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年9月發生大火的巴西國家博物館震驚了世界。火災發生後,該館2000萬件(套)館藏僅存10%,隕石類藏品因材質原因得以保存,還有部分古生物標本存放在鐵櫃中得以倖免於難。火災發生半年過去了,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重建工作艱難進行,數字技術在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火災原因至今尚未公佈。

重建工作艱難推進

2月1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首次對媒體開放。根據媒體報道,經過5個多月努力,當地施工隊已經對有坍塌風險的博物館主體三層建築進行了全面加固,確保了建築安全,人員也可以安全進入建築內部。目前,博物館內部密佈腳手架,據悉,整個修復工作將持續至今年底。

巴西國家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科爾納表示,巴西國家博物館此前面向社會啓動重建招標,重建工作可能於2021年或2022年展開。

巴西國家博物館過火之後的建築本體和文物一經觸碰容易發生損毀,致使從廢墟中搜尋和搶救文物非常困難。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及人類學家的加入,使搶救工作卓有成效。目前,約有2000件文物被找到,包括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美洲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盧西亞”,在巴西最早發現的隕石已經安放在腳手架之間。

科學家們還在修復被搶救出來的文物。“當這樣重要的藏品消失或者發生改變時,它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這種損失,然後把這些文物轉化爲新的研究對象。”考古學家賽爾吉奧·阿澤維多對媒體表示。

今年1月,巴西國家博物館首次向媒體展出部分在火災中倖存的文物;2月,該展覽向公衆開放。據報道,這場主題爲“南極大陸新發現”的展覽在里約熱內盧的造幣廠文化中心舉辦,展出了100餘件從大火中搶救出來並且得到修復的文物。展品分爲人類學、考古學、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人種學、昆蟲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8類,包括化石、動物標本、陶瓷和頭骨等物品,大多是巴西古生物學家在南極洲勘探研究的成果。展覽原定於2018年10月開展,但因火災而中斷。展品中最爲引人注目的是從火災廢墟中搶救出的8件化石標本,這些標本雖未被燒燬但已變色。

科技助力,中方機構深度參與

科技的力量正“重塑”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珍品,相關網絡科技公司也在推動影像資料的蒐集整理,力圖通過數字化的整合,建設一個“線上博物館”。

2018年11月,中國騰訊公司與巴西國家博物館簽署重建“數字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項目協作。今年1月,項目面向中國民衆開闢電子化資料內容上傳渠道,收集曾到訪該館的所有電子化記錄資料,包括數字影像資料、文字記錄等,以數字化手段助力博物館重建。

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這些材料的相關版權仍然歸屬拍照者,數字內容則用於線上博物館的建設。這一合作項目得到中巴兩國政府、文化機構的認可,並獲得巴西總統致信點贊。爲徵集活動開通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數字化重生”H5還通過扁平化的敘事風格,展現一件恐龍化石從活體到化石,並被髮掘和最終陳列於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過程,妙趣橫生,吸引廣泛關注。

據介紹,巴西國家博物館此前已授權騰訊公司使用大約200件文物的數據資料,項目組現在也已經在開發、規劃線上博物館,“數字巴西國家博物館”頁面預計今年4月上線。

由谷歌公司、巴西教育部、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聯合發起的“谷歌線上博物館”項目也將此前拍攝的實景場館進行了數字化體現。通過谷歌街景,用戶可以結合文字導覽、文物解說全景式逛巴西國家博物館。導覽場景設置了7個主題展覽,包括巴西土著衣服配件、古埃及木乃伊、亞馬遜滅絕的蝴蝶標本、遠古時期的恐龍化石等。谷歌方面此前表示,其從2016年開始與巴西文化部門推動以數字形式記錄巴西國家博物館,高分辨率攝影、3D掃描等現代技術使得“歷史”以另一種方式留存。

亞歷山大·科爾納在寫給“谷歌線上博物館”觀衆的信中說:“儘管博物館失去了絕大部分收藏,但是我們從未失去生產知識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