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测验(10分)

请阅读以下引文后回答问题:

       1.2.3.小题请分列书写并将题号标示清楚。其中第1小题请简答;第2.3小题总计文长为150-200字左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请问本段文字主要以何手法写作而成?(1分)

2.文中极著名的是虚字的用法,请问这些虚字的使用对文章之影响为何?(3分)

3.分析并说明本段文字如何以第1小题之手法铺写醉翁亭?此种作法为文章营造了何种效果?(6分)


 

(一)问题思考

  1. 什么叫分列书写?什么是将题号标示清楚?
  2. 答案纸上的正确作答格式应如何?怎样能使版面更清楚易读?
  3. 请问2.3小题的配分各自为何?这给妳答题时怎样的提示?
  4. 请问第3小题的作答需有层次吗?如何在答题时展现出层次?
  5. 请问范文为何能得高分?

 

(二)阅卷评分规则

  1. 剥笋法(1
    1. 能写出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读之极富节奏感」此二者得3分;或写出虚字造成全文舒缓从容、迂回婉转之风格亦得3分。
    2. 能择上述两组答案之一回答,但答得不完整,得2分;或能用己意叙述而文辞尚称流畅者,亦给予2分。
    3. 此题学生之答案宜有两部分为佳。

                     第一、说明如何以剥笋法描写醉翁亭: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写景时由大而小、由远至近,先写「环滁皆山也」,再转向写西南诸峰,次写到琅邪山、让泉,然后聚焦在主体醉翁亭。
                  第二、此法之效果:此方法如同电影拍摄手法,步步引人入胜,不仅使读者对醉翁亭周遭之环境有概略了解,也层次分明地凸显了主体,此外更营造了悬疑效果,读之使人有惊喜感。

※建议给分区分成上、中、下三等第:
   上(5-6):两部分皆有作答,内容合宜、详细且文句流畅者。
   中(3-4):1.仅作答其中一部分,而文辞尚通顺者;2.两部分皆有作答,然答案不够完整或文辞不够通顺者;3.两部分皆有作答而字数不足150字者。
   下(1-2):1.答案有误;2.文句严重不通顺,语意不清者;3.文章未完者。
若卷子错字过多,亦请老师斟酌扣分。

 

 

 

(三)范文:

1.文章开头先叙写周遭景物,由远而近,从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再至琅邪、让泉而到醉翁亭,层层递进,阅读时也能描绘出渐渐聚焦的画面,使原本单纯静景的描写有了动态的变化。剥笋法亦有种缓缓揭开序幕之感,前面点出周遭景色之秀丽,让读者期待文章所强调的主角,带领读者进入主题,也能让读者对醉翁亭留下深刻印象。(思颖)

2.此段文字运用剥笋法,将镜头由远拉近、由大转小,从西南诸峰、琅邪山、让泉,再逐渐聚集到醉翁亭,使读者能够跟著文句的描写,明白得知作者所要强调的主角是什么。另外,这种描写手法同时也叙写了醉翁亭的周遭景观,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相当具体。(庭瑄)

3.作者先描述滁州的西南诸峰,然后将焦点放在琅邪山,接著再描写两峰之间的「让泉」,最后再把镜头带到泉上的醉翁亭。然后才开始说明醉翁亭的建亭经过、命名由来。此手法使读者产生好奇心,而且可以介绍主角附近的景物,有强调主题的功能,且此作法可使读者印象深刻。(渝耘)

4.文中借由剥笋法开头,从滁州周围皆是「山」,慢慢将镜头拉近至西南边的山峰,以简洁的笔法叙述山之青,而后导出山峰之名——琅邪山。接下来,描写水声潺潺,从远方望见让泉泻于两峰间。最后,藉峰回路转,指出位在让泉上的醉翁亭。借由这些作法,标示出醉翁亭的地理环境,甚至让读者身历其境,更导出本文的重点——醉翁亭。(思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