪專著,如袁枚在南京著的《隨園食單》,童嶽薦於揚州編的《調鼎集》,均反映了江蘇風味的文化成就,並對江蘇風味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時至現代,隨著江蘇的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給江蘇地區的飲食業帶來了許多新信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傳統與改良的結合,菜餚與點心的結合,中菜與西菜的結合,經歷代名廚的努力,造就了具有江南特色的江蘇風味。

魯菜,是山東風味的簡稱。山東為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吏傳「舜耕歷山,漁雷澤」,均在山東境地。三皇五帝時代的宿沙氏「煮海為鹽」,也是在山東沿海。這一時期很多典籍中都記載著許多有關山東的烹飪和飲食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出土的灰陶、紅陶、黑陶、蛋殼陶等飲食器皿,反映了早在新石器時代山東地區的飲食烹飪文明程度很高。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管子、孟子論飲食的名言,齊國的烹調高手易牙,因擅長烹製美味佳餚而獲寵於齊桓公,並以「善和五味」列入史冊,表明山東飲食烹飪理論和實踐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此外《論語·鄉黨》中提倡的「食而,魚餒肉敗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等飲食戒律和烹飪要求,對山東風味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秦漢時期,山東經濟文化發展較快,進一步推動了烹飪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巡幸山東琅琊、蓬萊等地,親自嘗了當地的一種海產貝類佳味,因覺其鮮嫩滑美難以表達,賜名為「西施舌」。直到現在,「汆西施舌」仍是山東菜中名貴的佳品。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齊民要術》,記錄了以山東菜為主體的北方菜餚達百種以上,書中對烹飪原料的選擇、刀工、火候、調味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加以論述,記載了燒、烤、蒸、炒、燉、煎、炸、糟、臘等烹調方法,所用調味料有鹽、醋、酒、蔥、姜、蒜、桔皮等。由此可見,南北朝時的山東地區,烹飪理論和技藝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後世的烹飪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代,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山東烹飪進入一個新階段。據《山東通志》載:「段文昌為相,精飲食,庖以榜日『煉珍室』,在途日『行珍館』。」段文昌為山東臨淄人,精於飲食又講究烹調,其子段成式才學淵博,著有《酉陽雜俎》「酒食」篇,其內容多為南北朝及唐代的飲食掌故。宋朝,北宋京都開封塑州的「北食」,皆為山東菜的代稱。明清之際,山東風味自成體系,影響整個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被稱為「北方菜」。

山東風味歷經了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經過現代人的努力,以其純熟的烹飪技藝貫通南北,譽滿九州。

北京從元代開始霸佔了京城地位幾百年之久,北方唯一的魯菜成為宮廷第一大菜系並不奇怪,淮揚菜則得益於清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和大運河的強大推動力。歡迎大家關註:靠譜喫貨

靠譜喫貨:餐飲營銷策劃,旅遊、酒店體驗,美食自媒體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